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南山种豆
作者: 鲍鹏山  来源: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德理想  世俗欲望  田园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生活  生活指向  生活方式  陶渊明  幸福观  道德化 
描述:“元康之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了。陶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开山;谢是“元嘉之雄”,山水诗的鼻祖。他们是试图从体制中解脱自己的一代。由汉末党锢、“古诗109首”到建安、正始以迄太康,痛苦得太久了,而且他们的实践几乎都证明着这一点:要想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有所作为
全文:汉末至西晋,除了短暂的建安时期外,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为保命而不断退却的路。他们放弃了道德,放弃了正义,放弃了良心,最后甚至放弃了是非判断力,放弃了现实感受力,他们仅想退守活命的一隅,把自己变成没脑子
老庄思想和隐逸文学——以陶渊明和吉田兼好的比较为中心
作者: 赵莹  来源:天津外国语学院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逸思想  隐逸生活  隐逸文学 
描述: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隐逸文学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中国的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隐逸思想,被认为是隐逸文学的思想源泉。受相同隐逸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中日隐逸文学,既有相通之处,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中国的魏晋时期(220-420)和日本的中世(1192-1603)是隐逸文学最兴盛的时代。这两个时代在历史
全文:的魏晋时期(220-420)和日本的中世(1192-1603)是隐逸文学最兴盛的时代。这两个时代在历史上都被称为“乱世”,为了避乱,文人们放弃世俗生活,而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当时的...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
作者: 公盾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6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代  现实意义  封建士大夫  士大夫文人  现实主义  农民起义  陶渊明  农民生活  作品  人民生活 
描述:陶渊明生子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五年),死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四二七年)。这是个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都相当激烈的时代。陶渊明壮年和中年,恰是中原沦陷,东晋偏安江左,政权依靠大族支持,由会稽司马道子父子当政。司马父子揽权纳贿,把国内政治搞得混乱不堪。当时,在统治阶级内部有王恭、殷仲堪之乱;而广大农
全文:,恢复了北方的一些失地。可是由于刘裕篡夺帝位的野心勃勃,就在陶渊明五十四岁那一年,他竟然放弃了在北方已经收复的失地,引兵南返,杀安帝,立恭帝,接着又将恭帝废作零陵王,第二年,又用一罃毒酒毒杀了这位傀儡
“处”与“出”:陶渊明和谢灵运之比较
作者: 张淑焕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处”  陶渊明  “出” 
描述: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研究一直是文学论题中热点的话题,陶谢的比较也是古已有之的话题,一方面因为陶谢生活的时代接近,陶渊明(365-427)、谢灵运(385-433)都由晋入宋,且在刘宋历经武帝、少帝、文帝三朝而卒于永嘉年间的诗人;另一方面,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人分别作为我国田园诗派和山水诗派的代表和奠基人,在
全文:的影响。正文共分四章:第1章先说明了在陶谢的比较研究中引入“出”、“处”这一文学主题的原因,并对陶谢之前一段时期“出”、“处”这一文学主题在士人群体中的演进情况做了梳理,接着对陶渊明“处”之一端的生存状态
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作者: 潘多灵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陶渊明  内心世界  晋宋时期  田园诗歌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
全文:并没有放弃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责任感,而是在对痛苦的审视中完成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痛苦的超越。诗人从自然界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不断的超越生存与个体精神的苦痛,积极地找寻快乐与希望。 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分析
陶渊明:归隐田园诚无奈
作者:暂无 来源:传奇故事.探案经典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惠泉 东晋末,是“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才扭曲的时代,也是内部倾轧,野心与虚伪交相辉映的年代,更是民众深受战乱和兵戈折磨的苦难年代。这种情况下,立于人生歧路的陶渊明,便选择了独善其身的归隐园田之路,并以躬耕自资、乐天安命的恬适姿态来实现他的人生哲学价值。不过,探寻陶渊明的足迹和心路,
全文:了,他既没有“扶大厦之将倾”的个人资本,也没有准备从事“地下斗争反抗暴政”的野心,为了坚守“独善其身”的这后一道儒家之本色,更不愿去迎逢官场,同流合污。但是,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似乎还是没能彻底放弃“人世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