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夏目漱石与陶渊明
作者: 陈贺丽  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生时  夏目漱石  小宫丰隆  则天  草枕  去私  田园诗人  农耕生活  乌托邦式 
描述:夏目漱石从小酷爱中国古典文学,汉学造诣颇深。从出生时的不受欢迎,到成家后婚姻不和谐以及神经衰弱、胃溃疡等身体上的疾患,使他终日生活在苦闷中。他努力地想要摆脱烦恼,晚年终于达到了"则天去私"的境界。陶渊明是中国东晋后期的田园诗人,《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远离现实社会纷扰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没有欺压,没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东晋后期的田园诗人,《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远离现实社会纷扰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没有欺压,没有剥削,人们自食其力,珍惜生命,享受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陶渊明思想,即"远离外界纷扰,享受和平恬静
王羲之与陶渊明:从《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说开去
作者: 朱聪敏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境界  王羲之  陶渊明  山水观念  创作目的 
描述: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东晋名士,同样胸怀锦绣,最终同样遁离官场,寄情自然,但他们的人生境界、山水观念和创作目的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王羲之与陶渊明虽然同样寄情山水,但一个爱悦自然,以之为"心灵驿站";一个融入自然,以之为"精神家园"。从创作目的来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要追求不朽
全文:融入自然,以之为"精神家园"。从创作目的来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要追求不朽,陶渊明"常著文章自娱"是美化生命,后者更能称得上诗意地生活。
陶渊明《拟古》九首:拟《古诗》的诗还是“拟古”的诗?——兼论《拟古》与拟《古诗》的不同
作者: 郭晨光  来源:中国诗歌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模拟  陶渊明  鲍照  “拟古”  《古诗十九首》 
描述:陶渊明《拟古》九首向来被认为是模拟汉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拟古之作,其实题目《拟古》暗含另一种解读的可能,即“拟古”的诗。陶氏稍后的鲍照同样也有以《拟古》命名的组诗,笔者通过与陶渊明《拟古》九首的横向对比,认为《拟古》不单纯等同于拟《古诗十九首》,实则通过“以我运古”的方式以咏怀,有着鲜明的自我
全文:的横向对比,认为《拟古》不单纯等同于拟《古诗十九首》,实则通过“以我运古”的方式以咏怀,有着鲜明的自我生命体验在内。陶、鲍的创作实际也反映了《拟古》为当时专门一体,与拟《古诗十九首》分属不同的诗学渊源和创作方法,不可混为一谈。
在隐逸中坚守:陶渊明的诗化人生
作者: 黄智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  诗人形象  陶渊明  隐逸  人生  诗化 
描述: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本中。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到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虽有强烈的用世情怀,但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最后毅然与黑暗的官场决裂而归隐田园的清流诗人形象。作为隐者,回看官场,那是一张巨大的“尘网”,也是一个巨大的“樊笼”。归隐以
全文:”的。他在这里走向了真淳、平和、质朴的生命境界。仅从这几首诗来看,似乎给人这么个印象:只要摆脱了污浊官场的羁绊,只要回归田园,就可以过上逍遥自在优哉游哉的幸福生活。其实,诗人的生活远远没有那么诗意轻松
他乡的流变—陶渊明诗歌英译及陶渊明形象变迁研究
作者: 段漫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英译  形象  陶渊明  演变  补偿 
描述: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
全文: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西方译者复制出的陶渊明出现了偏差。陶渊明作为诗人的特性逐渐被掩盖,其真率的个性也遭遇了解构的危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归根结底还需从陶渊明的作品入手。本土译者追求
“无地”如何“自容”:嵇康、陶渊明比较研究
作者: 刘燕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书写  自然世界  陶渊明  嵇康  玄学 
描述:魏晋士人的思想状态总与魏晋玄学和隐逸思潮息息相关。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嵇康处于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转变的过渡阶段。嵇康内心深藏“宁如老聃”“将如庄周”二者选择取舍的困惑。其人格理想是老子式凝静审慎、平淡冲和的人格,通微达变、清虚自守的人生状态,但是他又吸收了庄子激烈的批判精神,敢于与现实社
全文:地呈现一个更为真实、复杂而又单纯的自我;而陶渊明也书写了一个矛盾立体的“我”,并似乎有意识地在书写着向世人说明“我是谁”,突出了自己的隐者形象,显示了以诗文立言传世的意图。嵇康、陶渊明对作为个体的自我与
试比较陶渊明和鸭长明的隐逸
作者: 孙立立  来源:吉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陶渊明  鸭长明  隐逸 
描述:隐士文化是特殊时代精神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形式。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笔者选择了中日隐士中的代表人物进行探讨,以此来标本性地研究中日隐士在隐逸方面的异同。中国隐士的代表,选择了被称为“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日本隐士的代表选择了“日本中世隐士文学的开拓者”鸭长明。本论文试图
全文:三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分析二人隐逸社会原因的异同。陶渊明和鸭长明隐逸的共同点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生活于乱世。此外,二人走向隐逸的道路,都与其所处时代思想意识的变化密切相关。东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