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论陶渊明的诗性人格与审美超越
-
作者:
张海燕 来源:时代文学(双月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超越 诗性人格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的诗歌是他的艺术人格的诗性显现,而他的自然澄明的人生境界又是他的诗歌神韵和灵魂。诗人通过审美超越的方式自觉地建构了完整的诗性人格,其洒落自然的人生境界与清新隽永的诗风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
全文:陶渊明的诗歌是他的艺术人格的诗性显现,而他的自然澄明的人生境界又是他的诗歌神韵和灵魂。诗人通过审美超越的方式自觉地建构了完整的诗性人格,其洒落自然的人生境界与清新隽永的诗风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
试论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虚静”特点
-
作者:
莫纯玉 来源:百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创作 虚静
-
描述:陶渊明的诗歌淡而有味,淡中见奇,于平淡中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高洁的意趣,具有独特的魅力。陶渊明诗作的“虚静”主要体现为诗人物质追求的虚静、精神追求的虚静及审美追求的虚静等三个方面。
-
全文:陶渊明的诗歌淡而有味,淡中见奇,于平淡中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高洁的意趣,具有独特的魅力。陶渊明诗作的“虚静”主要体现为诗人物质追求的虚静、精神追求的虚静及审美追求的虚静等三个方面。
-
陶渊明《拟挽歌辞》的生死观
-
作者:
符箴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拟挽歌辞》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特点。
-
全文: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特点。
-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诗文中的情感透视
-
作者:
赵远利 来源:美与时代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仕隐 咏贫士 个人情感 陶渊明诗 陶诗 隐逸诗 渊明 真淳 文中 潇洒飘逸
-
描述:陶渊明的作品中也透露着浓厚的个人情感。陶公真淳豁达、超脱安贫的人格深受后人喜爱,潇洒飘逸、诗意人生的风度令人叹服。陶公作品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情表述,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更全面的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内涵。
-
全文:陶渊明的作品中也透露着浓厚的个人情感。陶公真淳豁达、超脱安贫的人格深受后人喜爱,潇洒飘逸、诗意人生的风度令人叹服。陶公作品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情表述,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更全面的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内涵。
-
最后绝裂:变形的“高士传”——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作年考论
-
作者:
魏耕原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高士传
-
描述:《五柳先生传》向来被史家认为陶渊明的少作,至今仍被学界所接受。清人有异议,但只是感悟而已,缺乏论据。今人亦未有多少进展。考察该传的承继,以及少年志趣与此传不吻,而与晚年处境相近,应与《自祭文》、《挽歌诗》作于同时,显见非少壮之作,当作于60岁以后。
-
全文:《五柳先生传》向来被史家认为陶渊明的少作,至今仍被学界所接受。清人有异议,但只是感悟而已,缺乏论据。今人亦未有多少进展。考察该传的承继,以及少年志趣与此传不吻,而与晚年处境相近,应与《自祭文》、《挽歌诗》作于同时,显见非少壮之作,当作于60岁以后。
-
慈湖逸墅―――或许是陶渊明今天的选择
-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金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说到别墅,很多宁波人都会想到东钱湖。但其实,在一个和东钱湖距离差不多远,且同样依山傍水的地方,还有一处品质出众,价格却低得多的别墅楼盘―――慈湖逸墅。慈湖逸墅位于江北慈城古镇的东北面,三面环山,山上丛林密布,郁郁葱葱,小区右侧的一处竹林,和《卧虎藏龙》的竹林颇为神似。小区东面紧挨着慈骆公路,交通方便
-
全文:说到别墅,很多宁波人都会想到东钱湖。但其实,在一个和东钱湖距离差不多远,且同样依山傍水的地方,还有一处品质出众,价格却低得多的别墅楼盘―――慈湖逸墅。慈湖逸墅位于江北慈城古镇的东北面,三面环山,山上丛林密布,郁郁葱葱,小区右侧的一处竹林,和《卧虎藏龙》的竹林颇为神似。小区东面紧挨着慈骆公路,交通方便
-
陶渊明觉醒的艺术
-
作者:
林汉精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归隐 生命境界 觉醒 陶渊明 自然
-
描述: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命的觉醒,意味着诗人回到了生命的本体状态,也即是人性本
-
全文: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命的觉醒,意味着诗人回到了生命的本体状态,也即是人性本真的状态;这是一种自然的、真实的生命境界,也即是和万物同在的无我的、无待他求的境界。表面看,陶渊明的觉醒与回返,是对生命的局限,使得生命陷入沉寂状态:其实,诗人把有限的生命变成无限,且新意盎然。陶渊明能回归与保持生命的本真,这和他的人性观、生死观、自然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他躬耕田园,勤劳农作,把自己的体悟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又确实印证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不在外在价值的评估,而是内在精神的建设。陶诗的艺术境界,就是它把平凡生活所蕴含的美极为自然朴质地展现出来,同时又把深刻的哲理融会在其中。陶渊明的诗歌,在主题和形式上,都有独创性和丰富性,因而具体且生动地说明,他的归隐不是消极的逃避,不是对生命的糟蹋,而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陶渊明的努力与收获,为自己赢得了生命和文学的尊严,弥足珍贵。自古以来,受到尊重和肯定。异化,是生命的存在状态。现代人因物质化社会、工具性人生的挤迫,异化尤甚。因此,陶渊明的生命觉醒,可以比喻为千古一盏生命的煤油灯,这盏煤油灯将继续照亮芸芸众生的心。
-
物我情融 化境天成——试论陶渊明与大自然
-
作者:
刘晓光 来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词采 物我情融 意象群
-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深受大自然的影响,其总的艺术风貌在于心物之间的高度交融、浑化无痕,形成了其诗歌高远秀逸的艺术天地。陶诗的艺术特征主要有,物我情融、如盐入水,意象群的营构具有诗人的个性特征,在对自然事象的捕捉上反映了作者敏锐的感受力,诗中所运用的语言也具有词采新颖而自然的特点。这些,就构成陶渊明作为一个
-
全文:陶渊明的田园诗深受大自然的影响,其总的艺术风貌在于心物之间的高度交融、浑化无痕,形成了其诗歌高远秀逸的艺术天地。陶诗的艺术特征主要有,物我情融、如盐入水,意象群的营构具有诗人的个性特征,在对自然事象的捕捉上反映了作者敏锐的感受力,诗中所运用的语言也具有词采新颖而自然的特点。这些,就构成陶渊明作为一个得自“江山之助”的杰出田园诗人的重要底蕴。
-
宋代杜甫接受的文化阐释:以杜甫与韩愈、李白、陶渊明宋代接受之比较为中心
-
作者:
梁桂芳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杜甫接受 宋代文化 理性化 道德化 休闲化
-
描述:杜甫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实质上反映了唐宋两种文化范型的整合与转变。在这一整合过程中,韩愈、李白也曾成为宋人的备选对象,但他们最终没能通过宋代文化道德
-
全文:杜甫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实质上反映了唐宋两种文化范型的整合与转变。在这一整合过程中,韩愈、李白也曾成为宋人的备选对象,但他们最终没能通过宋代文化道德化、理性化等考量标准,而只有杜甫契合了宋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核。陶渊明作为宋代休闲文化的典范,取得了和杜甫并称的资格,但他提供的生活模式只是宋代儒道互补文化模式下的一种补充。杜甫才是宋代文化的主要典范。
-
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及其现代意义
-
作者:
彭晓芸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闲趣 崇陶 居 固穷 现代意义 陶渊明 逍遥 诗意栖居
-
描述: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
-
全文: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就是他在自然天成的写作风格中,用他的诗,构造了一个供心灵安栖的纯美的世界。纵观渊明诗文,处处流露着一种归之于田园的恬淡气息,诗人对于生命的安置,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这种追求尽管艰辛甚至必然忍受“固穷”之煎熬,但作为诗人的渊明,坚守着一种“诗意栖居”的浪漫情怀,在颠沛流离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个诗意“桃源”。这种带着诗意和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追寻,已经无法用世俗的标准和现世的物化思想去考量,而只能回到诗人的诗文当中,回到诗人心中,在诗、思与语言当中去感悟诗人的存在。“居”这样一种“所在”和“意味”弥漫在整个渊明诗文之中,几乎构成了陶渊明诗文审美旨趣的核心,也构成了笔者重读渊明诗文、解其诗人本性的一把钥匙。 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士,反复被赞颂的是其隐士精神,其清高旷达的情操和人格。文人崇陶以及仿陶已...
上页
1
2
3
...
5
6
7
...
8
9
1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