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
作者: 赵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轼诗歌  归去  “和陶诗”  “陶渊明”情结 
描述: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词、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却视与之生活时代相隔约七百年的陶渊明为异世知音,写有不少涉及陶渊明、间接模仿陶诗冲淡质朴风味的作品和对陶诗平淡风格的评介。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
全文:。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本文即将苏轼对陶渊明的这种浓厚的追慕情怀称之为“陶渊明”情结,集中
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彭晓芸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闲趣  崇陶    固穷  现代意义  陶渊明  逍遥  诗意栖居 
描述: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
全文: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就是他在自然天成的写作风格中,用他的诗,构造了一个供心灵安栖的纯美的世界。纵观渊明诗文,处处流露着一种归之于田园的恬淡气息,诗人对于生命的安置,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这种追求尽管艰辛甚至必然忍受“固穷”之煎熬,但作为诗人的渊明,坚守着一种“诗意栖居”的浪漫情怀,在颠沛流离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个诗意“桃源”。这种带着诗意和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追寻,已经无法用世俗的标准和现世的物化思想去考量,而只能回到诗人的诗文当中,回到诗人心中,在诗、思与语言当中去感悟诗人的存在。“居”这样一种“所在”和“意味”弥漫在整个渊明诗文之中,几乎构成了陶渊明诗文审美旨趣的核心,也构成了笔者重读渊明诗文、解其诗人本性的一把钥匙。 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士,反复被赞颂的是其隐士精神,其清高旷达的情操和人格。文人崇陶以及仿陶已...
他乡的流变:陶渊明诗歌英译与陶渊明形象变迁研究
作者: 段漫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英译  形象  陶渊明  演变  补偿 
描述: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
全文: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事实上,陶渊明英译由散译发展到系统性译介,由原文被恣意改动发展到原文得到充分尊重,由误解、误译发展到正确解读,由单一诗歌翻译发展到注释详尽的厚翻译,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演变。西方译者的翻译展现了后译者不断补偿前译者的努力,在补偿的过程中,陶渊明的个人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尽管如此,由于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西方译者复制出的陶渊明出现了偏差。陶渊明作为诗人的特性逐渐被掩盖,其真率的个性也遭遇了解构的危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归根结底还需从陶渊明的作品入手。本土译者追求气韵、神似的翻译倾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译者准确有余、而气韵不足的翻译缺点。最终,本文认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诗文,需要中外译者共同努力,相互补偿。
越南诗人阮劝对陶渊明的接受之研究
作者: 谭氏兴  来源:国立中央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晋末年  陶渊明  越南  阮劝  十九世纪末  接受 
描述:陶淵明是中國東晉末年非常有名的詩人,他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以及「田園詩派宗師」。越南十九世紀末也有一位詩人被越南學者稱為「越南田園詩人」,他名稱為阮勸(Nguyễn Khuyến)。越南國家屬於漢文化圈,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十九世紀之前,越南人常使用漢字作為自己的文字。因此,越南文化和思想深受中國
全文:陶淵明是中國東晉末年非常有名的詩人,他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以及「田園詩派宗師」。越南十九世紀末也有一位詩人被越南學者稱為「越南田園詩人」,他名稱為阮勸(Nguyễn Khuyến)。越南國家屬於漢文化圈,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十九世紀之前,越南人常使用漢字作為自己的文字。因此,越南文化和思想深受中國的影響,文學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陶淵明與阮勸雖然隔離一千多年的歷史,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但是阮勸思想與詩歌內容明顯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筆者將通過書寫這篇論文想探討阮勸如何對陶淵明的思想、詩歌內容以及詩歌風格的的接受。本論文共六章: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阮勸對陶淵明接受之因素〉分為兩個部份「陶淵明與阮勸生活之時代背景」和「陶淵明與阮勸之生平」,探討陶淵明與阮勸所生活之時代背景及其生平。第三章:〈阮勸對陶淵明思想的接受〉也分為兩個部份即「阮勸認同陶淵明的品德與人格精神」與「阮勸接受陶淵明的隱逸情趣」,針對阮勸對陶淵明人品的認同以及他如何接受陶淵明的隱逸情趣。第四章:〈阮勸對陶淵明的情真之接受〉,從兩位詩人的詩歌內容分為兩個部份:「對自然的熱愛與親和」與「對親人真摰的情感」。通過兩位詩人所寫的田園詩和寫給親人的詩歌來討論陶淵明與阮勸詩歌內容中所表現出之真情。第五章〈阮勸對陶淵明藝術風格的接受〉從兩位詩人的詩歌藝術風格來論述阮勸對陶淵明詩歌藝術風格的接受。最後是第六章:〈結論〉即歸納前五章所寫的內容與研究心得及不足之處。
宋元文人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作者: 高文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文人  特质  隐逸风尚  陶渊明情结  文化审视 
描述: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
全文: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明情结,反映出宋元文化的多面视角,以宋代诗人林逋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为代表。宋代诗人林逋一生崇陶,不仅没有步入仕途,而且还以此自我标榜。其“陶渊明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清逸幽雅生活中的隐逸高趣;孤高傲世情怀中的狷介乐道;山水自适心境中的闲适幽深。在历代众多的诗人中,林逋是崇陶效陶最为用心且最为彻底付诸于行动的。 相比之下,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把隐逸文化精神发展到极至,构成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与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极力张扬,主体人格与生命意识的狂飙突进,不甘与无奈之中的游戏人生,代表着元代俗文学锐意创新的审美倾向。 宋代诗人苏轼与元代诗人刘因的和陶诗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但同是和陶,两者却各具不同特质。
论陶渊明、华兹华斯作品中的自然观念
作者: 许辉  来源:云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审美  比较文学  浪漫主义  田园诗歌 
描述:自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是同一的;但作为一种折射在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则是千差万别。中国在约公元5世纪左右便出现了田园诗的“开山之祖”陶渊明,而西方直到公元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才出现像华兹华斯这样的“湖畔之魂”。他们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他们都以自然的山水田园景象作为
全文:,注重心灵的感悟,从观物方式与语言风格两个角度来探讨,进而探寻出陶渊明的自然诗呈现出与天地同一的审美境界——妙,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却呈现出在人之间的宗教情怀——美,从而构成了中西方自然诗的二重协奏曲
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文坛
作者: 刘爱莲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文学思想  融合儒道  比兴  东晋文坛  情志 
描述:陶渊明并无专门的文艺论著,他的文学思想,散见在他的一些诗文的片断中,这些片断直接或间接地谈到了他的文艺观;另外,他的诗文中所时时流露出的创作倾向,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体现出其文学思想的精华。这在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链条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一方面,陶学界有关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研究不多
全文:陶渊明并无专门的文艺论著,他的文学思想,散见在他的一些诗文的片断中,这些片断直接或间接地谈到了他的文艺观;另外,他的诗文中所时时流露出的创作倾向,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体现出其文学思想的精华。这在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链条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一方面,陶学界有关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研究不多,又不够深入细致;另一方面,由于陶渊明文学创作与当时文坛主流文风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故多数论者常将其看作晋宋诗坛上的孤芳独秀,充分肯定其卓越才华、杰出贡献之时,却忽略了他与时代潮流间不可割舍的关系。基于此,本文拟在详考前人有关陶渊明研究成果和深入思考陶渊明文学创作特点、具体分析东晋文学性格的基础上,将陶渊明与东晋文坛联系起来,从陶渊明重“情志”的文学思想及特色、重“比兴”的文学思想及特色、融合“儒道”的文学思想及特色三方面比较分析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文坛的关系。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陶渊明重“情志’的文学思想与东晋士族文学”,主要从分析、概括东晋士族文学精神与陶渊明作品“情志”特色来揭示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士族文学关系。本章首先概括东晋士族文学精神的两个特色:一是士族文学的“寡情”;二是士族文学的贵族化。进而作进一步分析,东晋士族文学的“寡情”,并非不重视抒情,而是抒发种种极为特殊的情;东晋士族文学的贵族化追求,产生于偏安江左的政局和富足闲适的地主庄园生活。接着,本章从陶渊明文学作品出发,分析陶渊明重“情志”的文学思想及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即在于陶渊明文学创作既重视“情志”抒发又有所节制,这体现了他受东晋时代风气的影响与超越。同时指出陶渊明的诗文创作是一种真诚、优雅的文学,他于这种文学中注入自己真实的个性和真挚的情感,其文学理想是追求率真、自然、冲淡的美。另外,陶渊明在贫穷状态下从容不迫地生活和创作,相对于东晋士族文士们刻意地潇洒风流来说是真正的高贵和大气。第二章“陶渊明重‘比兴’的文学思想与东晋玄言诗”,主要从分析、概括受玄学思潮影响的东晋玄言诗创作特征、陶渊明作品中的“比兴”手法运用、“比兴”意象特色来揭示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玄言诗关系。体现为:东晋玄言诗具有重义理、轻物象,重铺陈、轻“比兴”的创作倾向。事实上,玄言诗中并非没有物象,并非没有“比兴”之义,只是玄言诗中的物象是寄言玄理和玄学理想境界的工具,玄言诗中的“比兴”之义多为玄理。陶渊明具有重“比兴”的文学思想,在他的诗文中“比兴”手法运用表现形式多样,表现意象丰富,作品中物我融合,又能不受意象束缚,也不刻意渲染意象与情感寄托之间的关系。这是他受东晋玄言诗创作风气的影响与超越。第三章“陶渊明融合‘儒道’的文学思想与东晋‘儒道’关系”,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儒、道两家思想的发展轨迹,分析陶渊明融合“儒道”的文学思想渊源与特色以及其与东晋“儒道”关系发展内涵的异同。其特色正可见出陶渊明的伟大之处,体现为:一、陶渊明有选择地吸收儒、道两家思想;二、陶渊明捍卫早期儒家思想的“真诚”,又借以纠正后期“新道家”学说的“不真诚”;三、陶渊明在实践中实现了融合“儒道”的文学思想。
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
作者: 林昭毅  来源:国立成功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隱逸  真淳  陶淵明  審美  獨特 
描述:遠從先秦時代開始,隱逸即是中國歷代不曾缺少的現象。而歷代隱士亦隨著當代的學術思潮、民生經濟、政治局勢、社會風氣、宗教信仰、文化內涵等不同的背景,加上個人性格與素養的差異,而在另一種生命型態中,詮釋著不同的隱逸特色,發展出更深刻、豐富的隱逸內涵,並在道德修持、藝術審美、知識傳布、學術研究等方面,彰顯著
全文:。他的詩在清新質樸的語言中,散發著淡泊名利的襟懷,也瀰漫著山水田園的閒適之美,在一幅幅恬靜淡遠、美不勝收的田園詩中,款擺著詩人高妙的性靈和韻,引領著國人,在詩與生活中,往更高的美學境界擺渡。不僅開拓
宋词与陶渊明
作者: 王慧刚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风貌  内容题材  陶渊明  宋词 
描述: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对后世的文人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对于宋人来讲,可以说,人人心中有一个陶渊明存在。从文学作品来看,陶渊明首先影响到宋人诗歌的创作,进而影响到词里。由于陶渊明对宋人诗歌的影响已得到较多的关注,本文拟选取相对较为薄弱的宋词加以研究。本文首先分
全文: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对后世的文人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对于宋人来讲,可以说,人人心中有一个陶渊明存在。从文学作品来看,陶渊明首先影响到宋人诗歌的创作,进而影响到词里。由于陶渊明对宋人诗歌的影响已得到较多的关注,本文拟选取相对较为薄弱的宋词加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两宋词人接受陶渊明的背景,进而从宋词的内容题材和审美风貌两方面来论述陶渊明对宋词的影响作用,最后再通过个案分析以求研究更加细致深入。 本文分为四章,大略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分析两宋词人接受陶渊明的背景,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政治背景,两宋词人在接受陶渊明、走近陶渊明之前大多经历了政治上的搏弈与动荡,而宋代的政治事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两宋党争和两宋灭亡。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看到,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改变了词人的心态,从而转向并加深对陶渊明的接受,以寻求精神的慰藉。其次是社会文化背景,宋代文人大多出身平民,崇尚平淡,身份阶层以及审美趣味的相似使得宋人更容易对陶渊明产生认同,同时宋代隐逸文化以及闲适之风的盛行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主要分析陶渊明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影响。具体来讲,本章分隐逸词、闲适词、祝寿词、节序词、咏物词等五节展开论述。陶渊明的隐逸诗人身份以及《归去来兮辞》中所展现的“归去”思想,包括《桃花源记》等都对隐逸词的创作有所影响;陶渊明注重闲情,有饮酒、琴书、园林之好,这也是宋人闲暇时的休闲方式以及闲适词的表现内容。陶渊明还注重养生,喜爱菊花,并服食菊花及菊花酒,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长生意识、享乐意识等也影响到了祝寿词、重阳词、咏菊词的创作。通过这五节的论述,就可以看到陶渊明对宋词的影响关系。 第三章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陶渊明对宋词审美风貌的影响。受陶渊明影响的这些作品不仅在题材上有别于传统的相思、恋情、闺怨等,而且在风格审美上也有所不同。本章从三个方面,即清、淡、雅展开论述。陶渊明不但以他清高的人格影响了两宋词人,还开辟了宋词全新的审美世界,那就是田园山水风光,这些都对宋词的“清”之美产生了影响。另外,陶渊明恬淡的情怀以及风雅的志趣反映到词作中,同样也使得词变得清淡、雅致了。可以说,正是因为陶渊明的影响,使得宋词的审美风貌更加的丰富多样。 第四章主要是个案分析。拟选取一些词人加以重点论述,选取原则上,要求词人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样的考虑下,本章选取苏轼、辛弃疾、张炎三人加以分析,从时代上,他们分属于北宋中后期、南宋中期,以及宋亡后三个阶段,从身份上,又代表着文士、志士以及遗民三个方面。通过他们三人的考察,就大略可以了解到两宋词人接受陶渊明影响的概况。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陶渊明对两宋词人以及宋词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从词人来看,陶渊明是他们抒发闲情逸致时的学习榜样,是他们身处失意时的精神食粮,更是他们在面对磨难时的人格力量。从宋词来看,受陶渊明影响的这些作品扩大了宋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宋词的题材内容,丰富了宋词的审美趣味,虽然这些作品没有传统的婉约、豪放词那样抢眼,但它们同样是宋词多彩光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自然观的比较分析:以《丁登寺旁》和《归园田居》为例
作者: 李晓佳  来源:辽宁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实性  比较文学  田园诗  自然 
描述: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而陶渊明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最高成就,两者写作题材均已自然为主,热情的歌颂自然并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和真谛,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对本国和世界的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巨大影响。两者无论是经历还是作品本身都呈现出了很多相同性,但是由于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
全文: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而陶渊明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最高成就,两者写作题材均已自然为主,热情的歌颂自然并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和真谛,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对本国和世界的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巨大影响。两者无论是经历还是作品本身都呈现出了很多相同性,但是由于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中西文化的差距,两者的诗歌呈现出了很多的不同点,创作思想以及作品风格也呈现了诸多差异性。本文主要从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和《丁登寺赋》两首诗歌出发,来比较他们作品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而对两者进行比较和鉴赏,从作品中及作品的背后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探讨出他们作品的实际意义。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导论主要是对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简要介绍,对两者的生存背景和创作思想进行了简要概括,指明了两人隐藏在诗作背后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情思。并大致介绍了他们的作品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从文学角度、现实环保意义和哲学高度对两者作品的实际意义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分别简要介绍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自然观。第二章主要介绍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主要代表作品《归园田居》《丁登寺赋》的相同点,透过这两首代表作来分析两人整体创作的相同之处,进而分析两人歌颂自然的成因,既有相似的生存环境、相似的性格、相似的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相似的语言风格。在第二章中,又分为三个点,即陶渊明作品与华兹华斯作品的三个相同点。第一个相同点是两者的创作母题都是“自然”,透过对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作的景象和华兹华斯《丁登寺赋》的物象进行分析,逐条指出并归纳了两者诗歌在创作内容上的共同性,他们都把自然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并深深的表达对自然强烈的爱恋。第二个相同点分析两者的创作背景,作品中所表现的对大自然的情感之所以有着这种共同性,这和两者的生存环境和经历是密不可分的。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童年时期都与大自然有着亲密接触,他们的创作于幼年时期的耳濡目染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两者的创作背景也比较类似,都发生在当时的政治混乱、社会动汤不安,又恰逢重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因此两人的回归自然思想就不可避免了。第三点是两者作品表达出来的哲学思想是相同的,在人生的处世哲学上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摒弃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这种观点。两者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对自然的尊敬,遭遇困苦后都把情感转向了自然,从而获得更豁达的心胸,寻求自然的抚慰。在第三章中,着重介绍他们作品《归园田居》《丁登寺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来分析两者作品的不同之处以及作品创作思路表现的不同性。该章又分为3个小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从三个角度来阐释两者作品中哲学思想的差距。第一是中西方文化对自然的观念造成的影响;第二是当时的背景时代对作者观念的影响,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时代一个是工业革命时代。第三点则是两者经历的差别对作品哲学性的影响,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欣赏魏晋风度的名士之家,性情里崇尚的是庄子。而华兹华斯一直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受传统的隐秘的原始文化影响颇深,并受古希腊传统文化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是带有神性的,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战胜的。第二部分着重讲述两者设个语言风格的不同。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风格含蓄,而蕴藉华兹华斯的语言风格则直率而深广。第三部分的不同是两者写作手法的不同。陶渊明偏重写实手法,华兹华斯则偏重浪漫主意手法。该部分又从两小点进行了分述。一是陶渊明诗歌内容的生活化,注重身边景物的写实。二是华兹华斯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感,通过对内心世界的强烈情感抒发对现实理想世界的追求。第四章是该篇论文的现实意义,分为两点,对文学的意义和对社会的影响。对文学的意义主要围绕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即对比较文学产生的影响做了重点剖析。第二点是两人作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影响。笼统上讲,这也属于是生态文学范畴,通过对大自然的讴歌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强烈的主观情绪直接的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此伴随的呼吁保护大自然的情绪。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部分主要对前面对论述进行总结,并点出本文的主旨。在世界文学史上,东西方先后出现了两位特立独行的诗人,一位是中国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另一位是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两人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和《丁登寺》中表现出来了十分明显的相同性和差距性。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而对文学的研究永远是与人类的精神丰富性相契合的。实际的意义不仅停留在文学艺术层次,在社会和对人类的生存和精神层面的探讨的意义和影响则是巨大的。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