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的德性与价值精神的重建
作者: 张影洁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价值精神  陶渊明  德性  重建 
描述: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和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德性品格及对儒道的体认在士风卑下的魏晋,其时代意义尤为重大。他承继儒家的道统并真诚地在躬耕生活中实践,真正把儒家的道德内化为人心深处的自觉。他拒绝混迹于虚伪污浊的官场,对人充满深情并以此把现实人生和儒家大道联系起来。与先前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厄的
全文: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和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德性品格及对儒道的体认在士风卑下的魏晋,其时代意义尤为重大。他承继儒家的道统并真诚地在躬耕生活中实践,真正把儒家的道德内化为人心深处的自觉。他拒绝混迹于虚伪污浊的官场,对人充满深情并以此把现实人生和儒家大道联系起来。与先前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厄的士人相比,他开辟了新的精神安顿的方式,用一己之力重建士人的价值精神,因此他成为历代士人推崇的典范。
从飞鸟意象看陶渊明的思想历程
作者: 孙慧娟  来源:作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陶渊明  飞鸟意象  思想历程 
描述:纵观陶渊明作品,其中最富情趣的意象是飞鸟。陶渊明将思想和感情都赋予在这些鸟身上,使抽象的意念化为具体的形象。诗人通过描写展翅飞翔的"高鸟"抒发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强烈的政治抱负,通过描写"倦鸟"、"羁鸟"、"飞鸟"来表明自己迫切归隐的愿望和崇尚自然的本质,又通过描写"归鸟"、"群鸟"、"孤鸟"来体现
全文:纵观陶渊明作品,其中最富情趣的意象是飞鸟。陶渊明将思想和感情都赋予在这些鸟身上,使抽象的意念化为具体的形象。诗人通过描写展翅飞翔的"高鸟"抒发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强烈的政治抱负,通过描写"倦鸟"、"羁鸟"、"飞鸟"来表明自己迫切归隐的愿望和崇尚自然的本质,又通过描写"归鸟"、"群鸟"、"孤鸟"来体现自己隐守以后的豁达和超逸的品质。通过这一系列的飞鸟形象,我们可以领悟到陶渊明的思想历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考
作者: 张亚龙  来源:读写月报: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词语  阅读材料  “不为五斗米折腰”  课外阅读 
描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出《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时陶渊明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唐以来诗人多用“五斗米”之典,取俸禄微薄之意,并无歧义。如:“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孟浩然《京还赠王维》);“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
全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出《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时陶渊明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唐以来诗人多用“五斗米”之典,取俸禄微薄之意,并无歧义。如:“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孟浩然《京还赠王维》);“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论陶渊明“无弦琴”故事的两种类型及其寓意之异同
作者: 李小荣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寓意异同  无弦琴  陶渊明  故事类型 
描述:以房玄龄《晋书》、沈约《宋书》为代表,分别记载了两个繁简不同的陶渊明"无弦琴"故事,它们在后世都有广泛的流传。其实,这两类故事是诗人不同饮酒场景的写照:简单型(第1型)说的是独饮,复杂型(第2型
全文:以房玄龄《晋书》、沈约《宋书》为代表,分别记载了两个繁简不同的陶渊明"无弦琴"故事,它们在后世都有广泛的流传。其实,这两类故事是诗人不同饮酒场景的写照:简单型(第1型)说的是独饮,复杂型(第2型
“发乎情,止乎礼义”:先秦儒家“食色”观述略以及陶渊明的形象表达
作者: 丁永忠  来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食色观  《闲情赋》  陶渊明 
描述:"饮食男女"是当今社会普遍喜谈的话题,也是我国古代儒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先秦儒学从来没有否定过男女之间性爱需求的合理存在性,只不过他们把人的这一需求定位于生物学层次而已。与此同时,先秦儒学还提倡用德行礼教来规范、节制"食色",使其不至于放任自流。《毛诗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传统儒家"食色"观
全文:"饮食男女"是当今社会普遍喜谈的话题,也是我国古代儒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先秦儒学从来没有否定过男女之间性爱需求的合理存在性,只不过他们把人的这一需求定位于生物学层次而已。与此同时,先秦儒学还提倡用德行礼教来规范、节制"食色",使其不至于放任自流。《毛诗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传统儒家"食色"观的精炼表述。陶渊明《闲情赋》则是传统儒家"食色"观的形象体现。
王维对陶渊明的理解与接受:兼论《桃花源记》的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
作者: 范子烨  来源:中国王维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陶渊明(365?—427)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存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生前被晋宋文坛所忽视,而未能进入同时代的主流作家的行列,他仅仅是跻身浔阳三隐的著名隐士而已;第二,身后不久即被人所发现,被主流作家所看重,这基本上是以鲍照在元嘉时代创作的《学陶彭泽体·奉和
全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陶渊明(365?—427)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存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生前被晋宋文坛所忽视,而未能进入同时代的主流作家的行列,他仅仅是跻身浔阳三隐的著名隐士而已;第二,身后不久即被人所发现,被主流作家所看重,这基本上是以鲍照在元嘉时代创作的《学陶彭泽体·奉和王义兴》为标志的,而至萧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上距元嘉四年(427)陶渊明去世正好是
陶渊明故里考
作者: 陶蕾颖  来源:文学与人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书》  陶渊明故里  中国文学史  《晋书》  中国历史  田园诗  《南史》  影响力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人物,是田园的鼻袓。《晋书》、《宋书》、《南史》三部国史都为陶渊明立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陶渊明的影响力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本、法国、前苏联、韩国等国都出版了陶渊明的作品和关于他的论著。不仅如此,日本、韩国、前苏联还多次组团到九江陶渊明纪念馆拜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人物,是田园的鼻袓。《晋书》、《宋书》、《南史》三部国史都为陶渊明立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陶渊明的影响力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本、法国、前苏联
陶渊明与苏轼归隐情结之比较
作者: 陈腾飞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归隐情结  苏轼 
描述: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
全文: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陶渊明授学
作者: 晨林  来源:七彩语文·低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táo渊yuān明mínɡ是shì一yí位wèi很hěn有yǒu学xué问wen的de人rén,他tā生shēnɡ活huó在zài大dà约yuē1600年nián前qián,写xiě的deshī和hé文wén章zhānɡ传chuán诵sònɡ至zhì今jīn。 一yì天tiān,邻lín居jū家
全文:陶táo渊yuān明mínɡ是shì一yí位wèi很hěn有yǒu学xué问wen的de人rén,他tā生shēnɡ活huó在zài大dà约yuē1600年nián前qián,写xiě的desh
绘画中的“陶渊明意象”研究
作者: 张利利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结  陶渊明意象  绘画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所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哲学思想的研究层出不穷。他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心目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历代的文人骚客,但凡对笔墨稍有兴趣者都会情不自禁将其俊朗、冷逸的形象倾注于画面之上,或自为标榜或推崇追怀。“陶渊明意象”在绘画题材中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所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哲学思想的研究层出不穷。他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心目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历代的文人骚客,但凡对笔墨稍有兴趣者都会情不自禁将其俊朗、冷逸的形象倾注于画面之上,或自为标榜或推崇追怀。“陶渊明意象”在绘画题材中反复出现,经久不衰,似“情结”般牢固的附着在历代文人画创作中,经历代文人画家的着重描绘、强调,最终演变成为人们内在心灵追求的一个永恒话题。本文正是以陶渊明为中心点,针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反复出现的“陶渊明意象”展开研究。从美术史的角度,结合文学史采用图像学和心理学“情结”的研究方法,分析在历朝历代画面中反复显现的以陶渊明本人及其文学作品内容、趣闻轶事三种不同的题材入画的作品,并进一步发掘绘画内容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研究这类绘画不但可以看清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形象,更能认识到传统文人画家的心理追求、审美倾向以及陶渊明在绘画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