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情感的执著与理性的超越-解悟陶渊明的人生理念及时代价值
-
作者:
张翼 来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宽容 时代价值 进取 人生理念 执著
-
描述:陶淵明並非渾身“靜穆”,從少年、中年、直至晚年,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情流貫在他的一生中;滄桑之後,詩人於天命取委運任化的態度,獲得了一種審美化的藝術生存。這種情感的執著與理性的超越,體現出積極進取、樂觀寬容的時代價值。
-
全文:陶淵明並非渾身“靜穆”,從少年、中年、直至晚年,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情流貫在他的一生中;滄桑之後,詩人於天命取委運任化的態度,獲得了一種審美化的藝術生存。這種情感的執著與理性的超越,體現出積極進取、樂觀寬容的時代價值。
-
陶渊明之隐——中国古代隐文化之典范
-
作者:
田耿辉 来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 陶渊明 于世之隐 止泊之隐
-
描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隐士,陶渊明之归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其"止泊之隐"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其"济苍生"之志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使陶隐在众多隐文化现象中成为典型代表之一而垂范后世。
-
全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隐士,陶渊明之归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其"止泊之隐"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其"济苍生"之志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使陶隐在众多隐文化现象中成为典型代表之一而垂范后世。
-
“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陶渊明在元代的接受探析
-
作者:
罗春兰 周理凤 袁萍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陶渊明 人格 风格 接受
-
描述:元代对陶渊明的接受从多方面显现出来。元曲中陶渊明成为广泛援引的创作题材,“和陶”在元代文坛成为一种非常普泛的文化现象,而在元代诗论家们的评介体系中,陶渊明也高于谢灵运而广受推崇。这与元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文采的时代审美风潮有关,也与缘于元人尚隐的心理基因。
-
全文:元代对陶渊明的接受从多方面显现出来。元曲中陶渊明成为广泛援引的创作题材,“和陶”在元代文坛成为一种非常普泛的文化现象,而在元代诗论家们的评介体系中,陶渊明也高于谢灵运而广受推崇。这与元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文采的时代审美风潮有关,也与缘于元人尚隐的心理基因。
-
陶渊明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新论―对《桃花源记》主旨的一种剖析
-
作者:
杨燕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道统 儒家
-
描述:陶淵明身處南北朝之亂世,而以《桃花源記》隱括儒家大同至德境界,使後人得以獲得一種重要的理想寄托與心理安慰,其在儒家道統中的地位上承周孔,下啟宋明,其地位與作用當介於漢唐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之間,同為儒家重要先賢人物。
-
全文:陶淵明身處南北朝之亂世,而以《桃花源記》隱括儒家大同至德境界,使後人得以獲得一種重要的理想寄托與心理安慰,其在儒家道統中的地位上承周孔,下啟宋明,其地位與作用當介於漢唐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之間,同為儒家重要先賢人物。
-
上海图书馆藏郑文焯手批《陶渊明全集》
-
作者:
周兴陆 来源:文献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题跋 版本源流 陶诗 近代 全集 评点 陶渊明诗歌 日本汉学 上海图书馆 鹤山
-
描述:郑文悼(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叔问、大鹤山人、冷红词客,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属汉军正黄旗,自言原籍山东高密。近代著名词人,有《大鹤山人词话》、《大鹤山人诗集》等传世。郑文焯,还是近代的文学评点大家,批点过《清真词》、《白石词》、《梦窗词》等。郑文焯也亲手批校过《陶渊明诗集》。《陶
-
全文:近代的文学评点大家,批点过《清真词》、《白石词》、《梦窗词》等。郑文焯也亲手批校过《陶渊明诗集》。《陶渊明诗集》伴随着郑文悼的一生,他曾评点过两种版本的陶渊明诗集。其中评点陶澍《靖节先生集》的文字,曾由日本汉学
-
陶渊明与诸葛亮
-
作者:
鄢烈山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聊斋》 诸葛亮 古隆中 蒲松龄 评论 陶渊明 思想 郭沫若 故居 文学家
-
描述:什么叫才气?胸有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不能发,虽非万世不刊之论,每有激活思想之效。以此而论,我对郭沫若的才气是十分钦佩的。读了不少关于《聊斋》的评论,加起来也抵不上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一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我的影响。最近到古隆中谒“诸葛故居”,见了郭沫若
-
全文:蒲松龄故居一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我的影响。最近到古隆中谒“诸葛故居”,见了郭沫若并论陶
-
从诗与酒看阮籍与陶渊明的不同
-
作者:
张振云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酒 诗 陶渊明 融合 阮籍 分离
-
描述:阮籍和陶渊明都爱饮酒,都是诗人。但是,阮籍的诗中几乎无酒,而陶渊明诗则几乎“篇篇有酒”,其中的原因既在于陶渊明的时代,看惯了乱世的变迁,思想变得平和,更在于陶渊明通过儒家“固穷守节”、“安贫乐道”的修身之道,达到了道家的“抱朴守真”的既躬耕又脱俗的生活境界,诗与酒的融合便缘于此,不是酒与诗彼此融合,
-
全文:”的修身之道,达到了道家的“抱朴守真”的既躬耕又脱俗的生活境界,诗与酒的融合便缘于此,不是酒与诗彼此融合,而是二者都融合在生活里,成为一体。阮籍诗与酒的分离,亦缘于生活的两面性:表面反礼教,内心执著于礼教,诗与酒的分离实是心灵的自我分离。此外,阮、陶二人亦有着时代思想的传承关系。
-
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
-
作者:
李雅玲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仕隐 生死 陶渊明 郭象玄学
-
描述:提到陶渊明,人们心目中便会出现一个飘逸旷达的隐者形象。但陶渊明实际上曾经五次踏入仕途,如此仕隐不定,可见仕隐在他心中是怎样一个纠缠不清的心结了。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之就困难
-
全文:田园就是对“有待逍遥”的践履。他的“待”就是田园。陶公虽然不以得失祸福为怀,“不慕荣利”,潇洒旷达,却不能对死生不动心,这是他的另一个心结。这是与魏晋时期文人恋生的思潮一致的。陶渊明对生命的消亡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