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四之官场生活与心境
作者: 吴光滨  来源:实践博雅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晋  刘裕  陶渊明  桓玄 
描述:據筆者過去的研究:陶淵明出生於東晉廢帝太和三年(368),卒於元嘉四年(427),享年六十歲。本文以此為基礎,研究陶淵明的官場生涯與心境,得到如下的結論: 1、一生凡四四辭,前後共十年。 2
全文:據筆者過去的研究:陶淵明出生於東晉廢帝太和三年(368),卒於元嘉四年(427),享年六十歲。本文以此為基礎,研究陶淵明的官場生涯與心境,得到如下的結論: 1、一生凡四四辭,前後共十年。 2
由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看他的为人处事上的自私性
作者: 忻凌辰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归隐  陶渊明 
描述:根据传统观点,陶渊明的个人思想和人格的魅力一直为人所推崇。认为他是中国历代以来文人的高风亮节和洁身自好的象征。同时,陶渊明的归隐,也被视为是他在壮志难酬的情境之下对于黑暗现实的自觉反抗。然而,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生平的研究,揭示陶渊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据此得以更好地了解陶渊明为人。
全文:根据传统观点,陶渊明的个人思想和人格的魅力一直为人所推崇。认为他是中国历代以来文人的高风亮节和洁身自好的象征。同时,陶渊明的归隐,也被视为是他在壮志难酬的情境之下对于黑暗现实的自觉反抗。然而,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生平的研究,揭示陶渊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据此得以更好地了解陶渊明为人。
关于陶渊明出仕问题的反思
作者: 冯宇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研究者  退隐  辞官归隐  于坚  陶渊明  反思  隐逸 
描述:陶渊明的隐逸问题,长期为人们所重视,直至今日,它依然是研究者们所关注的课题。陶渊明一生为什么历经了出仕、退隐的几度反复之后,最后终于坚决地走上了辞官归隐的道路呢?
全文:陶渊明的隐逸问题,长期为人们所重视,直至今日,它依然是研究者们所关注的课题。陶渊明一生为什么历经了出仕、退隐的几度反复之后,最后终于坚决地走上了辞官归隐的道路呢?
挣扎在之间的痛苦灵魂——读陶渊明《杂诗》(其二)
作者: 孙明君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杂诗  中国  文学研究 
描述: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入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长期以来,历代士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针对这种误解
全文: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入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长期以来,历代士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针对这种误解,鲁迅先生说过:“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作者: 黄河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孝武帝  大司马  生活中  贫困  少年时期  仕途  业绩  东晋  陶渊明  曾祖父 
描述:公元393年(东晋孝武帝十八年),年已二十八岁的陶渊明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正式踏上仕途,去江州当祭酒。出仕做官,本是陶渊明的宿愿。他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开国名臣,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陶渊明虽然因父亲早死,从少年时期起,生活就陷于贫困,但祖辈的名望与业绩,仍然时时浮现于他的
全文:公元393年(东晋孝武帝十八年),年已二十八岁的陶渊明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正式踏上仕途,去江州当祭酒。出仕做官,本是陶渊明的宿愿。他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开国名臣,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陶渊明虽然因父亲早死,从少年时期起,生活就陷于贫困,但祖辈的名望与业绩,仍然时时浮现于他的
对陶渊明出仕缘由的反思
作者: 吴常鑫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孟嘉  《归去来兮辞》  征士  辨伪  儒家思想  《饮酒》  学史  济苍生  州刺史  隐逸传 
描述:本文旨在对历代所谓陶渊明因贫和为“大济于苍生”而论的辨伪。反思认为:前者的论据自相矛盾,而陶渊明从出仕到最后一次归隐,尚有可观的田庄别业,他真贫是在归隐十年之后。后者片面强调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及其馀,因而两者立论皆失之偏颇。综括陶渊明出仕的几因素,都不离重振家园这一前提。
全文:本文旨在对历代所谓陶渊明因贫和为“大济于苍生”而论的辨伪。反思认为:前者的论据自相矛盾,而陶渊明从出仕到最后一次归隐,尚有可观的田庄别业,他真贫是在归隐十年之后。后者片面强调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及其馀,因而两者立论皆失之偏颇。综括陶渊明出仕的几因素,都不离重振家园这一前提。
,一把解读陶渊明的钥匙
作者: 薛长海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陶渊明诗文  《庄子》  儒家思想  仕与隐  老庄思想  陶渊明  审美情趣  门阀制度  《归去来辞》 
描述:陶渊明是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初高中教材中入选有四篇:《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一》《饮酒·五》。陶诗文清新自然,弥漫着淳朴的山野气息,引人入胜。在红尘滚滚日益喧嚣浮躁的现代,学习陶渊明的诗文就更显得意义非同寻常。的确,陶诗文...
全文:陶渊明是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初高中教材中入选有四篇:《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一》《饮酒·五》。陶诗文清新自然,弥漫着淳朴的山野气息,引人入胜。在红尘滚滚日益喧嚣浮躁的现代,学习陶渊明的诗文就更显得意义非同寻常。的确,陶诗文...
「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递换:陶渊明官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
作者: 叶常泓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记忆  陶渊明  宦游  商隐逸  後仕宦 
描述: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里,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避、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
全文: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里,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避、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变造程序的退处记忆,去评估当下的仕宦经验。在标示撰於归田期间的作品里,则递换为立足於「後仕宦」的视野而记叙归田、回忆宦游,以经过负面化变造程序的宦游记忆,去检定现有的退处经验。至於在非出非处的间歇中所撰者,「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则摺叠共存,且有所调停及消解。考诸历来陶渊明研究,「记忆如何被书写」是一个未获充份厘析的问题。然而,藉由揭示作者化合了原始生动的经验、记忆,以及状似原始生动的「经验」口吻和「记忆」语态,从而形成的「记忆书写」我们将得以察见陶渊明如何一再辩解、修饰、平衡其「三出四处」的游移和不一致,声明个人向百代隐逸谱系归位的趋同性,并引导史家与读者肯认其归田意志;其次,亦将得以至显其较少被後世精读的宦游诗和最为人称颂的田园诗之间,实存在着意蕴上的重合与理路上的链接;最後,则得以修正传统史家及评论者视陶渊明毫无出处矛盾的「经典化」认知。
「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递换-陶渊明宦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
作者: 葉常泓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前隐逸  记忆  陶渊明  宦游  後仕宦 
描述: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裡,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游、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
全文: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裡,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游、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变造程序的退处记忆,去评估当下的仕宦经验。在标示撰於归田期间的作品裡,则递换为立足於「後仕宦」的视野而记叙归田、回忆宦游,以经过负面化变造程序的宦游记忆,去检定现有的退处经验。至於在非出非处的间歇中所撰者,「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则摺叠共存,且有所调停及消解。考诸歷來陶渊明研究,「记忆如何被书写」是一个未获充份厘析的问题。然而,藉由揭示作者化合了原始生动的经验、记忆,以及狀似原始生动的「经验」口吻和「记忆」语态,从而形成的「记忆书写」,我们将得以察見陶渊明如何一再辩解、修饰、平衡其「三出四处」的游移和不一致,声明个人向百代隐逸谱系归位的趋同性,并引导史家与讀者肯认其归田意志;其次,亦将得以呈显其较少被後世精讀的宦游诗和最为人称颂的田园诗之间,实存在着意蕴上的重合与理路上的链接;最後,则得以修正传统史家及评論者视陶渊明毫无出处矛盾的「经典化」认知。
孟浩然陶渊明仕进思想之比较
作者: 宁松夫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仕进思想  孟浩然  陶渊明  无道而隐 
描述:孟浩然陶渊明在古代文学史上虽然被称为隐逸诗人 ,但实际上二人的仕进思想较为强烈。就二人仕进思想的特点而言 ,孟浩然具有恒定性和痴迷性 ,陶渊明具有随遇而改性和达观性。就二人仕进思想的形成而言 ,主要是受了儒家仕进观的影响
全文:孟浩然陶渊明在古代文学史上虽然被称为隐逸诗人 ,但实际上二人的仕进思想较为强烈。就二人仕进思想的特点而言 ,孟浩然具有恒定性和痴迷性 ,陶渊明具有随遇而改性和达观性。就二人仕进思想的形成而言 ,主要是受了儒家仕进观的影响
上页 1 2 3 ... 5 6 7 ... 156 157 15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