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误落尘网,陶渊明伤不起
作者: 陶士云  来源:百家讲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提起隐士,妇孺皆知者莫如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其情其景一直让后人玩味到了今天,足见其“千古隐逸诗人之宗”的地位。 其实,陶渊明与林和靖一类的隐士是不一样的,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隐居田园的,而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然而,纵观陶渊明的政治抱负和前后13年的为官
全文:提起隐士,妇孺皆知者莫如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其情其景一直让后人玩味到了今天,足见其“千古隐逸诗人之宗”的地位。 其实,陶渊明与林和靖一类的隐士是不一样的,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隐居田园的,而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然而,纵观陶渊明的政治抱负和前后13年的为官经历,他的出仕其实是人生的必然选择。 陶渊明是官宦世家出身,自曾祖父起,三代为官,曾祖父陶侃曾官居大司马,权倾一时;此外,外祖父孟嘉也是一代名士,官至征西大将军长史。受家风影响,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并立下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高远志向。“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这分明就是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少年英雄。而且,面对纷乱的现实,陶渊明“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更希望能早日宏图大展,实现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 393年,陶渊明应邀出任祭酒一职。在魏晋之时,祭酒位高权重。然而,当时门阀林立,陶渊明出身庶族,加之初入官场,受到同僚的轻视和排挤是可想而知的,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同年,陶渊明又被征召为主簿,但他不为之所动,可能是对那些僚佐有些hold不住。
钟嵘《诗品》之陶渊明品第再研究
作者: 元文广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诗品》  钟嵘 
描述:1925年陈延杰撰成《诗品注》一书,为钟嵘《诗品》的研究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对于《诗品》的研究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九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诗品》对于陶渊明的品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钟嵘在《诗品》中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将陶渊明置于中品,唐以后,特别是宋、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学者为
全文:1925年陈延杰撰成《诗品注》一书,为钟嵘《诗品》的研究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对于《诗品》的研究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九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诗品》对于陶渊明的品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钟嵘在《诗品》中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将陶渊明置于中品,唐以后,特别是宋、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学者为陶渊明叫屈并纷纷著文以批判钟嵘品第之失。在文学研究当中对于陶渊明所持有不同的批评态度,是批评家个人的主见,还是受其背后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的左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作者: 罗小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诗歌  陶渊明  风格 
描述:的角度前后纵向的分析比较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从美学、文艺心理学及风格学的角度对他们的
全文:,是区别于哲学思辨的感性思考。谢灵运所创设的空寂中彰显生命的境,传达出的是鲜活的生命力。谢为其找到的归宿是抱朴含真的隐遁中彰显生命的活力,而陶渊明是在大自然和生活的“顺化”中去寻求自己的落脚点。第二章
陶渊明诗文叙事研究
作者: 张松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叙事思维与主观投入  叙事 
描述:陶渊明一向被视为抒情诗人,其诗文也一直被置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中进行考察。考虑到陶渊明的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叙事成分,本文在对陶渊明诗文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对陶渊明诗文进行新的审视和解读。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制约具体叙事行为的个人心理、社会、历史等因素入手,探明陶渊明作为叙
全文:陶渊明一向被视为抒情诗人,其诗文也一直被置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中进行考察。考虑到陶渊明的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叙事成分,本文在对陶渊明诗文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对陶渊明诗文进行新的审视和解读。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制约具体叙事行为的个人心理、社会、历史等因素入手,探明陶渊明作为叙事者的创作动机及其叙事立场。第二部分考察陶渊明诗文中叙事视角的运用及与视角密切相关的隐含作者、聚焦与盲点。通过对比分析,探寻陶渊明在创作中倾注的个人真实情感及对前人的承继和新变。第三部分考察陶渊明诗文中的叙事时间,通过分析陶渊明对叙事时间的主观投入和调控,试图透视叙事者主体性对叙事文本所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分考察陶渊明诗文中的叙事结构,以探析表面文本后的深层意蕴和生命情感。第五部分则考察了陶渊明诗文中的隐喻性叙事。陶渊明对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中特有的隐喻性叙事的运用,使诗文增添了含蓄委婉的韵味,扩大了叙事容量,同时也增加了后人文本解码的难度。
陶渊明和他的田园
作者: 刘春云  来源: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理想世界  诗人  田园生活  劳动人民  陶渊明  田园诗  淳朴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
全文:陶渊明的田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
陶渊明诗歌典型意象研究
作者: 任江维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典型意象  陶渊明 
描述: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古典诗歌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到意象的塑造,特别是典型意象。陶渊明是古典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历代研究陶渊明的成果非常丰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陶渊明诗歌意象的研究趋向热烈。但是,总体看来,对于陶诗意象研究缺乏系统,特别是对陶典型意象研究不够充分。仕途上的五入
全文:的研究趋向热烈。但是,总体看来,对于陶诗意象研究缺乏系统,特别是对陶典型意象研究不够充分。仕途上的五入五出,儒玄双修,长期的亲和自然隐逸生活,这样复杂的身世阅历,为陶渊明创作诗歌提供了诸多素材。这些
浅论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薛伯平  来源:甘肃教育督导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土地息息相连。走进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你会发现,描写土地、讴歌田园生活的诗歌——田园独占一隅,且清幽淡雅,使人赏心悦目。在这块土地上,先是陶渊明辛勤耕耘,首开奇葩;而后,孟浩然移花接木,悉心培养,遂使田园——这道独特的风景花海如潮,香飘千古。 一、陶渊明田园的特点 陶渊明(
全文: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土地息息相连。走进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你会发现,描写土地、讴歌田园生活的诗歌——田园独占一隅,且清幽淡雅,使人赏心悦目。在这块土地上,先是陶渊明辛勤耕耘,首开奇葩;而后,孟浩然
[0图]东坡先生和陶渊明
作者: 苏轼撰  来源: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东坡先生和陶渊明
陶渊明图像研究
作者: 罗洁  来源:上海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图像  主题传统  归去来  文人画 
描述:本文以历代陶渊明及其相关题材的美术创作(绘画、书法)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相关文字记载和现存作品为实证,采用资料考据、图像分析与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和虚的两个方面,试图寻找陶渊明题材的作品中反映出的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创作者在图像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及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嬗变。第一部分
全文:本文以历代陶渊明及其相关题材的美术创作(绘画、书法)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相关文字记载和现存作品为实证,采用资料考据、图像分析与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和虚的两个方面,试图寻找陶渊明题材的作品中反映出的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创作者在图像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及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嬗变。第一部分把陶渊明图像与中国画的“主题传统”相联系,通过陶渊明图像来加强对主题传统的认识,又通过主题传统来加强对陶渊明图像的认识。强调了陶渊明图像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核心价值的主题传统,并指出“归去来”是陶渊明图像的主题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核心精神。第二部分阐述了陶渊明图像的历史发展。从唐及以前开始,历经宋、元、明、清五个时间段。从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图像的特点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及代表画家几个方面来阐述。唐代陶渊明的精神刚刚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到了宋代才“始遇知音”。宋代“桃花源图”和“归去来图”是画家喜爱表现的题材,陶渊明图像的各个母本也在此时初步形成并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大家李公麟。元代以后陶渊明图像有一种趋同的现象,正式走向定型化,赵孟頫和钱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明代陶渊明图像开始多元化,创作上更带上了画家的个性色彩,手法也更趋丰富。同时,人物题材开始衰退,山水题材依旧繁盛,花卉题材兴起。清代陶渊明图像创作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数量倍增,随着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陶渊明图像也越来越世俗化。第三部分分析了陶渊明主题中的各个子题。从作为绣像的陶渊明像开始,按照题材把陶渊明主题分为:陶渊明肖象绘画;“归去来”题材绘画;“桃花源”题材绘画;陶渊明诗意图;菊花题材及“虎溪三笑”题材绘画。通过对社会文化背景的回顾,对画家身份的认知及代表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各子题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化及特点,深化了第二部分的研究。陶渊明人物形象绘画展现的是文人理想的自我;“归去来”题材展现了文人心中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桃花源”题材表现了文人理想中的社会图景;陶渊明诗意图折射了文人们诗意的人生;菊花图作为诗意图的特写是文人精神的象征符号;“虎溪三笑”题材则反映了传统文人“儒、道、禅”三者结合的哲学思想基础。本文的研究在前人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表现为三大创新:一、将陶渊明图像与主题传统结合起来,认识这些图像并不仅仅作为数量庞大的作品而存在于绘画史,更在中国绘画史上体认了一种核心价值的精神,推动着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演变。二、在对陶渊明图像的传世作品作更全面整理的基础上:①对每一时代陶渊明图像的不同侧重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它们的文化背景,相互关系,并揭示其精神内涵;②对陶渊明图像中不同子题作更科学的分类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及艺术特色,揭示其精神内涵。三、文章最终得出结论:“传统千古不移”,同时又“传统与时俱进”。绘画中的陶渊明,形象的提供了中国文化对于个人的心理和谐,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的最佳表达。同时,这一传统也在持续传承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地演绎着新的诠释。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隐之路初探
作者: 王江霞  来源:学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杂言  中国诗歌史  万世之名  鸟鸣  曳尾  子满  陶令  醉了  红鲤  羁鸟 
描述:东篱下的那蓬菊子满压枝头,携一朵沁于清井,便飘然如茶。晴空里无端滴落的一串鸟鸣,惊动幽潭数条红鲤的曳尾,弄皱了一池秋水。目睹着此情此景的陶令公,手拎一壶清酒,品味后一抹淡香袅荡如烟,仿佛让整个南山都醉了。布衣桑麻,拈花而笑。归隐后的陶令公或与农民朋友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全文:东篱下的那蓬菊子满压枝头,携一朵沁于清井,便飘然如茶。晴空里无端滴落的一串鸟鸣,惊动幽潭数条红鲤的曳尾,弄皱了一池秋水。目睹着此情此景的陶令公,手拎一壶清酒,品味后一抹淡香袅荡如烟,仿佛让整个南山都醉了。布衣桑麻,拈花而笑。归隐后的陶令公或与农民朋友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或"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