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诗歌艺术风格的二重性
作者: 石永梅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豪放  艺术风格  陶渊明  静穆 
描述:对陶诗的艺术风格,中国文学理论历来多有争论。多以“自然、平淡、旷洁、悠远”论为众。而所有的这些语词,并不能很好的抽象陶诗艺术风格风貌。陶诗中有“淡”亦有“不淡”。陶渊明本人绝不仅仅“天真”、“单纯”;陶渊明亦“复杂”、“矛盾”。陶渊明既有“质性自然”、“闲静少言”的和婉一面,又有“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全文:对陶诗的艺术风格,中国文学理论历来多有争论。多以“自然、平淡、旷洁、悠远”论为众。而所有的这些语词,并不能很好的抽象陶诗艺术风格风貌。陶诗中有“淡”亦有“不淡”。陶渊明本人绝不仅仅“天真”、“单纯”;陶渊明亦“复杂”、“矛盾”。陶渊明既有“质性自然”、“闲静少言”的和婉一面,又有“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刚健一面,这两方面均是其“率真自然”的气质表现。体现在其诗歌风格上则亦具有“静穆”与“豪放”的两个方面。 “静穆”是诗人“闲静少言”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而“豪放”则亦是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无论是“静穆”或“豪放”均代表着陶渊明“质性自然”艺术风格的最高境界,“自然”是其核心风格。本文中的“静穆”“豪放”这一对美学范畴,体现了陶诗艺术风格的二重性。对陶诗艺术风格二重性的科学界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全人”的角度,最“自然”、最“真”地反应陶渊明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活的艺术魅力。陶诗艺术风格的二重性即“静穆”、“豪放”这一对美学范畴,具有高度的涵盖性和宽广丰厚的意蕴,对其科学而形象的界定,能够较形象地描画出陶渊明诗歌艺术风格及其独特的艺术面貌。本文在对诗歌艺术风格界定的基础上,从陶诗的文本出发,走进陶渊明诗歌平和静穆,情韵醇厚而又豪放旷达、自然爽朗的艺术创作的世界。力图用一种科学的方法研究陶诗艺术风格的二重性:静穆与豪放,并分别从各个角度对这两个范畴做了科学的界定和阐释;利用刘勰的风格学理论对陶诗艺术风格二重性的成因加以科学的论析;篇末结语点明了结论,及其对未来研究的启发。
陶渊明对白居易闲适的影响
作者: 孙星华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居易  影响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而其死后,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和诗艺创作,则受到历代士人们持久不衰的关注,得到不断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长久而极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陶渊明生前与身后的概括和写照。王国维《
全文:陶渊明生前是寂寞的。而其死后,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和诗艺创作,则受到历代士人们持久不衰的关注,得到不断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对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长久而极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陶渊明生前与身后的概括和写照。王国维《文学小言》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作为“文学上之雄者”,陶渊明的意义与影响,具有不同于屈原的独特思想与文学价值。五柳先生陶渊明和三闾大夫屈原各自的人生模式与诗学精神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分别以儒、道精神为主要旨归的两条明晰的接受线索。比较而言,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士人对陶渊明的接受远比对屈原的接受复杂的多。 唐人对陶渊明的阐释和接受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诗歌的繁盛出现在唐代,不仅是唐代文化高度发展的成就,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唐代诗人对前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全面接受、继承和创新、超越的实绩。陶渊明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唐伟大诗人白居易,一生深受陶渊明的影响。是对陶渊明接受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白居易对陶渊明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他的闲适诗方面。闲适诗作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最大组成部分,颇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诗人的人生和创作志趣,对后世文坛影响也很大。 本文从宏阔视野与整体关照出发,运用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首先通过描述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追慕历程及诗人人生观和性格的研究,来说明白居易受陶渊明影响的内在原因;其次,通过阐述白居易闲适诗中受陶渊明影响的具体体现来进一步佐证本篇论文的观点。白居易对陶渊明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他对陶渊明的学习和推崇也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在唐朝及唐以后文坛上的地位。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赏析陶渊明《杂诗·其-》
作者: 郭艳萍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杂诗(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诗歌虽然字数不多,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人在晚年,都会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诗人回首自己
全文:杂诗(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诗歌虽然字数不多,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人在晚年,都会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诗人回首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想想自己也曾有远大政治抱负,但因政治黑暗,官场上的几十年,他始终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就如他自己在《归园田居》中写到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尤其是做彭泽县令的八十余日,他看清了腐败的官场,毅然辞官,归隐园田。 人生易老,而陶渊明此时的确已经老了。他大发感慨:“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这四句连用两个比喻,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和陌上微尘,“分散逐风转”,漂泊不定,无依无靠,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内心的悲怆。这正如《古诗十九首》中所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人生只是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转眼间,年老体弱,自己的人生理想破灭了,与青年相比“此已非常身”,今非昔比,大有“冯唐易老”的感慨。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变化,并没有永恒。悲欢,逆顺,人生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两句诗写出诗人豪爽的一面,既然仕途坎坷,诗人就把自己满腔的热血给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他将人比为陌上的尘埃,那么人的命运也与之相似,落地就是亲人。人一旦有机会聚在一起,能一起饮酒、情投意合且能一块欣赏大自然的就是“兄弟”,作者在这种幽静恬淡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种生活在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句中就能体现出来。陶渊明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包含着对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他厌弃黑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其实这种生活正让陶渊明找到了最真实的自我,试想,凭他的性格,他难道会屈从于权贵,在豪门盛宴上去和达官贵人周旋吗?还不如在乡野之间和莽夫农人谈论农桑,饮酒共醉,这样的快乐来得更真实。就如庄子在面对楚国使者时所云:“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的句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也表现出了陶渊明喜欢的生活状态。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两句则是对上两句所述事实的细节化,只要有酒,就聚来邻友相乐。而“得欢当作乐”更表现了诗人在晚年理解出的人生原则,既然人生注定漂泊无定,既然人生之路很难自己把握,既然人生有那么多的坎坷、无奈和不如意,那么,且珍惜短暂的欢乐,有个机会就应该欢乐一下。当然,陶渊明的观点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么简单,他是在告诉人们:人生苦短,欢乐不多,所以要抓住哪怕转瞬即逝的快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诗人感叹韶光易逝,这正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国藩也告诫人们:“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不会再回头。生命有限,能够把握的,就是自己对时间的支配,而能够更好地支配时间,必须有好的心态。勉励发奋,拓宽生命的宽度。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岳飞曾说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诗后人往往认为是催人奋进,促人向上。但纵观陶渊明的一生经历,恐怕不只这么简单。陶渊明此生最大的遗憾,其实不是简单的不珍惜时间,他更多的惋惜恐怕是“误落尘网中”那段时间,在他看来,那段时间真的是对人生的浪费。所以,他的“及时当勉励”恐怕还有人生路上要找好方向,要在对的时间,在对的事情上花费时间,而不要在错的时间,在错的事情上浪费本来有限的时光。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曾感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已往之不谏”的是浪费在官场中的时间,“来者之可追”的则是身处田园,怡然自乐的时光。“迷途”“昨非”是说自己曾错误地身陷官场,“今是”则是说归隐田园才是正确的选择。再加上他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也可以理解到他的思想:只有在官场中的时间才是真正浪费的,也只有在田园中的生活,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可以说,虽然我们并没有和陶渊明相似的经历,但他的人生观对我们还是有很大启迪和帮助的,尤其是在逆境中,读读陶渊明的诗,也许会帮我们找到心灵的宁静与归依。 (郭艳萍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064001 )
陶渊明的家庭情结
作者: 朱艳云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情结  陶渊明  文化意蕴 
描述:明亮的天空中有一颗奇亮无比的星,他就是在中西方上空闪烁的陶渊明。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不光有着大济苍生的治世理想,还有着每个平常人都有的儿女情长,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情结。浓厚的家庭情结时刻环绕着陶渊明,母子连心的相互依靠,夫妻的和谐共建爱巢。到了孩子的心里,是敬畏和害怕共存,但他默默地在心里疼爱那些给他
全文:明亮的天空中有一颗奇亮无比的星,他就是在中西方上空闪烁的陶渊明。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不光有着大济苍生的治世理想,还有着每个平常人都有的儿女情长,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情结。浓厚的家庭情结时刻环绕着陶渊明,母子连心的相互依靠,夫妻的和谐共建爱巢。到了孩子的心里,是敬畏和害怕共存,但他默默地在心里疼爱那些给他慰藉的小天使。这些情感被人巧妙地织在一张牢不可破的家庭网里,将会产生威力无穷的效用,在陶渊明的那些亲情诗歌中就是很好的体现。他是我们见过超级洒脱和自由的幽灵,可到了家的这张爱网里,他是逃脱不了的,更别提撇开一切,撒手就跑,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在陶渊明身上的。我们将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见证他爱的责任和那种抽象的家庭固有的因素,从而让他的诗歌情操散发出来,让他在文章中演绎自己高尚的不被俗人理解的品质。从而来展示他在家庭情结方面的魅力。绪论部分我先展开讨论选题对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对论文中关键的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之后开始整理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和现象,最后交代这篇论文所运用的研究理论和所选择的阐释方法。正文从三方面入手展开。第一章讲述孕育陶渊明家庭情结的过程,重点分为四节来论述和探究。第一节概括介绍陶渊明的家世影响,祖辈的丰功伟绩奠定了陶渊明深厚的家族观念。外祖父孟嘉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个性和修养,先辈们的影响,尤其是陶侃和孟嘉的影响,已经孕育了陶渊明的家族情结。第二节主要指出了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环境,当时动荡的环境对诗人家庭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节主要写了儒道玄对陶渊明家庭情结的影响,儒家观念中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观,魏晋玄学的兴起都对陶渊明的家庭情结注入了新鲜活力。第四节那个重情的社会风气对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多情的人性对陶渊明的家庭情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章着重分析了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一共四节。第一节谈了对祖辈的追述和怀念,主要通过《命子》和《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首诗来论述。第二节主要写了对父母的热爱和孝敬,通过与母亲孟氏的感情来描叙。第三节讲了对妻子儿女真挚的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妻子翟氏的夫妻之情,二是与儿子之间的拳拳父子之情。第四节写了兄妹之间的亲密无间,主要通过祭文来表现与程氏妹,从弟仲德,从弟敬远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陶渊明家庭情结的文化意蕴,一方面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诗经》对陶渊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那些早于陶渊明表现强烈情感的作品,让作者从中品出了自己的感情。
陶渊明诗歌对朝鲜朝诗人李贤辅诗歌创作的影响
作者: 李茜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影响  陶渊明  朝鲜朝  李贤辅 
描述:李贤辅是朝鲜王朝杰出的文学家与政治家。出仕与归隐成为他后半生生活的主题,在官场上他敢于直谏,生活中孝顺父母,这使他成为朝鲜文人学习的榜样。李贤辅创作的诗歌既继承了古代朝鲜诗歌的特点,同时又融合了中国诗歌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诗歌受到陶渊明诗歌的深刻影响。其作品思想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淡雅,在朝鲜朝诗坛上独
全文:君主,而这一时期的朝鲜朝均处于摸索与前行的不稳定时期,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因此,朝鲜朝的文人不光有李贤辅,还有更多的文臣与高官选择归隐山林,寻求避世。有这样丰富
陶渊明饮酒诗研究
作者: 王传军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酒诗  影响  陶渊明  饮酒精神 
描述: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以饮酒诗为主题进行创作是陶渊明的创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全力进行饮酒诗创作的诗人,他的饮酒诗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哲理内涵,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就陶渊明的饮酒诗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现总结如下:第一章饮酒诗
全文: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以饮酒诗为主题进行创作是陶渊明的创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全力进行饮酒诗创作的诗人,他的饮酒诗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哲理内涵,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就陶渊明的饮酒诗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现总结如下:第一章饮酒诗的思想及其表现内容,陶渊明饮酒诗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是诗人的自我抒怀:首先是诗人对理想生活道路的选择,其次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陶渊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其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互相影响的,正因为陶渊明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质疑与否定,他才有勇气选择不同寻常的隐居道路,并且在面对种种诱惑的情况下,坚定人生信念,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次诗人的田园生活得到了充分表现,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象普通农夫一样,与乡邻们一起耕种收获,在闲暇的时间饮酒,读书,诗人的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境界。诗人能直面生活的贫困,并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自得其乐,诗人将饮酒与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第三节是交友与赠答:陶渊明的饮酒诗有一种知音情结,酒在陶渊明的社交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陶渊明是位重视感情的诗人,陶渊明的在生活中交友以共同的情趣与爱好为原则,同时,他还在历史先贤中寻找知音,古今名士安于贫贱、坚韧不拨的精神增强了诗人克服现实困难,坚持人生信念的力量。第二章是陶渊明饮酒诗的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共分三节,第一节饮酒主题的确立。饮酒主题是陶渊明独特的艺术创新,其饮酒精神中独乐之饮与众乐之饮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种种,构成陶渊明的饮酒精神。第二节是饮酒诗的风格特征,陶渊明饮酒诗具有真实自然的风格特点,陶渊明崇尚真实自然的思想基础是饮酒诗艺术风格的决定因素,同时,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饮酒诗具有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第三节从艺术表现上角度看,陶渊明饮酒诗改变了玄言诗枯燥说理的弊端,将诗歌回归了抒情的传统,为古代诗歌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同时,陶渊明的诗歌采取了独特的双重结构,酒之意象在其深层结构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加了饮酒诗的时间、空间容量。第三章是陶渊明饮酒精神对唐宋饮酒诗创作的影响。陶渊明饮酒精神对唐宋饮酒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深处逆境的士子文人,他的诗酒人生的成为众多诗人的理想生活模式。自陶氏之后,饮酒诗创作蔚为大观,陶渊明酒精神也通过历代诗人的创作传承下来,并在文学史上散发出永恒的艺术光彩。
《自祭文》评论赏析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祭文起笔,展现的是一个凄清的虚境:深秋的夜晚,萧瑟的寒风刮得正紧;草木相约着一起枯黄萎去;夜色里还传来几声鸿雁南飞的哀唳。诗人终于感觉到生命的大限已到,该是辞别人世、永归“本宅”的时候了。恍惚间“嘉蔬”、“清酌”已供满祭案,“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挽歌辞》)的景象,依稀都飘浮眼前。诗人
全文:。‍‍  ‍‍然而,诗人对自己的一生,也并非真的一无憾。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仍蕴蓄着几分悲怆和苦涩。此文写到结尾,诗人的辞世之梦也已编织到了最幽暗的一幕:当诗人看见自己在昏昧中告别“逆旅之馆”、踽踽飘临“萧萧墓门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歌比较研究
作者: 王春秀  来源:辽宁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同  语言  自然观  主题  田园诗 
描述: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是英国和中国田园诗歌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两位诗人有着共同的对大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崇拜,并且都将它们作为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华兹华斯以其自然诗歌闻名并被冠以“讴歌自然的诗人”的称号。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刻而广泛。他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读者能感受到他
全文: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是英国和中国田园诗歌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两位诗人有着共同的对大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崇拜,并且都将它们作为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华兹华斯以其自然诗歌闻名并被冠以“讴歌自然的诗人”的称号。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刻而广泛。他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读者能感受到他笔下的自然别开生面,独具特色。对华兹华斯来说,大自然不仅仅是山川河流、森林湖泊,它包含着更加深刻的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歌的开山鼻祖。在经历了官场的起伏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远离世俗的喧嚣,归隐宁静而淳朴的田园生活。他享受并热爱这种隐居的生活,并且创造了大量的讴歌大自然以及赞美乡村生活的诗歌。尽管华兹华斯与陶渊明来自不同的时代与国家,但两个人都提倡回归自然以净化和升华人们的心灵。这种相似之处也使得本论文具备了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本论文通过对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细致全面的比较,试图从不同方面探究二人的诗作异同。除此之外,作者也努力探索二人诗歌创作异同的根本原因。作者真诚地希望这种比较研究可以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微薄贡献。本论文共包含三部分:导论,主体,以及结论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两位诗人的生平,以及前人对二人及其田园诗歌的研究,之后阐述了本论文比较分析所采用的视角以及其重要性。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简要地介绍了田园诗歌在中西方的起源与发展状况。西方的田园诗歌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那时的田园诗主要是以牧羊人的生活为主题。而东方的最早的田园诗出现在先秦时期,即诗经产生的年代。第二部分概括了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在田园诗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这两位诗人均作品颇丰且作品质量上乘,他们在中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第二章分析概括了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相同之处。此章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分析了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相似的田园回归之路:二人均经历了早期的奋斗摸索,并最终选择回归田园。华兹华斯在历经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工业革命的冲击之后,选择转向大自然寻求真理与慰藉。陶渊明也在经历了腐败的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第二部分探究了二人诗歌主题的相通之处,他们共同的主题是:描绘自然的美景,赞美乡村生活的恬淡,以及抒发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第三部分分析了二人诗歌语言的相通之处。他们均使用普通老百姓所常用的简单与质朴的语言,这也是他们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之一。第三章分析了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歌创作的相异之处。此章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两位诗人体现在诗歌中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相异的文学传统。华兹华斯及其作品深受西方的基督教、泛神论以及卢梭的一些基本理论的影响。而作为东方文化及哲学传统的继承者,陶渊明及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却是不同的内容。其早期作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中晚期作品则体现了道家以及佛家思想。第二部分讲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自然观。由于华兹华斯受基督教及泛神论的影响,他认为自然皆有神性,这种神性体现在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和山河大川中。他认为人人生来本质纯洁善良,是后天的影响即世俗使人腐化。故华兹华斯推崇卢梭的“回归自然”理论。而深谙道家思想精髓的东方诗人陶渊明认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人类可以从自然当中获取能量,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陶渊明将亲自归田农耕作为自己回归田园的途径,而华兹华斯只是呼吁人类回归童年的单纯与美好。第三部分探究了两人田园诗歌所体现的意境以及思想境界的不同。华兹华斯强调对自然的冥想,他把自然看作是老师,即知识以及内心快乐的源泉。他认为人与自然归属于不同的系统,即人与自然是分割开来的。在这点上,陶渊明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提倡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思想跟东方文化所推崇的“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论是高度一致的。第三部分是结论。在主体部分对两位诗人做了细致全面的比较分析之后,结论部分强调并重申了此分析比较结果。并赞美了两位诗人所提出的回归自然的主题,以及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的自然观。最后作者肯定了两位诗人的诗歌语言风格与形式,并努力倡导诗歌创作语言的简单化、质朴化以及平民化。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