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试论陶渊明从忠君、有君到无君
-
作者:
魏正申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劳动农民 《劝农》 陶渊明 君王 门阀制度 感士不遇 无君论思想 忠君观念 《桃花源记并诗》 阶级社会
-
描述:试论陶渊明从忠君、有君到无君魏正申陶渊明的君臣观念、一直是陶学史上的热门话题,其歧见之纷经,沦争之红火,是其他研陶论题少有可比的。但是,绝少有人从陶渊明平生思想历程中,谈出陶渊明彭泽归田以前、归田之后,直至五十七岁以后的晚年,有关君臣观念的流变,而恰...
-
全文:试论陶渊明从忠君、有君到无君魏正申陶渊明的君臣观念、一直是陶学史上的热门话题,其歧见之纷经,沦争之红火,是其他研陶论题少有可比的。但是,绝少有人从陶渊明平生思想历程中,谈出陶渊明彭泽归田以前、归田之后,直至五十七岁以后的晚年,有关君臣观念的流变,而恰...
-
浅议陶渊明诗文系年的“语调相关”说
-
作者:
石中颖 魏正申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释慧远 陶渊明诗文 最小的儿子 调相 诗文系年 语调 陶渊明 江州刺史 《礼》 年谱简编
-
描述:岁宋受禅之后,57岁、59岁两种观点。 系年于陶公51岁说之由,从陶渊明作品的内证看有两点。其一,疏文
-
全文:的儿子陶佟当不超过十五六岁,与《命子》、《责子》等篇之叙相吻合。从有关陶渊明史传的外证看,颜延之《陶征士诔》称:“年在中身,疢维痁疾”,指明陶渊明五十岁左右,有热无寒之疟病经常发作,这与疏文中“吾年过五十,……病患以来,渐就衰损”的情况相合。
-
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
-
作者:
贺崇明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孤独感 自我意识 独立人格 孤独体验 庄子 陶渊明 宇宙 孤独意识 知识分子 真正的诗
-
描述: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贺崇明打开中国文学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从屈原、司马迁、杜甫直到鲁迅,可以排成一支长长的孤独者的队伍。他们多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同时也都有深刻的绝望和悲哀;他们为诗为文为人不做媚时媚世媚俗之语,独寻真知,以启后人。他们的作品将我们带...
-
全文: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贺崇明打开中国文学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从屈原、司马迁、杜甫直到鲁迅,可以排成一支长长的孤独者的队伍。他们多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同时也都有深刻的绝望和悲哀;他们为诗为文为人不做媚时媚世媚俗之语,独寻真知,以启后人。他们的作品将我们带...
-
陶渊明“忠愤说”平议
-
作者:
龚斌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仕隐 薄宦 陶征士诔 孤臣 晋安帝 儒家思想体系 晋恭帝 刘裕 义熙 隐逸传
-
描述:陶渊明“忠愤”说滥觞于就约《宋书·隐逸传》。其文云:“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
-
全文:陶渊明“忠愤”说滥觞于就约《宋书·隐逸传》。其文云:“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
-
陶渊明田园诗意境成因再议
-
作者:
徐安辉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政治抒情诗 田园诗境 审美思维 艺术风格 庄子 质性自然 陶渊明 诗歌创作 意境
-
描述:陶渊明是晋、宋易代时期的伟大诗人,其诗作在我国抒情诗艺术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抒情诗,除一部分政治抒情诗外,大部分属于歌颂田园生活的。此类诗以情见长,气韵取胜,更是以纯真、冲淡自然之美,使读者
-
全文:陶渊明是晋、宋易代时期的伟大诗人,其诗作在我国抒情诗艺术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抒情诗,除一部分政治抒情诗外,大部分属于歌颂田园生活的。此类诗以情见长,气韵取胜,更是以纯真、冲淡自然之美,使读者
-
一个自然 两种文化--陶渊明与华滋华斯自然观比较
-
作者:
李增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山水诗 美学特征 《归园田居·其一》 两种文化 自然观 陶渊明 文化背景 理想人格 社会客体 自然客体
-
描述: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作为东西方自然诗人的宗师几乎走了同一条人生之路:社会──自然,以摆脱社会生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脱。尽管两人都走进同一自然,怀着同一目的,但由于各自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表现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一个想把主体融入自然客体之中,消灭主客体界限,以缓和内心的痛苦;一个想把主体置入自然之
-
全文: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作为东西方自然诗人的宗师几乎走了同一条人生之路:社会──自然,以摆脱社会生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脱。尽管两人都走进同一自然,怀着同一目的,但由于各自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表现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一个想把主体融入自然客体之中,消灭主客体界限,以缓和内心的痛苦;一个想把主体置入自然之中,去确认,去张扬,以渲泄内心的痛苦。这种不同的态度既取决于不同的文化,也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美学特征。
-
陶渊明其人其诗
-
作者:
李永英 来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意趣 政治理想 诗 陶渊明 家庭背景 价值观
-
描述:诗人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遭受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代。晋武帝为巩固其统治,大封亲属做王,造成“八王之乱”,“八王”混战又引起“五胡”乱华,群寇纷起割据,互相残杀,前后一百多年。土地荒废,人民迁徙死亡,户口耗损大半。
-
全文:的经济和文化受到极大破坏。而流亡在南方的汉族政权(东晋和以后的宋、齐、梁等)与之相对,从未真正下过收复北方失地的决心。内部的政治状况也是一团漆黑,政变总是史不绝书。土地集中在土族手中,农民没有耕地,又要承受赋税徭役,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