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七首的比较研究
作者: 高香玲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上忆良  贫穷问答歌  陶渊明  咏贫士七首 
描述:《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
全文: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来源。此外,《贫穷问答歌》采用独特的问答形式、表达直抒胸臆,临场十足。这与《咏贫》结构上采用组诗的巧妙衔接以及表达采用隐喻等手法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两作品的表达思想差距很大
朱元璋为何善待厨师/陶渊明的红颜知己
作者:暂无 来源:保健俱乐部·养生保健指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睿雪 明朝洪武帝朱元璋登基后分封自己的一大帮儿子为王,晋王拜辞风阳祖陵后,在去封国的路上,鞭笞他的厨师。洪武帝知道了后,怒斥晋王说,“你老子我戎马一生,对手下的将帅十分严格,可23年来唯独对自己的私人厨师没有斥责过。” 朱元璋为什么对将帅十分严厉,却善待厨师呢?这既可以作政治
全文:文/睿雪 明朝洪武帝朱元璋登基后分封自己的一大帮儿子为王,晋王拜辞风阳祖陵后,在去封国的路上,鞭笞他的厨师。洪武帝知道了后,怒斥晋王说,“你老子我戎马一生,对手下的将帅十分严格,可23年来唯独对自己的私人厨师没有斥责过。” 朱元璋为什么对将帅十分严厉,却善待厨师呢?这既可以作政治学的分析,也可以作管理学的分析。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不多的贫农出身的皇帝。年幼时家里很穷,他很小就为地主放牛,从来没吃过好东西。有一年,凤阳遭大灾,朱元璋的父母、兄嫂都因饥饿相继死去,他则成了孤儿,便到家乡附近的皇觉寺里出家,当了小和尚。灾年的寺庙,生活也很艰难,朱元璋入寺没几天,就被派出去化缘。化缘就是乞讨,只不过听起来文雅点。平常光景,乞讨的日子都不好过,何况是灾年。朱元璋在淮北大地上饱一顿、饥一顿地挨了三年,其间的辛酸苦辣难以言尽。有一次,朱元璋已经几天没讨到吃的东西了,他强打着精神一步挨一步地向前挪动着虚弱的身子,希望能讨得一星半点吃的。好不容易移到一家饭庄前,刚要张口乞讨,身体却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倒在饭店的门口。饭店老板是个善良的人,端来了饭,并拿来本店的看家菜酿豆腐。朱元璋看见就吃,也顾不上念阿弥陀佛了,恨不得连碗都一口吞下去。一阵风卷残云,朱元璋把端来的东西吃得千干净净。这顿饭对朱元璋来说可谓是救命饭。 朱元璋千恩万谢地离开饭店后,走在路上的朱元璋想:这酿豆腐怎么这样好吃,天下大概没有什么比得上酿豆腐了。做了皇帝之后,朱元璋经常吃到山珍海味,但对凤阳的酿豆腐却始终难忘。不久,他把家乡做酿豆腐的厨师接到宫廷的御膳房来,专门为自己做这道菜。 有长期挨饿经历的朱元璋好吃,好吃的皇帝善待好厨师,并不难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能够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隐士诗人,应该感谢夫人翟氏,她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如果遇到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为了荣华富贵,非让他做官不可,陶渊明的人生恐怕就要彻底改写了。 陶渊明身在乡野,诗歌中鲜见激情,心静如水。难怪在南朝梁代昭明太子前,几乎无人推崇他的诗歌。钟嵘《诗品》将其置为中品,大评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只字不提陶渊明。 不过,陶渊明仍可算是幸运儿——生有红颜,死逢知己。红颜当然是他的妻子翟氏,这死后知己首推昭明太子。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昭明太子,陶渊明很可能就被埋没了——历史上,我们埋没了多少“金子”啊! 昭明太子生性淡泊,喜爱山水,故而为陶氏平和、淡然的诗歌所感染。他为陶渊明摇旗呐喊,不仅写了《陶渊明集序》,还写了《陶渊明传》。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因为昭明太子的推崇,才使得陶渊明之大名为世人所知。 其后,北齐杨休之又编了十卷本《陶渊明集》。 到了北宋,陶渊明更是备受尊崇。大诗人苏轼说自己“独好渊明之诗”,甚至将陶渊明凌驾于李杜之上。 这或许也有点过了。
陶渊明饮酒诗研究
作者: 王传军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酒诗  影响  陶渊明  饮酒精神 
描述: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以饮酒诗为主题进行创作是陶渊明的创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全力进行饮酒诗创作的诗人,他的饮酒诗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哲理内涵,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就陶渊明的饮酒诗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现总结如下:第一章饮酒诗
全文:陶渊明是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以饮酒诗为主题进行创作是陶渊明的创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全力进行饮酒诗创作的诗人,他的饮酒诗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哲理内涵,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就陶渊明的饮酒诗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现总结如下:第一章饮酒诗的思想及其表现内容,陶渊明饮酒诗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节是诗人的自我抒怀:首先是诗人对理想生活道路的选择,其次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陶渊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其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互相影响的,正因为陶渊明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质疑与否定,他才有勇气选择不同寻常的隐居道路,并且在面对种种诱惑的情况下,坚定人生信念,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次诗人的田园生活得到了充分表现,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象普通农夫一样,与乡邻们一起耕种收获,在闲暇的时间饮酒,读书,诗人的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境界。诗人能直面生活的贫困,并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自得其乐,诗人将饮酒与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第三节是交友与赠答:陶渊明的饮酒诗有一种知音情结,酒在陶渊明的社交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陶渊明是位重视感情的诗人,陶渊明的在生活中交友以共同的情趣与爱好为原则,同时,他还在历史先贤中寻找知音,古今名士安于贫贱、坚韧不拨的精神增强了诗人克服现实困难,坚持人生信念的力量。第二章是陶渊明饮酒诗的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共分三节,第一节饮酒主题的确立。饮酒主题是陶渊明独特的艺术创新,其饮酒精神中独乐之饮与众乐之饮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种种,构成陶渊明的饮酒精神。第二节是饮酒诗的风格特征,陶渊明饮酒诗具有真实自然的风格特点,陶渊明崇尚真实自然的思想基础是饮酒诗艺术风格的决定因素,同时,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饮酒诗具有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第三节从艺术表现上角度看,陶渊明饮酒诗改变了玄言诗枯燥说理的弊端,将诗歌回归了抒情的传统,为古代诗歌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同时,陶渊明的诗歌采取了独特的双重结构,酒之意象在其深层结构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加了饮酒诗的时间、空间容量。第三章是陶渊明饮酒精神对唐宋饮酒诗创作的影响。陶渊明饮酒精神对唐宋饮酒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深处逆境的士子文人,他的诗酒人生的成为众多诗人的理想生活模式。自陶氏之后,饮酒诗创作蔚为大观,陶渊明酒精神也通过历代诗人的创作传承下来,并在文学史上散发出永恒的艺术光彩。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
作者: 王浦衡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哲学  陶渊明  生死学 
描述: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在本文第一章中,将着重陈述本文的立意,提出陶渊明所作的田园诗,并非全是纯碎的田园诗,他的大部分诗文中都韵含着对生命哲学感悟和思考。同时简述现代作者对陶渊明诗文及思想的研究成
全文: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在本文第一章中,将着重陈述本文的立意,提出陶渊明所作的田园诗,并非全是纯碎的田园诗,他的大部分诗文中都韵含着对生命哲学感悟和思考。同时简述现代作者对陶渊明诗文及思想的研究成果。并对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作出阐述及解释。在本文的第二章,作者对东晋末年的社会及政治状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指出当时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生命的真谛,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陶渊明的诗文,其实就是追寻生命意义的一个杰出表现。在第三章中,本文以陶渊明的诗文对他的哲学思想作了详细的分析。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洁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知天乐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这就是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体现出来的隐士情怀。通篇读来,归去来兮辞如同一道桥梁,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条通途,蔑视权贵,淡泊明志,闲适自在,归耕田园的劳动情怀跃然纸上。并指出,陶渊明的生命哲学并非是对儒学道学玄学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儒学道学玄学的影响下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的新自然说。在第四章结论部分,作者对陶渊明的生命哲学作了总结和评论。指出陶渊明的生命哲学实质是承袭魏、晋儒道学说的基础上演变的结果及依据其成长经历和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从陶诗中汲取了力量。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但在于对陶渊明诗文的重新理解,而且也为我们今天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东晋末期的儒学道学思想,为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论陶渊明的生命多重存在及其诗歌艺术的多样性
作者: 段幼平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重性  陶渊明  生命存在  自然主义  诗歌艺术 
描述:陶渊明最早是通过隐逸和诗文创作两种生命存在方式被后世接受的,人们赞叹、钦羡他真朴远寄、廉深简约的隐逸品格,将之视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学习模仿他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将之所开创的田园诗歌视为诗歌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正是这种认识定势,使我们忽略了陶渊明身处魏晋生命思潮中,通过从政和哲学思考这两
全文:陶渊明最早是通过隐逸和诗文创作两种生命存在方式被后世接受的,人们赞叹、钦羡他真朴远寄、廉深简约的隐逸品格,将之视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学习模仿他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将之所开创的田园诗歌视为诗歌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正是这种认识定势,使我们忽略了陶渊明身处魏晋生命思潮中,通过从政和哲学思考这两种生命存在方式带给我们的认识价值。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熏陶、仕宦家庭的耳濡目染、魏晋政治风云的影响和寒士阶层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心理都使陶渊明在本性和政局间艰难徘徊,所以对陶渊明从政生命存在方式的重新解读可以让我们对其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魏晋士人对生命本原、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的思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观是在先秦朴素唯物论自然观、汉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和魏晋玄学自然观的基础上,融合了儒、道、佛以及玄学等各家思想的精华,所形成的当时最完善、最务实的哲学观。在这种哲学思想观照下,陶渊明对生命、自然、贫富、劳动、社会发展都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所以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当之无愧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与众不同的是陶渊明是用行为和诗文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参政、隐逸、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这四种生命存在方式是我们对陶渊明最真实、最全面的认识,而这也正是以往研究者所没有关注到的。 文学即人学。陶渊明的多重生命存在方式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其诗文创作的多样化特点。他的参政经历使其诗歌中有了政治和官宦行役主题、他的归隐为田园、农耕、闲适和饮酒主题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他的哲学思考使他诗歌中的哲理性特别强、他的文学家身份则让他将生活艺术化、诗意化了。无论他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慷慨豪迈、凄恻婉约还是绮丽,无不展现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陶渊明是一个诗歌艺术的革新者,他不愿意遵循当世浮华绮艳、繁缛雕琢的创作方式,而是有意识的通过看似平淡、毫无修饰的“田家语”来表现简单的田园生活,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对人生最朴素的理解,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回归“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诗就不讲究技巧,苏轼说得好,陶诗是“外枯而中膏”、“癯而实腴”,他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情、景、事、理的交融和典故、意象、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以及平淡自然、寄托含蓄、典丽清靡、诙谐幽默等多种语言风格的交织、点染,使其诗文呈现出绚烂多姿的艺术特色。所以陶渊明虽然“寂寞身后事”,但他的诗文创作的多样性却成就了他“千秋万岁名”。
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自然观的比较分析:以《丁登寺旁》和《归园田居》为例
作者: 李晓佳  来源:辽宁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实性  比较文学  田园诗  自然 
描述: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而陶渊明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最高成就,两者写作题材均已自然为主,热情的歌颂自然并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和真谛,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对本国和世界的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巨大影响。两者无论是经历还是作品本身都呈现出了很多相同性,但是由于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
全文: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而陶渊明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最高成就,两者写作题材均已自然为主,热情的歌颂自然并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和真谛,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对本国和世界的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巨大影响。两者无论是经历还是作品本身都呈现出了很多相同性,但是由于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中西文化的差距,两者的诗歌呈现出了很多的不同点,创作思想以及作品风格也呈现了诸多差异性。本文主要从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和《丁登寺赋》两首诗歌出发,来比较他们作品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而对两者进行比较和鉴赏,从作品中及作品的背后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探讨出他们作品的实际意义。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导论主要是对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简要介绍,对两者的生存背景和创作思想进行了简要概括,指明了两人隐藏在诗作背后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情思。并大致介绍了他们的作品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从文学角度、现实环保意义和哲学高度对两者作品的实际意义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分别简要介绍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自然观。第二章主要介绍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主要代表作品《归园田居》《丁登寺赋》的相同点,透过这两首代表作来分析两人整体创作的相同之处,进而分析两人歌颂自然的成因,既有相似的生存环境、相似的性格、相似的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相似的语言风格。在第二章中,又分为三个点,即陶渊明作品与华兹华斯作品的三个相同点。第一个相同点是两者的创作母题都是“自然”,透过对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作的景象和华兹华斯《丁登寺赋》的物象进行分析,逐条指出并归纳了两者诗歌在创作内容上的共同性,他们都把自然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并深深的表达对自然强烈的爱恋。第二个相同点分析两者的创作背景,作品中所表现的对大自然的情感之所以有着这种共同性,这和两者的生存环境和经历是密不可分的。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童年时期都与大自然有着亲密接触,他们的创作于幼年时期的耳濡目染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两者的创作背景也比较类似,都发生在当时的政治混乱、社会动汤不安,又恰逢重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因此两人的回归自然思想就不可避免了。第三点是两者作品表达出来的哲学思想是相同的,在人生的处世哲学上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摒弃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这种观点。两者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对自然的尊敬,遭遇困苦后都把情感转向了自然,从而获得更豁达的心胸,寻求自然的抚慰。在第三章中,着重介绍他们作品《归园田居》《丁登寺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来分析两者作品的不同之处以及作品创作思路表现的不同性。该章又分为3个小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从三个角度来阐释两者作品中哲学思想的差距。第一是中西方文化对自然的观念造成的影响;第二是当时的背景时代对作者观念的影响,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时代一个是工业革命时代。第三点则是两者经历的差别对作品哲学性的影响,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欣赏魏晋风度的名士之家,性情里崇尚的是庄子。而华兹华斯一直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受传统的隐秘的原始文化影响颇深,并受古希腊传统文化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是带有神性的,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战胜的。第二部分着重讲述两者设个语言风格的不同。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风格含蓄,而蕴藉华兹华斯的语言风格则直率而深广。第三部分的不同是两者写作手法的不同。陶渊明偏重写实手法,华兹华斯则偏重浪漫主意手法。该部分又从两小点进行了分述。一是陶渊明诗歌内容的生活化,注重身边景物的写实。二是华兹华斯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感,通过对内心世界的强烈情感抒发对现实理想世界的追求。第四章是该篇论文的现实意义,分为两点,对文学的意义和对社会的影响。对文学的意义主要围绕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即对比较文学产生的影响做了重点剖析。第二点是两人作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影响。笼统上讲,这也属于是生态文学范畴,通过对大自然的讴歌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强烈的主观情绪直接的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此伴随的呼吁保护大自然的情绪。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部分主要对前面对论述进行总结,并点出本文的主旨。在世界文学史上,东西方先后出现了两位特立独行的诗人,一位是中国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另一位是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两人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和《丁登寺》中表现出来了十分明显的相同性和差距性。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而对文学的研究永远是与人类的精神丰富性相契合的。实际的意义不仅停留在文学艺术层次,在社会和对人类的生存和精神层面的探讨的意义和影响则是巨大的。
《挽歌》赏析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
全文: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
《拟挽歌辞三首》评论赏析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全文: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廷之《陶徵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