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乡村游邀您做回“陶渊明”
作者:暂无 来源:武汉晨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晨报讯(记者江身军通讯员李伟)“十一”黄金周临近,乡村游已抛出“菜单”,吸引市民假期做回“陶渊明”。市农业局昨透露,9月26日,在张公山寨严西湖畔橘子洲,将有一个启动仪式,拉开以“和谐武汉·魅力乡村”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游序幕,木兰景区、道观河景区、知音九真景区、各特色农庄等,将推出主题
全文:晨报讯(记者江身军通讯员李伟)“十一”黄金周临近,乡村游已抛出“菜单”,吸引市民假期做回“陶渊明”。市农业局昨透露,9月26日,在张公山寨严西湖畔橘子洲,将有一个启动仪式,拉开以“和谐武汉·魅力乡村”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游序幕,木兰景区、道观河景区、知音九真景区、各特色农庄等,将推出主题
陶渊明的生死观及其生命矛盾
作者: 何蓓 董沛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生命矛盾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身处魏晋时代整个生命思潮的背景中,自身遭遇各种生命矛盾,这促使他对生命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他以独特、古朴、自然的诗风演绎了建功立业、痛苦抉择的生命主题。他追求自我、追求自然、追求生命意识,具有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他将“自然”融入诗歌的创作理念当中,将玄理变为日常生命哲理,开创了田园诗
全文:陶渊明身处魏晋时代整个生命思潮的背景中,自身遭遇各种生命矛盾,这促使他对生命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他以独特、古朴、自然的诗风演绎了建功立业、痛苦抉择的生命主题。他追求自我、追求自然、追求生命意识,具有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他将“自然”融入诗歌的创作理念当中,将玄理变为日常生命哲理,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为后代士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展现了广为咏叹的生命主题。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
作者: 秦丽辉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可居而可赏  陶渊明  田园诗  农耕文明气质 
描述:传统阅读的弊根是把陶渊明放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框架中来审理.其实陶渊明出任的直接原因是贫、饥,上有老下有小,而归隐是由于他生于乡野,官场生活终不适应.在中国古代田园诗人中,唯有他笔下的田园世界呈现"可居而可赏"的境界.他的诗风是农耕气质的伟大象征.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分量和意义堪与屈
全文:传统阅读的弊根是把陶渊明放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框架中来审理.其实陶渊明出任的直接原因是贫、饥,上有老下有小,而归隐是由于他生于乡野,官场生活终不适应.在中国古代田园诗人中,唯有他笔下的田园世界呈现"可居而可赏"的境界.他的诗风是农耕气质的伟大象征.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分量和意义堪与屈、李、杜比肩.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反璞归真的真渊明
作者: 李旸熙  来源:科技咨询导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真淳自然  高洁旷达  守志不阿 
描述: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诗的特点就是真淳朴素,感情真挚,写时若不经意,自肺腑中油然而生,表面平淡而内含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其实,陶渊明描写乡村风物的诗也都类似与此,虽然写的是景物,却在心中有所感慨。陶渊明隐居前不得意,归隐后生活也很贫苦,不过灾荒、战乱都无法掩盖他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这种热爱倾注到诗篇中
全文: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诗的特点就是真淳朴素,感情真挚,写时若不经意,自肺腑中油然而生,表面平淡而内含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其实,陶渊明描写乡村风物的诗也都类似与此,虽然写的是景物,却在心中有所感慨。陶渊明隐居前不得意,归隐后生活也很贫苦,不过灾荒、战乱都无法掩盖他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这种热爱倾注到诗篇中,融入自然,写景,也写心。
没有外物负担和没有心灵负担的境界——读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作者: 孙绍振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境界  心理负担  园田居  语文学习  饮酒  孟浩然  外物  陶渊明  过故人庄  心灵 
描述: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他的诗虽然属于抒情诗,但与一般抒情诗.与前面我们已经读过的抒情诗不太一样。一般的抒情诗所抒发的感情,往往是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所谓激情。我们分析过的李白的《下江陵》、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凉州词》都是把话说得很绝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
全文: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他的诗虽然属于抒情诗,但与一般抒情诗.与前面我们已经读过的抒情诗不太一样。一般的抒情诗所抒发的感情,往往是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所谓激情。我们分析过的李白的《下江陵》、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凉州词》都是把话说得很绝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也一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一段]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国隐逸田园诗人始祖陶渊明
作者: 胡普信  来源:中国酒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中国  文学家 
描述:陶渊明(公元365-427),字渊明或元亮,名潜。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它还有一些辞赋、韵文、散文。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
全文:陶渊明(公元365-427),字渊明或元亮,名潜。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它还有一些辞赋、韵文、散文。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从俗士之心到圣人之境——玄学背景下的陶渊明
作者: 于雪芳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圣人之境  陶渊明  玄言诗  玄学  俗士之心 
描述:东晋一朝,玄学盛行,玄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陶渊明作为东晋的一位文学家,不免受到玄学的影响,但他不同于一般的玄学之士,他达到了玄学之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圣人之境,成为了玄学的真正实践者。本文以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为主要论述对象,论述在玄学的影响下,陶渊明如何达到玄学的理想境
全文:东晋一朝,玄学盛行,玄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陶渊明作为东晋的一位文学家,不免受到玄学的影响,但他不同于一般的玄学之士,他达到了玄学之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圣人之境,成为了玄学的真正实践者。本文以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为主要论述对象,论述在玄学的影响下,陶渊明如何达到玄学的理想境界——圣人之境,成为一个玄学的真正实践者,并探讨了陶诗对玄言诗的继承与超越,力求对陶渊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全文共由四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先界定了俗士之心与圣人之境的含义。俗士指东晋玄学之士,东晋玄学之士一边功名利禄,一边追求通过悟道获得心灵自由、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的精神生活。圣人是指人生的理想人格。圣人之境就是人的内在精神修养和外在言行举止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而且有这种境界的人格,就是人生的理想人格。本文的“圣人”是东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圣人之境”就是东晋理想人格达到的境界。 第一章着重从人生经历分析陶渊明的超凡入圣。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能超越一般的玄学之士,成为玄学的真正实践者,达到圣人之境。首先分析了陶渊明青年时代受到经学和玄学的影响。其次分析了陶渊明的仕宦经历。他出仕五次,屡仕屡辞。先辈显赫的功迹和传统的儒家教育使他怀着强烈的救世理想而出仕,黑暗的社会与他的政治理想不合,心向自然且不愿同流合污,使他最终对仕途绝望,回归了田园。第三节分析了陶渊明超越一般士人达到了圣人之境。他完全与仕途断绝,隐居于家乡,躬耕于田园,将自身存在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全部行为同化于自然之中,将老庄及玄学追求的顺应自然从思想转化为生活实践,将庄子的凝神静虑转化为日常劳作,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自然的生命律动。 第二章着重分析他归田后独特的生活方式。他独特的生活方式,使他不但能保持独立的个性,内心和谐,而且能与大自然、社会、周围的人保持和谐。陶渊明以自己的个性,吸取了道家和儒家两家精神中与自己追求相契合的成份,并用生命进行了成功实践,成为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个性。在精神上,既有深谙道家精神而获得心灵解脱的自由,还有屡践儒家道德规范、保持自我高洁节操而获得的精神充实感。在生活中,既有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趣,读书、弹琴、饮酒、赋诗、登高、交游,又有儒家的天伦之乐,邻里之和,朋友之友。达到了儒道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东晋士人理想的人格境界。 第三章着重分析陶渊明对玄言诗的继承和超越。首先分析了玄言诗的基本特点:体悟玄理。其次分析了玄学对陶渊明诗文的影响。陶渊明受当时玄学的影响,诗集中有许多谈论哲理的诗,除像《形影神》这样直接谈论哲理的诗外,其他诗大都也包含哲理的意蕴,而所表现的哲学命题,所使用的哲学词汇,有的甚至连诗的风貌都与玄言诗并无大异。但陶诗又与一般的玄言诗人不一样,他是把老庄精神转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在躬耕中体悟大道的人,他是站在哲理的高度观察人生,并把人生体验上升为哲理,因此,他能将哲理化入日常生活,化入日常景物,将情景事理巧妙融为一体,且恢复了汉魏古诗的兴寄抒怀的传统。
在隐逸身形的背后:浅析精神层面上的陶渊明及其影响
作者: 郭阳卿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园  精神层面  陶渊明  人格  自然 
描述:在我国历史上,陶渊明是知名的隐士,更是一流的文学家。陶渊明不囿于时代风气,躬耕南山,放歌丘壑,开垦出一方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牺牲了物质享受而以清贫为代价换取精神自由,显示了精神对物质的高度驾驭。然而在他反复仕隐的人生道路中、在他隐逸身形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精神矛盾与精神危机,显现了其精神层面的复杂性。从
全文:在我国历史上,陶渊明是知名的隐士,更是一流的文学家。陶渊明不囿于时代风气,躬耕南山,放歌丘壑,开垦出一方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牺牲了物质享受而以清贫为代价换取精神自由,显示了精神对物质的高度驾驭。然而在他反复仕隐的人生道路中、在他隐逸身形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精神矛盾与精神危机,显现了其精神层面的复杂性。从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碰撞、交织到两种人格的对立统一,陶渊明选择了回归自然、躬耕田园的生活道路,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爱恋中找到精神的依托,从历史长河中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构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来完成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超越。他是一个人性的率真者,人生的积极实践者,一个达观仁爱者和人生“幸福结局”者。他,为个性解放而隐,为精神自由而生,表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人格的崇高。他的生活态度、人生体验以及精神探索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深刻的影响。
宋元文人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作者: 高文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文人  特质  隐逸风尚  陶渊明情结  文化审视 
描述: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
全文: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明情结,反映出宋元文化的多面视角,以宋代诗人林逋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为代表。宋代诗人林逋一生崇陶,不仅没有步入仕途,而且还以此自我标榜。其“陶渊明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清逸幽雅生活中的隐逸高趣;孤高傲世情怀中的狷介乐道;山水自适心境中的闲适幽深。在历代众多的诗人中,林逋是崇陶效陶最为用心且最为彻底付诸于行动的。 相比之下,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把隐逸文化精神发展到极至,构成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与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极力张扬,主体人格与生命意识的狂飙突进,不甘与无奈之中的游戏人生,代表着元代俗文学锐意创新的审美倾向。 宋代诗人苏轼与元代诗人刘因的和陶诗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但同是和陶,两者却各具不同特质。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高文先生的《和谐与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体系研究》
作者: 范进军  来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水  人格魅力  家园  和谐  回归  精神  古典诗词 
描述:我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修养》选修课时,曾用一首七绝来概括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所谓“渊明高格”,即是指开创我国田园诗派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他的诗不仅给玄言诗盛行的魏晋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自己不愿同浊世同流合污
全文:我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修养》选修课时,曾用一首七绝来概括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所谓“渊明高格”,即是指开创我国田园诗派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他的诗不仅给玄言诗盛行的魏晋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自己不愿同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为历代一切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洁身自好的榜样。正因为陶渊明诗作艺术上的“高格”和人格魅力上的高格,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像陶渊明这样的著名大诗人,自唐代以来,人们研究的著作可谓不知有多少。今人要想再有所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高文先生却独辟蹊径,借鉴时下文艺美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构建陶诗“精神家园”的生存空间,来扫描当代人生价值取向的轨迹,追求生存境界和人本的和谐意识,为陶诗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可以说高文先生的《和谐与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体系研究》一书,以自觉的学术意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一方面用静态的、共时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史上持续升温的陶渊明现象,另一方面则把陶渊明精神家园与后代诗人及诗歌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从思想史和接受史的角度,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考察,对中国封建士大夫崇陶、研陶、拟陶、效陶、和陶的文化现象进行挖掘剖析,对他们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爬梳与解构、探论与评判。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