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淵明與魏晉風流之研究
作者: 陳燕玲  来源:国立成功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魏晉風流,是魏晉時期十分鮮明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面貌。所謂的「魏晉風流」,在本文中,根據史書典籍的記載與歸納分析,認為它是魏晉名士所追求的一種美,這種美,是包括外在美與內在氣質外顯的精神美,同時,這種超逸的美感,又深具魅力與影響力,形成人人爭先模仿的普遍風潮,然而,魏晉這股風流的形成,實與各種學術思潮、
全文:魏晉風流,是魏晉時期十分鮮明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面貌。所謂的「魏晉風流」,在本文中,根據史書典籍的記載與歸納分析,認為它是魏晉名士所追求的一種美,這種美,是包括外在美與內在氣質外顯的精神美,同時,這種超逸的美感,又深具魅力與影響力,形成人人爭先模仿的普遍風潮,然而,魏晉這股風流的形成,實與各種學術思潮、經濟、政局、文化、社會、宗教的交織影響有關,更重要的是,魏晉名士在這股風流中,展現了高度的自覺意識以及貴真的精神,也因為個體自覺所致,所以,諸位名士所外顯的精神面貌,也將是多元、多樣化的,於是,進而展露出自己獨特的風流出來。 至於,身處晉宋之交的陶淵明,也不免深受魏晉風流的浸潤與薰陶,繼承了魏晉風流一貫的精神--自覺與崇真,除了對自我的認識之外,還有在出處進退間、情感流露中,與文學創作裡,都展現了極大的自覺力,同時,在情感流露的自覺下,懂得以深情看待人間世的一切,並建構一個任真自得的人生觀,營造心目中理想的淳真桃源,因此,個體自覺與任真的人生觀,將成為詩人發展自我獨特風流的主要核心精神。然而,淵明又因個人所接觸的思想、家庭背景、社政局勢以及自我處境,與諸位魏晉名士的殊異,而產生了不同韻味的風流特色,加之,魏晉風流是當時社會的一股風氣,因此,它不會風行一段時間之後,就銷聲匿跡,從此停擺,反而,造成了各階段有各自的特色,是故,本文將企圖透過陶淵明與魏晉名士的比較,來進一步地揭示陶淵明的獨特風流,是整體表現趨於和諧、超逸、閒雅、情真、豁達與自然,同時,再與阮籍、嵇康、謝安這三位魏晉風流精神的主要領導者相較,如此是為了彰顯出陶淵明的風流,是魏晉風流中最優秀的代表者,也就是最得魏晉風流之真髓者,與僅得其皮毛的名士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本專題研究--「陶淵明與魏晉風流」中的「與」,是意指將陶淵明與魏晉風流之間建立一定的關係,也就是說,淵明在魏晉風流思潮影響下,表現了哪些符合魏晉風流特徵者,或與其他名士所不同的獨特之處,進而推論出,陶淵明是真正展現出魏晉風流的真精神與最大風流者,所以,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概況與期望。第二章對「魏晉風流」一詞,根據史籍記載,為本文所論述的「魏晉風流」下一明確的定義,並且說明魏晉風流形成的成因與其特徵所在,而其特徵又分為共通性與獨特性兩大類,共通性為魏晉風流的核心精神,獨特性則為魏晉名士,在核心精神的主導下,所展演的多元氣韻神貌。第三章則說明陶淵明繼承魏晉風流中自覺與貴真的核心精神。第四章則探究陶淵明在繼承魏晉風流的核心精神下,又為自我風流發展獨特的韻味出來。第五章則為了彰顯陶淵明風流的獨特性,是將魏晉風流發展出精髓者,而試舉阮籍、嵇康、謝安為代表,與淵明相較,從互較中,對淵明的風流作最大的肯定。第六章結論,則就何謂魏晉風流,以及陶淵明深受魏晉風流影響,使其風流帶有魏晉風流的共通性特徵,也進一步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流出來,並與諸位魏晉名士相較,發現淵明可謂魏晉風流最優秀的代表之歷程,作一簡單的回顧。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作者: 邬昌荣  来源: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诗、文、辞、赋俱为晋代大家,具有他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骈俪绮靡之风,而独为朴素自然,清淡隽永。尤其诗中之田园诗,被后世称为田园之祖,陶渊明亦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语)。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者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我们且看其几首著名的田园诗。少
全文:诗人之宗"(钟嵘语)。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者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我们且看其几首著名的田园诗。少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居田园的精神困境―重释陶渊明
作者: 王群丽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陶渊明  困境  精神 
描述:歸隱田園使陶淵明從空間上避開了世俗社會的困擾,虛擬的桃花源亦可從意念上修正現實田園生活中的種種缺憾。但儒道思想的影響、仕隱無常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的兩重性帶給他社會歸屬、道義歸屬上的困難。他的心靈深處是複雜的,他在精神上直至死亡也是無可歸依的。陶淵明只有從“”上徹底消逝,方能達到其“神”的理想王國。
全文:歸隱田園使陶淵明從空間上避開了世俗社會的困擾,虛擬的桃花源亦可從意念上修正現實田園生活中的種種缺憾。但儒道思想的影響、仕隱無常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的兩重性帶給他社會歸屬、道義歸屬上的困難。他的心靈深處是複雜的,他在精神上直至死亡也是無可歸依的。陶淵明只有從“”上徹底消逝,方能達到其“神”的理想王國。
自然与自由——论陶渊明“自然说”与郭象哲学的关系
作者: 李昌舒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  性分    自由  自然 
描述:陶渊明思想的主旨是自然。道家哲学中,自然主义思想最彻底、最突出的是郭象哲学。通过对陶渊明《形影神》三首组诗的分析,可以看出,陶渊明任运自然的人生态度深受郭象哲学影响。二者所讲的自然又有不同之处,陶渊明之自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庄子和郭象的继承与创新。从总的倾向来看,由自然而自由是陶渊明与郭象的共同
全文:陶渊明思想的主旨是自然。道家哲学中,自然主义思想最彻底、最突出的是郭象哲学。通过对陶渊明《形影神》三首组诗的分析,可以看出,陶渊明任运自然的人生态度深受郭象哲学影响。二者所讲的自然又有不同之处,陶渊明之自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庄子和郭象的继承与创新。从总的倾向来看,由自然而自由是陶渊明与郭象的共同思想。
老庄思想和隐逸文学——以陶渊明和吉田兼好的比较为中心
作者: 赵莹  来源:天津外国语学院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逸思想  隐逸生活  隐逸文学 
描述: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隐逸文学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中国的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隐逸思想,被认为是隐逸文学的思想源泉。受相同隐逸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中日隐逸文学,既有相通之处,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中国的魏晋时期(220-420)和日本的中世(1192-1603)是隐逸文学最兴盛的时代。这两个时代在历史
全文: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隐逸文学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中国的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隐逸思想,被认为是隐逸文学的思想源泉。受相同隐逸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中日隐逸文学,既有相通之处,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中国的魏晋时期(220-420)和日本的中世(1192-1603)是隐逸文学最兴盛的时代。这两个时代在历史上都被称为“乱世”,为了避乱,文人们放弃世俗生活,而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当时的...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笺证
作者: 邓小军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品节  陶渊明  颜延之  《陶徵士诔并序》 
描述: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是认识陶渊明的人描写陶渊明的唯一今存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思想和文学价值。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延之内心同情东晋、痛愤刘裕篡弑,因此能同情地了解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品节。颜《诔》“有晋徵士陶渊明”的称谓,表达了陶渊明认同晋朝、是晋遗民,不认可刘宋、拒绝与刘宋合作的事实;“靖
全文: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是认识陶渊明的人描写陶渊明的唯一今存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思想和文学价值。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延之内心同情东晋、痛愤刘裕篡弑,因此能同情地了解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品节。颜《诔》“有晋徵士陶渊明”的称谓,表达了陶渊明认同晋朝、是晋遗民,不认可刘宋、拒绝与刘宋合作的事实;“靖节徵士”的谥号,表达了陶渊明坚守晋遗民的政治节操。颜《诔》记述了陶渊明对刘宋政权政治无道的判断,描写出了陶渊明澹泊心、自由心彻底觉悟的形象,艰苦地从事躬耕和编织以维持生活的形象,以及密切关注现实政治,告诫朋友直言不讳的形象。
读陈洪绶《博古叶子》陶渊明像
作者: 袁行霈  来源:荣宝斋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独创性  杜甫  陈洪绶  金叶子  美术学院  陶渊明  九月九日  画像  黄公望 
描述:明末清初大画家陈洪绶不止一次 画陶渊明像,以寄托自己的向往之 情。如《陶渊明故事图》卷(美国檀 香山美术学院藏)以连环画的形式表 现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故事,就是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在陈洪绶所绘陶渊明 的画像中,《博古叶子》中的"空汤 瓶"是很有独创性的一幅。 今存陶渊明画像,如元钱选绘《柴 桑翁像》卷
全文:这一点,元黄公望已经注意到了, 他在《张叔厚写渊明小像》中说: "千古渊明避俗翁,后人貌得将同? 杖藜醉态浑如此,困来那得北窗风。" 翁万戈先生在其《陈洪绶·文字编》中 概括说:"那定型是一位面容丰满,眉
陶渊明〈自祭文〉与徐志摩〈歌〉的死亡观点与态度之探讨
作者: 张雅端  来源:台湾观光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面对死亡的态度  徐志摩  陶渊明  死亡观点 
描述:相隔一千五百多年的陶渊明和徐志摩, 在作品((自祭文)和(歌))中有着相似的 死亡观点及面对死亡的态度。处於不同时空背景的三个个体生命, 何以发出如此相似的 兴叹, 是历史的偶然,或是主客交织下的必然?本文透过对二作品的比较,厘清二者之 异同,并探讨二人作品中的死亡观点和面对态度与其所处时代及个人生
全文:相隔一千五百多年的陶渊明和徐志摩, 在作品((自祭文)和(歌))中有着相似的 死亡观点及面对死亡的态度。处於不同时空背景的三个个体生命, 何以发出如此相似的 兴叹, 是历史的偶然,或是主客交织下的必然?本文透过对二作品的比较,厘清二者之 异同,并探讨二人作品中的死亡观点和面对态度与其所处时代及个人生命特质之间的关 连。讨论的目的不在於只是揭露二作品中所呈显的死亡的观点及面对态度,或说出二者 之异同,而是透过这样的比较与揭露,突显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生命特质对一个 人的死亡观及面对态度形成之影响,作为观察学生对死亡的观点与态度及省思当前社会 高自杀率现象之起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