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评传》序
作者: 刘继才  来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文学的自觉时代  心态流程  魏晋南北朝  历史人物  陶渊明  抒情性  魏正申  评传  历史小说 
描述:《陶渊明评传》序刘继才七年前,在拙著《陶渊明诗文译释》(与闵报贵合作)问世不久的一次学术会上,《北方论丛》编辑部的夏麟书先生得知我曾写过历史小说,便约我写一本《陶渊明评传》,拟先在《北方论丛》上连载。说一定要写得有故事情节,以增强可读性。后来,不知...
全文:《陶渊明评传》序刘继才七年前,在拙著《陶渊明诗文译释》(与闵报贵合作)问世不久的一次学术会上,《北方论丛》编辑部的夏麟书先生得知我曾写过历史小说,便约我写一本《陶渊明评传》,拟先在《北方论丛》上连载。说一定要写得有故事情节,以增强可读性。后来,不知...
试论陶渊明从忠君、有君到无君
作者: 魏正申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劳动农民  《劝农》  陶渊明  君王  门阀制度  感士不遇  无君论思想  忠君观念  《桃花源记并诗》  阶级社会 
描述:试论陶渊明从忠君、有君到无君魏正申陶渊明的君臣观念、一直是陶学史上的热门话题,其歧见之纷经,沦争之红火,是其研陶论题少有可比的。但是,绝少有人从陶渊明平生思想历程中,谈出陶渊明彭泽归田以前、归田之后,直至五十七岁以后的晚年,有关君臣观念的流变,而恰...
全文:试论陶渊明从忠君、有君到无君魏正申陶渊明的君臣观念、一直是陶学史上的热门话题,其歧见之纷经,沦争之红火,是其研陶论题少有可比的。但是,绝少有人从陶渊明平生思想历程中,谈出陶渊明彭泽归田以前、归田之后,直至五十七岁以后的晚年,有关君臣观念的流变,而恰...
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
作者: 唐满先 崔雄赫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方式  田园生活  农事诗  隐逸思想  中国古代  审美意识  孟浩然  陶渊明  田园诗  《诗经》 
描述: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唐满先,[韩国]崔雄赫人们一谈起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总是会立刻想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是陶渊明第一个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体,在诗歌的园地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在...
全文: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唐满先,[韩国]崔雄赫人们一谈起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总是会立刻想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是陶渊明第一个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体,在诗歌的园地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在...
陶渊明其人其诗
作者: 李永英  来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意趣  政治理想    陶渊明  家庭背景  价值观 
描述:诗人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遭受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代。晋武帝为巩固其统治,大封亲属做王,造成“八王之乱”,“八王”混战又引起“五胡”乱华,群寇纷起割据,互相残杀,前后一百多年。土地荒废,人民迁徙死亡,户口耗损大半。
全文:诗人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遭受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代。晋武帝为巩固其统治,大封亲属做王,造成“八王之乱”,“八王
陶渊明田园诗意境成因再议
作者: 徐安辉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政治抒情诗  田园诗境  审美思维  艺术风格  庄子  质性自然  陶渊明  诗歌创作  意境 
描述:陶渊明是晋、宋易代时期的伟大诗人,其诗作在我国抒情诗艺术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抒情诗,除一部分政治抒情诗外,大部分属于歌颂田园生活的。此类诗以情见长,气韵取胜,更是以纯真、冲淡自然之美,使读者
全文:陶渊明是晋、宋易代时期的伟大诗人,其诗作在我国抒情诗艺术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抒情诗,除一部分政治抒情诗外,大部分属于歌颂田园生活的。此类诗以情见长,气韵取胜,更是以纯真、冲淡自然之美,使读者
一个自然 两种文化--陶渊明与华滋华斯自然观比较
作者: 李增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山水诗  美学特征  《归园田居·其一》  两种文化  自然观  陶渊明  文化背景  理想人格  社会客体  自然客体 
描述: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作为东西方自然诗人的宗师几乎走了同一条人生之路:社会──自然,以摆脱社会生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脱。尽管两人都走进同一自然,怀着同一目的,但由于各自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表现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一个想把主体融入自然客体之中,消灭主客体界限,以缓和内心的痛苦;一个想把主体置入自然之
全文:自然的不同态度:一个想把主体融入自然客体之中,消灭主客体界限,以缓和内心的痛苦;一个想把主体置入自然之中,去确认,去张扬,以渲泄内心的痛苦。这种不同的态度既取决于不同的文化,也决定了们各自的美学特征。
论陶渊明诗文的审美心理
作者: 刘杨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审美心理  田园生活  桃花源  审美追求  精神生活  心理机制  《闲情赋》  弗洛伊德  心理选择 
描述: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杰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很多,新观点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加强了对陶渊明的多视角,深层次的研究,为我们能够较为立体地把握其生活、思想、精神面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陶渊明心灵的轨迹、心理实质,对其审美心理进行分析的文章尚很寥寥,为此,
全文:的。动理现象,即无论是在一些文字的表面,还是在其艺术形象的背后,都可以察觉作者饱含的极为强烈的孤独感。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有的直接表白的孤独难忍,说“自我抱兹独,蝇免四十年”(《连雨独饮》);有的含蓄抒发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