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诗中的“归鸟”意象浅析
作者: 高长文  来源:现代教育探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禽鸟作为意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最求宏大的意境,进行拼搏而获自由的意象;二是无处投宿,迷茫徘徊不知如何获得自由的意象;三是选择退守,远离主流群体而获自由的意象。归隐后的陶渊明在他的诗中常常用“归鸟”这一代表性的意象表达自己夙愿已尝的心情。探究它能让我们更加
全文:的主观原因。《归田园居五首》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他看来世俗的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了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
从另一个角度看陶渊明
作者: 季天华  来源:中国当代教育科研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从《桃花源记》这篇文辞优美的文章中看到陶渊明的思想对人类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时空转换,通过数代人的努力,从另一个角度看,陶渊明的思想、价值,都对人类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在新一代集体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他们正带领人民群众用大手笔勾画另一幅新的人 间美好生活—世外桃源。
全文: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的多次删减,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都保留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由此可见该文不但文辞优美,而且成为久读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文。桃源里的人没有虚伪的人情世故,而是热情好客、生活味
学习《归去来兮辞》 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作者: 马华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格独特  田园生活  隐逸诗人  艺术形象性  陶渊明  诗歌创作  脱离现实  玄言诗  理过其辞  隐士情怀 
描述: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
全文: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
以地方性眼光看陶学的一部力作:评吴国富《陶渊明寻阳觅踪》
作者: 吴中胜 史元梁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眼光  显学  国富  陶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力作  陶渊明研究  地方性 
描述:陶渊明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门显学,在这一领域学者众多,著述颇丰。正因为这样,在这方面研究要有所创新是非常之难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吴国富先生的近著《陶渊明寻阳觅踪》就是在近年来陶学研究的一部力作。《陶渊明寻阳觅踪》一书作者吴国富,江西武宁人,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陶渊明研究,
全文:陶渊明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门显学,在这一领域学者众多,著述颇丰。正因为这样,在这方面研究要有所创新是非常之难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吴国富先生的近著《陶渊明寻阳觅踪》就是在近年来陶学研究的一部力作。《陶渊明寻阳觅踪》一书作者吴国富,江西武宁人,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陶渊明研究,著有学术专著《论陶渊明的中和》及学术论文多篇。该书以陶渊明在寻阳的活动为线索,重点探讨了陶渊明的家世及居住地。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出土的文物为依据,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做考证,搜集出颇多关于陶渊明生诗文、家世、故居的最新资料,得到诸多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学术成果,为陶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其他陶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能够有力推动陶渊明研究的新发展。该书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作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九江人,在陶渊明研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当下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挖掘地方文化名人,高校与政府通力合作,为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吴先生作为陶渊明的家乡人,在研究陶学方面有天然优势。对本土资源的本土占有和天然了解,这是那些在故纸堆里寻思摸索的学究们无法比拟的。作者非常熟悉九江地区的地理环境,...
“无弦琴”的认同与启示(下篇):论陶渊明“无弦琴”的内涵在唐代之后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盂二冬  来源:国学研究辑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画理论  处世态度  佛教禅学理论  “无弦琴”  陶渊明  唐代 
描述:沈约、萧统等人最初赋予陶渊明“无弦琴”的佳话,未必符合陶渊明生活的实际情况,但“无弦琴”却带着陶渊明的诸般因素而为後世所普遍认同,并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思考与启示。本文下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无弦琴”的内涵在唐代之後的继承与发展。前五个方面,是在唐代已有内涵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与发展。“无弦
全文:沈约、萧统等人最初赋予陶渊明“无弦琴”的佳话,未必符合陶渊明生活的实际情况,但“无弦琴”却带着陶渊明的诸般因素而为後世所普遍认同,并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思考与启示。本文下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无弦琴”的内涵在唐代之後的继承与发展。前五个方面,是在唐代已有内涵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与发展。“无弦琴”由隐逸避世、淡泊名利、抱朴守素、安贫乐道、自适其意的典型象徵,而逐渐衍生出以之为文雅、为高雅乃至为高贵的含义,此其一。从老庄之“道”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去体悟“无弦琴”的内涵,追求一种自然无为、天真、天全和天趣的人生境界;或将“无弦琴”与大自然、与山水清音直接联系,使得“无弦琴”成为领略大自然与山水清音的直接象徵,此其二。“无弦琴”在佛教禅学理论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成为佛教徒谈禅与妙悟的重要法门之一,此其三。将“无弦琴”与儒家“无声之乐”的教化理论相结合,并在现实社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无弦琴”又被引入到“心学”的思考之中,成为理学家“心学”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其四。从“成”与“亏”、“无弦”与“无琴”、“旷达”与“非旷达”等角度,深入思考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与人生的重大问题,此其五。第六个方面“无弦琴”与诗书画理论,第七个方面“无弦琴”所蕴含的高尚气节与时代精神,则是在唐代之后产生的新的启示与内涵。
陶渊明“桃花源”故事诞生的文化阐释
作者: 孙晨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末日”论  道教  陶渊明  净土思想  “桃花源”故事  传说 
描述:陶渊明的传世佳作《桃花源记》(并诗),历来的旧本陶集,皆是记与诗并存的形式。《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即“桃花源”,反映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是一篇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文章。这篇文章产生于晋亡之后。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战乱不断,社稷凋敝给那个时代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儒”、“道”两
全文:陶渊明的传世佳作《桃花源记》(并诗),历来的旧本陶集,皆是记与诗并存的形式。《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即“桃花源”,反映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是一篇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文章。这篇文章产生于晋亡之后。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战乱不断,社稷凋敝给那个时代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儒”、“道”两家于两汉之后一直不断地融合,道家的地位逐渐抬升;此时的佛教也积极适应汉文化,甚至用道家经典去解释自身,从而获得了大量信徒认可;慧远的庐山僧团也于此时名声大噪,并将净土信仰进一步升华,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当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仍是主流,社会的极度黑暗使得许多神仙传说应运而生,与志怪小说一样,这些传说故事不仅记录了当时人的所见所想,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持续的战乱和朝代的更替使“末日”思想趁势而入,这与历史上许多黑暗时期一样:社会现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恐慌,于是人们开始寄托于美好的来生或者是羽化成仙。这给了创世型宗教极好的温床。加上汉魏以来的思想解放,“固守一经”的僵化学风、士风和文风已经被打破,好奇尚博之风兴盛。这些时代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陶渊明的心灵和他的生活;诗人在出仕和归隐间几度挣扎,最终还是将自己放归到田园中去,“桃花源”故事也由此产生。
中西比较诗学的空间维度:以海德格尔和陶渊明为例
作者: 武亚楠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理论  方法论  空间诗学  存在  家园 
描述: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无论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都有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讨,空间也是中西诗学视界中探讨理论交流的一个有力维度。作为个体的人,时刻离不开空间与时间,人类文化的异质同构性,才有今天的比较诗学,作为中西方文化与文论交流的使者,比较诗学站
全文: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无论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都有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讨,空间也是中西诗学视界中探讨理论交流的一个有力维度。作为个体的人,时刻离不开空间与时间,人类文化的异质同构性,才有今天的比较诗学,作为中西方文化与文论交流的使者,比较诗学站在不同的空间视域进行文化的多元建构,是其跨语言、跨国界、跨文化、跨民族的属性使然。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是对空间及其概念的阐述,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浏览空间的发展历程、空间理论的来源和诞生背景,经过对空间三种类型的铺陈介绍,探讨巴什拉的作品《空间诗学》,通过对巴什拉该作品家宅的解读,为下文提供理论依据,以此引入中西方文学理论共同的话题。第二章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对诗歌所体现的空间特征进行论证和概括,指出中西方诗学传统的空间性特征。既然空间性是诗歌必不可少的条件,且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大体分为“双向阐发法”、“范畴研究法”、“文化模子寻根法”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那么以空间为突破口的研究也具有可行性。第三章以海德格尔和陶渊明的“家”的概念为共同点,把海德格尔的人的生存之道与我国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诗进行映照,通过家的空间感,把二者结合,寻找中西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仍然可以进行对话的方式,是对本文空间诗学的一种理论实践。
陶渊明隐逸发微
作者: 沙素芳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真实  热情  陶渊明  隐逸 
描述:钟嵘首次提出陶渊明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此后陶渊明便被后世人们看作是世外高人,然事实并非如此。在陶渊明被当作隐士被人们接受的同时,就有许多人指出他并非真正的隐士。本文试图将陶渊明与之几乎同时的七十三位隐士作比较,揭示其并非真隐士的真实面孔。 本文主体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隐士概论。主要探讨
全文:钟嵘首次提出陶渊明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此后陶渊明便被后世人们看作是世外高人,然事实并非如此。在陶渊明被当作隐士被人们接受的同时,就有许多人指出他并非真正的隐士。本文试图将陶渊明与之几乎同时的七十三位隐士作比较,揭示其并非真隐士的真实面孔。 本文主体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隐士概论。主要探讨了隐士的四大特征:首先是遁迹山泽,不问世事。隐士们多把深山老林作为自己的隐居地,不再过问人间的是是非非,尤其是对于政事的关心;其次是拒绝征辟,追逐高名。对于当官,隐士们的态度一般都很鲜明,那就是严词拒绝。他们都是高洁傲岸之人,黑暗的官场只能束缚他们的身心;再次隐士们都是有才之士,无论是在文化传承还是政治方面,他们都表现得相当卓越;最后隐士们多是些清心寡欲、追求闲适之人。他们行事超然绝俗,生活上追求自身的适意,主动捐弃所有,选择贫困。第二部分把陶渊明与隐士们相比较后得出结论:从表面上看,陶渊明是具备隐士元素的一个人,这也是历来人们都把他当作一个隐士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首先是陶渊明在仕隐挣扎后最终选择了回归,这与隐士们拒不为官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论述他“归隐”之后仍然心系国家,不忘政事;...
陶渊明隐逸研究
作者: 曹慧琳  来源:扬州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归隐方式  冈村繁  陶渊明  人格范型  隐逸 
描述:陶渊明生活在中国的晋宋年间,他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诗文风格独特,是隐逸诗人之宗,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经历了五次出仕入仕,并最终选择归隐;陶渊明受到儒、佛、道三教的影响,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形成了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格范型,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跟他鲜明
全文:陶渊明生活在中国的晋宋年间,他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诗文风格独特,是隐逸诗人之宗,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经历了五次出仕入仕,并最终选择归隐;陶渊明受到儒、佛、道三教的影响,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形成了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格范型,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跟他鲜明的人格魅力有关,而他的这种人格魅力则来自于其独特的宦场经历和他所选择的归隐方式,陶渊明因此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本文从陶渊明的思想入手,以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各家年谱为坐标,对陶渊明受家世的影响、各个思想流派的影响以及他出世入世的生活经历进行论述;随后本文又对陶渊明选择独特归隐道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厘清了陶渊明的思想发展脉络,力图能够无限真实地逼近历史。本文又对日本学者冈村繁先生的《陶渊明新论》一书进行了批驳,订正了中国学界历来对陶渊明隐逸的提纯,也反对了海外汉学对陶渊明的妖魔化,结合陶渊明在历代的接受情况,探求更贴近陶渊明内心的真实世界。陶渊明不是完人,他既不是历来认为的被供在圣坛上,天生飘逸的世外隐逸高人;也不是与这种既成认识截然相反的,利用出世入世等手段留名于世的卑俗小人。陶渊明有矛盾,恰是这些矛盾才引发后人兴趣,这些矛盾正是成就其历史地位的鲜活的生命力。
陶渊明的性情说
作者: 周广友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  性情  陶渊明  儒家 
描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一种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它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全面而深刻,陶渊明对后世后人的影响亦广泛而深远;性与情是反映儒道两家思想倾向、旨趣与精神的重要范畴,从而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
全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一种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它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全面而深刻,陶渊明对后世后人的影响亦广泛而深远;性与情是反映儒道两家思想倾向、旨趣与精神的重要范畴,从而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一条途径。因此,性情论是陶渊明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动荡、学术活跃的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或者说儒道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该时期学术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是儒道会通。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陶渊明的性情说也鲜明地体现为融通儒道性情的重要理论特征。 具体而微地分析陶渊明性情说的内涵是理解陶渊明与魏晋思潮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的关键和中心内容,也是本文的重心所在。本文采用了以儒道性情核心范畴为出发点的概念分析方法。从“仁”、“爱”、“善”去说明其儒家之性,从“自然”、“化”、“自由”去阐释其道家之性;“情”则分为“超越层面的儒情及道情”和“现实层面的情”加以说明。儒道性情的会通与和谐体现在形而上层面的真善合一以及形而下层面的田园生活上。 在现代社会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