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学习《归去来兮辞》 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作者: 马华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格独特  田园生活  隐逸诗人  艺术形象性  陶渊明  诗歌创作  脱离现实  玄言诗  理过其辞  隐士情怀 
描述: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
全文: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
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文坛
作者: 刘爱莲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文学思想  融合儒道  比兴  东晋文坛  情志 
描述:陶渊明并无专门的文艺论著,他的文学思想,散见在他的一些诗文的片断中,这些片断直接或间接地谈到了他的文艺观;另外,他的诗文中所时时流露出的创作倾向,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体现出其文学思想的精华。这在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链条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一方面,陶学界有关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研究不多
全文:文学中注入自己真实的个性和真挚的情感,其文学理想是追求率真、自然、冲淡的。另外,陶渊明在贫穷状态下从容不迫地生活和创作,相对于东晋士族文士们刻意地潇洒风流来说是真正的高贵和大气。第二章“陶渊明重‘比兴
退溪李滉对陶渊明文学的接受
作者: 孟群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诗  李滉  陶渊明  国文诗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获得世界声誉的诗人。李混是朝鲜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在韩国哲学思想史及韩国汉文学史上具有深刻影响。李混在韩国汉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他积极接受陶渊明诗歌密不可分,而陶渊明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及韩国汉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李混对陶渊明诗
全文:代表作《陶山十二曲》在形式上模仿了朱熹的《武夷棹歌》,而朱熹的创作灵感是源于陶渊明的。李混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在每首时调的初章和中章以平淡、通俗、质朴的语言体现出了陶渊明物我两忘的境界,终章表达
灵聚大化 悠然心会:陶渊明田园诗抒写范式的生命心语
作者: 张鹏飞  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抒写范式  陶渊明  田园诗  悠然心会  生命心语  灵聚大化 
描述: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
全文: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灵聚大化悠然心会:陶渊明田园诗抒写范式的生命心语
作者: 张鹏飞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抒写范式  陶渊明  田园诗  悠然心会  生命心语  灵聚大化 
描述: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
全文: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0图]再访陶渊明纪念馆
作者:暂无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 昨天上午,组织老协的理事们参观陶渊明纪念馆。该馆位于九江县,交通比较方便,占地16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江南民居风格,历史‍‍上多次重修,1985年正式开馆。导游告诉我们,陶渊明原来的墓地是在附近的面阳山,后来面阳山设为军事基地,九江县文物部门又按照原貌将墓和祠堂复制到现在的馆址。我1
全文:那样而写作;不是为了成名成家在文坛呼风唤雨而写作;更不是为了签名售书挣得银两而写作。他只是想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自己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喜爱,抒发对当时黑暗腐败的官场藩篱的痛恨而已。至于后世给予
“见”南山还是“望”南山?:谈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诗眼
作者: 孙绍振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不自由  境界  世界诗歌  诗眼  饮酒  梦溪笔谈  陶渊明  王国维  无心 
描述:中国古典诗话有“以一字论工拙”的传统,这在世界诗歌史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从沈括《梦溪笔谈》、苏轼《东坡志林》一直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争论了八九百年。这里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宋人发现的一个版本,并不是悠然“见”南山,而是悠然“望”南山。 言“见”字妙者,以东坡
全文:主要原因,那就是宋人发现的一个版本,并不是悠然“见”南山,而是悠然“望”南山。 言“见”字妙者,以东坡为代表,认为精彩在“偶然”:“采菊次,偶然见,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晚清汉魏六朝诗派对陶渊明的接受
作者: 何荣誉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样性  陶渊明  汉魏六朝诗派 
描述:历代对陶渊明的接受都各取所需,各有侧重,因此造成了陶渊明形象的多样性。近代汉魏诗派对陶渊明的接受类同南宋,重点关注他心念世事而表现出的慷慨、沉痛。进入民国,陶渊明的遗老形象凸显,汉魏派诗人借其以自慰。汉魏诗派对陶诗艺术成就的评价并不统一,出现了扬陶和抑陶的分化,这种分化是由其诗学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发
全文:历代对陶渊明的接受都各取所需,各有侧重,因此造成了陶渊明形象的多样性。近代汉魏诗派对陶渊明的接受类同南宋,重点关注他心念世事而表现出的慷慨、沉痛。进入民国,陶渊明的遗老形象凸显,汉魏派诗人借其以自慰。汉魏诗派对陶诗艺术成就的评价并不统一,出现了扬陶和抑陶的分化,这种分化是由其诗学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发掘陶渊明对晚清汉魏诗派诗人的影响,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的担待,对美好人格的向往以及所作出的努力。
绘画中的“陶渊明意象”研究
作者: 张利利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结  陶渊明意象  绘画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所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哲学思想的研究层出不穷。他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心目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历代的文人骚客,但凡对笔墨稍有兴趣者都会情不自禁将其俊朗、冷逸的形象倾注于画面之上,或自为标榜或推崇追怀。“陶渊明意象”在绘画题材中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所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哲学思想的研究层出不穷。他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心目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历代的文人骚客,但凡对笔墨稍有兴趣者都会情不自禁将其俊朗、冷逸的形象倾注于画面之上,或自为标榜或推崇追怀。“陶渊明意象”在绘画题材中反复出现,经久不衰,似“情结”般牢固的附着在历代文人画创作中,经历代文人画家的着重描绘、强调,最终演变成为人们内在心灵追求的一个永恒话题。本文正是以陶渊明为中心点,针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反复出现的“陶渊明意象”展开研究。从美术史的角度,结合文学史采用图像学和心理学“情结”的研究方法,分析在历朝历代画面中反复显现的以陶渊明本人及其文学作品内容、趣闻轶事三种不同的题材入画的作品,并进一步发掘绘画内容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研究这类绘画不但可以看清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形象,更能认识到传统文人画家的心理追求、审美倾向以及陶渊明在绘画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陶渊明》:《诗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者: 马慧娜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1948年  朱光潜  增订版  《诗论》  《陶渊明》 
描述:朱光潜《诗论·陶渊明》一文最早是在1948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的《诗论》“增订版”中增收的,以后的“三联版”和“全集版”都收入了这篇文章。关于这一章与全书的体例是否一致,学界存在着三种看法:第一种采取默认和赞同的立场;第二种则认为这一章初看在体例上与《诗论》似不相统属,实则大有深意;最后一种看法是认为
全文:朱光潜《诗论·陶渊明》一文最早是在1948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的《诗论》“增订版”中增收的,以后的“三联版”和“全集版”都收入了这篇文章。关于这一章与全书的体例是否一致,学界存在着三种看法:第一种采取默认和赞同的立场;第二种则认为这一章初看在体例上与《诗论》似不相统属,实则大有深意;最后一种看法是认为《陶渊明》不符合《诗论》的体例。对于最后一种看法,有学者指出朱光潜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中选录了《诗论》大部分章节,却没有《陶渊明》一章。 事实上,朱光潜本人十分注意《诗论》的体例问题,他虽然很喜欢《诗的实质与形式》和《诗与散文》这两篇对话体文章,但是在《诗论》初版时出于体例方面的考虑还是删掉了。另外朱光潜非常看重《诗论》,在1984年再版的后记里说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诗论》,朱光潜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P287,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因此,如果他真的认为《陶渊明》不符合《诗论》的体例,完全可以在1984年版的《诗论》中将之删去或作为全书的附录。而且《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出版于1980年,四年之后“三联版”《诗论》出版时,《陶渊明》仍然是作为正文出现的,这说明朱光潜是将《陶渊明》看作《诗论》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