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灵聚大化悠然心会:陶渊明田园诗抒写范式的生命心语
作者: 张鹏飞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抒写范式  陶渊明  田园诗  悠然心会  生命心语  灵聚大化 
描述: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
全文: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由陶渊明、辛弃疾的入仕看他们的生存状态
作者: 赵燕  来源:金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辛弃疾  生存状态  陶渊明  人生 
描述:陶渊明和辛弃疾都是有着卓越才能的文人,他们有着相同的雄才大略,又有不得施展的身世遭际,更有着坚持理想、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时代氛围的不同,使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有很大不同,虽然两人心灵深处都有一座“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之城,但在黑暗的时代里他们是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的。最终他们选择了归隐田园,并在归隐中借
全文:于苍生”的理想之城,但在黑暗的时代里他们是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的。最终他们选择了归隐田园,并在归隐中借助诗和酒“顺物”、“游心”,从另一方面成就了一代文豪,同时我们也从中窥探出了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
灵聚大化 悠然心会:陶渊明田园诗抒写范式的生命心语
作者: 张鹏飞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抒写范式  陶渊明  田园诗  悠然心会  生命心语  灵聚大化 
描述: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
全文: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灵聚大化 悠然心会:陶渊明田园诗抒写范式的生命心语
作者: 张鹏飞  来源: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抒写范式  陶渊明  田园诗  悠然心会  生命心语  灵聚大化 
描述: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
全文: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闲情赋》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作者: 陈硕 陈芝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精神范式  追求  破灭  人生理想  比兴 
描述:《闲情赋》以比兴模式寄托了陶渊明高洁而执着的人生理想,现实的打击并没有泯灭“兼济天下”的情怀,而是在孤寂中越发炽热地追求、隐晦地表达,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柔自内束”、回避忍让之外的另一种精神范式
全文:《闲情赋》以比兴模式寄托了陶渊明高洁而执着的人生理想,现实的打击并没有泯灭“兼济天下”的情怀,而是在孤寂中越发炽热地追求、隐晦地表达,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柔自内束”、回避忍让之外的另一种精神范式
高尚隐士,田园诗者,经典文人:接受美学视域内的陶渊明形象三重奏
作者: 张月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宋代  陶诗  作者  中国文学史  陶渊明诗歌  隐士  接受美学  范式转变  哈佛大学 
描述:《解读陶渊明:历史接受中的范式转变(427—1900)》(Reading Tao Yuanming: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427—1900〕)是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8年出版的一部研究陶渊明的力作。
全文:《解读陶渊明:历史接受中的范式转变(427—1900)》(Reading Tao Yuanming: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427—1900〕)是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8年出版的一部研究陶渊明的力作。
素心与清欢 陶渊明的生存境界与生活品位
作者: 鲁枢元 蔡石  来源:人与生物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柴桑  生态文化  陶诗  消费主义文化  中复  生活品位  生活品味  田园诗人  生存境界  杯觥交错 
描述:推荐一个东方的、古老的、诗界的"灵魂"——陶渊明,他曾经以他的"素心",在清贫生活中获取精神上最高品位的欢愉,在最低"消费"的前提下,为人类的生态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置身货品密集的大型超市与汽车拥堵的高速公路,我不由总是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吗?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真的能够给我
全文:推荐一个东方的、古老的、诗界的"灵魂"——陶渊明,他曾经以他的"素心",在清贫生活中获取精神上最高品位的欢愉,在最低"消费"的前提下,为人类的生态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置身货品密集的大型超市与汽车拥堵的高速公路,我不由总是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吗?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真的能够给我们带来相应多的欢乐与幸福吗?
素心与清欢陶渊明的生存境界与生活品位
作者: 鲁楸元 蔡石  来源:人与生物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大型超市  物质  生态文化  陶渊明  生活品位  财富  高品位 
描述:推荐一个东方的、古老的、诗界的“灵魂”——陶渊明,他曾经以他的“素心”,在清贫生活中获取精神上最高品位的欢愉,在最低“消费”的前提下,为人类的生态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置身货品密集的大型超市与汽车拥堵的高速公路,我不由总是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吗?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真的能够给我
全文:推荐一个东方的、古老的、诗界的“灵魂”——陶渊明,他曾经以他的“素心”,在清贫生活中获取精神上最高品位的欢愉,在最低“消费”的前提下,为人类的生态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置身货品密集的大型超市与汽车拥堵的高速公路,我不由总是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吗?这么多的物质与财富真的能够给我们带来相应多的欢乐与幸福吗?
论陶渊明诗意的生存与人性的皈依
作者: 徐蓓蓓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意义  陶渊明  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不可低估。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给后人树立了完美的人格形象。综观陶渊明的田园人生、官宦人生和艺术人生,都对今天的人们在确定人生终极追求之时有所借鉴和启示。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不可低估。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给后人树立了完美的人格形象。综观陶渊明的田园人生、官宦人生和艺术人生,都对今天的人们在确定人生终极追求之时有所借鉴和启示。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 ,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 ,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 :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 ,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上页 1 2 3 4 5 6 ... 20 21 22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