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错了吗?
-
作者:
缪惠丽 来源: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学生 父亲 家庭责任感 陶渊明 社会责任感
-
描述:学《归去来兮辞》,我照例要问问学生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选择。甲说:“这是一个缺乏家庭责任感的父亲。‘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他需要这一份俸禄, 怎能说走就走?”乙说:“这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官员。他当官起码可以造福一方,为什么只考虑自己?”丙说:“陶渊明是个懦夫,遇到一点不如意就选
-
全文:学《归去来兮辞》,我照例要问问学生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选择。甲说:“这是一个缺乏家庭责任感的父亲。‘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他需要这一份俸禄, 怎能说走就走?”乙说:“这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官员。他当官起码可以造福一方,为什么只考虑自己?”丙说:“陶渊明是个懦夫,遇到一点不如意就选
-
陆游与陶渊明田园诗比较
-
作者:
沈重丽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陆游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陆游和陶渊明两位不同时代的诗人。因相似的田因生活以厦陆游对陶渊明的仰慕和崇敬,使他们的田因诗具有许多的一致性,但由于二位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使得他们的诗作又各其特点。作者通过比较,寻找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著者文摘]
-
全文:陆游和陶渊明两位不同时代的诗人。因相似的田因生活以厦陆游对陶渊明的仰慕和崇敬,使他们的田因诗具有许多的一致性,但由于二位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使得他们的诗作又各其特点。作者通过比较,寻找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著者文摘]
-
陆游与陶渊明田园诗比较
-
作者:
沈重丽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陆游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陆游和陶渊明两位不同时代的诗人,因相似的田园生活以及陆游对陶渊明的仰慕和崇敬,使他们的田园诗具有许多的一致性,但由于二位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使得他们的诗作又各具特点。作者通过比较,寻找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
全文:陆游和陶渊明两位不同时代的诗人,因相似的田园生活以及陆游对陶渊明的仰慕和崇敬,使他们的田园诗具有许多的一致性,但由于二位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使得他们的诗作又各具特点。作者通过比较,寻找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
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及其人格理想
-
作者:
逯雪梅 来源:理论观察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田园 陶渊明 隐逸情怀
-
描述:陶渊明归隐思想的形成有着曲折的过程。“质性自然”的个性使他在实现儒家传统人生价值观的道路上,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步步走入田园。然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内心并未真正平静过。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惑和人生道路探索的躬行中,陶渊明完成了对儒道两种传统理想人格的超越。
-
全文:陶渊明归隐思想的形成有着曲折的过程。“质性自然”的个性使他在实现儒家传统人生价值观的道路上,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步步走入田园。然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内心并未真正平静过。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惑和人生道路探索的躬行中,陶渊明完成了对儒道两种传统理想人格的超越。
-
陶渊明诗文旷达美的美育价值
-
作者:
王叔新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美育 旷达 价值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旷达美是其诗文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旷达美的思想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陶渊明诗文的旷达美在树立美好人生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旷达美是其诗文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旷达美的思想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陶渊明诗文的旷达美在树立美好人生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
-
陶渊明与鲁迅——从对陶渊明的评论观鲁迅对传统文化之通变
-
作者:
鲁克兵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辩证统一 自由
-
描述:鲁迅赞赏陶渊明以追求自由的方式安顿人生;受佛道文化的影响,鲁迅的思想和陶渊明一样具有解构性,但更倾向于解构之后的建立;鲁迅认为陶渊明是“悠然”与“金刚怒目”的辩证统一,又强调后者,这是其社会关怀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从这些评价中透视鲁迅对陶渊明归隐乃至对传统文化的真正态度。
-
全文:鲁迅赞赏陶渊明以追求自由的方式安顿人生;受佛道文化的影响,鲁迅的思想和陶渊明一样具有解构性,但更倾向于解构之后的建立;鲁迅认为陶渊明是“悠然”与“金刚怒目”的辩证统一,又强调后者,这是其社会关怀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从这些评价中透视鲁迅对陶渊明归隐乃至对传统文化的真正态度。
-
陶渊明与“嗟来之食”——《有会而作》新解
-
作者:
程亚林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有会而作》 陶渊明 “嗟来之食”
-
描述:与王瑶、逯钦立、袁行霈先生的理解不同,陶渊明《有会而作》一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提出了反传统的新观念:在生死关头,不包含改变社会政治文化根本立场这种无理要求的“嗟来之食”可食,体现了诗人尊重人的生命、鄙视并捐弃虚礼的思想。这是陶渊明思想中至今尚未被人发掘、重视的一个亮点。
-
全文:与王瑶、逯钦立、袁行霈先生的理解不同,陶渊明《有会而作》一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提出了反传统的新观念:在生死关头,不包含改变社会政治文化根本立场这种无理要求的“嗟来之食”可食,体现了诗人尊重人的生命、鄙视并捐弃虚礼的思想。这是陶渊明思想中至今尚未被人发掘、重视的一个亮点。
-
陶渊明与“嗟来之食”-《有会而作》新解
-
作者:
程亚林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嗟来之食 有会而作
-
描述:与王瑶、逯钦立、袁行霈先生的理解不同,陶渊明《有会而作》一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提出了反传统的新观念:在生死关头,不包含改变社会政治文化根本立场这种无理要求的“嗟来之食”可食,体现了诗人尊重人的生命、鄙视并捐弃虚礼的思想。这是陶渊明思想中至今尚未被人发掘、重视的一个亮点。
-
全文:与王瑶、逯钦立、袁行霈先生的理解不同,陶渊明《有会而作》一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提出了反传统的新观念:在生死关头,不包含改变社会政治文化根本立场这种无理要求的“嗟来之食”可食,体现了诗人尊重人的生命、鄙视并捐弃虚礼的思想。这是陶渊明思想中至今尚未被人发掘、重视的一个亮点。
-
景似情殊 境同感异——陶渊明《游斜川》与苏轼《和陶游斜川》比较阅读
-
作者:
舒韶雄 来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比较阅读 陶渊明 苏轼
-
描述: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性。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游斜川》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
全文: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性。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游斜川》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
陶渊明对唐代文人的影响
-
作者:
尹彦维 来源:中学文科(教研论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诗歌 人生态度 陶渊明 唐代 门阀制度 语文 社会理想 背景知识 文人
-
描述: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政治腐败、门阀制度盛行的东晋时期。他经过多次努力,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于是对污浊现实彻底绝望,决然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并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他开创了田园诗体,为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的文坛带来了现实内容和生机。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这样评价:“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但又悠然南山
-
全文: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政治腐败、门阀制度盛行的东晋时期。他经过多次努力,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于是对污浊现实彻底绝望,决然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并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他开创了田园诗体,为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