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魏晋佛教玄风与东晋诗人陶渊明--《陶佛音辨》献芹
作者: 丁永忠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魏晋时期  佛教  东晋  陶渊明  《陶诗佛音辨》  玄学  文学研究 
描述:魏晋佛教玄风与东晋诗人陶渊明--《陶佛音辨》献芹
全文:
略论陶渊明诗文的人情美
作者: 梁球  来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友情  人情美  诗歌  艺术风格  陶渊明  亲情  爱情 
描述:本文作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蕴蓄着浓浓的人情味。醇美的乡情,真挚的友情,深厚的亲情,纯洁的爱情,构成了陶渊明作品人情美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力量.
全文:本文作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蕴蓄着浓浓的人情味。醇美的乡情,真挚的友情,深厚的亲情,纯洁的爱情,构成了陶渊明作品人情美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力量.
论陶渊明田无诗中人格悲剧美
作者: 罗清泉 申雅辉  来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陶渊明  田园诗  人格悲剧美  文学研究 
描述:论陶渊明田无诗中人格悲剧美
真趣流溢 文中有——陶渊明散文选读
作者: 陶文鹏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真趣流溢 文中有——陶渊明散文选读
自然本色 渊深醇美——陶渊明田园诗选读
作者: 陶文鹏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自然本色 渊深醇美——陶渊明田园诗选读
论陶渊明的隐逸心理空间与境构造方式
作者: 刘玉珺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隐逸心理  儒道思想  儒家思想  儒道互补  心理状态  心理空间  陶渊明  诗境构造方式  平和冲淡 
描述: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乡农村过着隐居的生活,其间也曾多次断断续续地做过官,自从41岁辞去彭泽令后,便不再出仕。他现存的120余首很多是作于归隐以后,并以隐居躬耕生活为题材。他的隐逸的心理
全文: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乡农村过着隐居的生活,其间也曾多次断断续续地做过官,自从41岁辞去彭泽令后,便不再出仕。他现存的120余首很多是作于归隐以后,并以隐居躬耕生活为题材。他的隐逸的心理
浑厚有味 意境深远──谈陶渊明田园的意境
作者: 孔庆怀  来源:语文世界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园田居》  审美意蕴  田园生活  语言的生命力  意境深远  陶渊明  田园诗  简洁的语句  日常生活  诗意美 
描述:浑厚有味 意境深远──谈陶渊明田园的意境
全文:
论陶诗中“松”、“菊”、“桃源”意象的道教神话原型:[陶渊明]
作者: 刘雪梅  来源:理论与创作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中国  文学研究 
描述:论陶诗中“松”、“菊”、“桃源”意象的道教神话原型:[陶渊明]
庄子美学精神及其展现-以陶渊明〈饮酒〉第五首为例
作者: 李宗蓓  来源:辅大中研所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酒诗  庄子  美学  陶渊明 
描述:庄子美学精神及其展现-以陶渊明〈饮酒〉第五首为例
陶渊明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作者: 陈凯  来源:前进论坛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园田居》  陶渊明诗文  思想内涵  桃花源  陶渊明的作品  田园风光  现实社会  客观环境  建安风骨  艺术风格的形成 
描述: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逝于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是我国四、五世纪的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年少博学,胸怀济世之志、经国之才,但由于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特别讲究门第的东晋时代,不可能受到重视和重用,仕途颇多坎坷。经
全文: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逝于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是我国四、五世纪的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年少博学,胸怀济世之志、经国之才,但由于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特别讲究门第的东晋时代,不可能受到重视和重用,仕途颇多坎坷。经历了官场的乌烟瘴气之后,孤高自守的诗人进仕之心逐渐冷却,终于走上“躬耕自资”的归隐之路。仕途的不如意、同下层人民的长期接触以及田园生活的恬静自如,使陶渊明的诗文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涵和意与境会、妙合自然的艺术风格。陶渊明隐居乡里后,过上了归园田居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由于和田夫野老结庐为邻,劳作为生,彼此建立了淳朴真诚的友谊:“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长期的田耕生活还使诗人与农家有了共同语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诗人对农民的生活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这种自耕自食的生活,使诗人逐渐建立起自己对人生、对劳动的认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