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论陶渊明的田园情怀
-
作者:
童晓燕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陶渊明的出现改变了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玄言诗的主导地位,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歌,为诗歌艺术增添了许多充满生机的因素。本文探讨了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并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角度对《桃花源诗并记》进行了解读。
-
全文:陶渊明的出现改变了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玄言诗的主导地位,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歌,为诗歌艺术增添了许多充满生机的因素。本文探讨了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并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角度对《桃花源诗并记》进行了解读。
-
论“士不遇赋”中士人心态的转变——以屈原、董仲舒和陶渊明为例
-
作者:
高诗亚 来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士不遇赋》 《离骚》 《感士不遇赋》 士人心态 陶渊明 董仲舒 屈原
-
描述:“士不遇”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永恒而又普遍的主题,在各个时期都涌现了可观的士不遇赋。从屈原的《离骚》到汉代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以及晋时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士不遇”成为辞赋创作的滥觞。这些流传千古的赋篇,不仅展示了特定时代下士人们真实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从屈原到陶渊明各个阶
-
全文:“士不遇”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永恒而又普遍的主题,在各个时期都涌现了可观的士不遇赋。从屈原的《离骚》到汉代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以及晋时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士不遇”成为辞赋创作的滥觞。这些流传千古的赋篇,不仅展示了特定时代下士人们真实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从屈原到陶渊明各个阶段他们心态转变的轨迹。
-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
作者:
付晶 来源:唐山文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诗歌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被域内外学者称为“隐士之宗”,影响着许多中外文人墨客。本文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入手,结合渊明的政治生涯与心境变化,试论渊明选择归隐的无奈与自觉追寻。《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组组诗,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
-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诗歌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被域内外学者称为“隐士之宗”,影响着许多中外文人墨客。本文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入手,结合渊明的政治生涯与心境变化,试论渊明选择归隐的无奈与自觉追寻。《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组组诗,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出自《饮酒》组诗中受关注度最高、也是被学者们讨论最多的第五首。陶渊明在其文学中创造出
-
陶渊明与传统中国的家园世界——兼论古典诗文中“白云”意象的转喻意义
-
作者:
邵宁宁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典诗文 传统中国 意义 陶渊明 家园意识 意象 转喻 世界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人其作,不仅直接开辟了中国田园文学的传统,而且深刻影响了传统家园意识的构成。因而在现代中国,有关陶渊明的认识,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古典文学问题。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人其作,不仅直接开辟了中国田园文学的传统,而且深刻影响了传统家园意识的构成。因而在现代中国,有关陶渊明的认识,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古典文学问题。
-
心远,心向远——依《饮酒》与《茵尼斯弗利岛》论陶渊明与叶芝的寻美人生艺术
-
作者:
张凯 来源:神州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艺术 陶渊明 叶芝 寻美经验
-
描述:相距整整15个世纪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生于365年)与叶芝(生于1865年)亦是成长于相距8000多公里的中国与爱尔兰,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追求——“静美”——用汲于生活的灵感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崇高是时间的话,他们便是永恒;如果精神是空间的话,他们便是同一。但也正因如此,
-
全文:相距整整15个世纪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生于365年)与叶芝(生于1865年)亦是成长于相距8000多公里的中国与爱尔兰,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追求——“静美”——用汲于生活的灵感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崇高是时间的话,他们便是永恒;如果精神是空间的话,他们便是同一。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寻美经验是不会重合的。因为矛盾,生机勃勃的矛盾,大同之中必显不同。
-
心远,心向远--依《饮酒》与《茵尼斯弗利岛》论陶渊明与叶芝的寻美人生艺术
-
作者:
张凯 来源:神州(中旬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艺术 陶渊明 叶芝 寻美经验
-
描述:相距整整15个世纪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生于365年)与叶芝(生于1865年)亦是成长于相距8000多公里的中国与爱尔兰,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追求——“静美”——用汲于生活的灵感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崇高是时间的话,他们便是永恒;如果精神是空间的话,他们便是同一。但也正因如此,
-
全文:相距整整15个世纪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生于365年)与叶芝(生于1865年)亦是成长于相距8000多公里的中国与爱尔兰,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追求——“静美”——用汲于生活的灵感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崇高是时间的话,他们便是永恒;如果精神是空间的话,他们便是同一。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寻美经验是不会重合的。因为矛盾,生机勃勃的矛盾,大同之中必显不同。
-
论陶渊明儒者人格的生成及效用——南宋理学家对陶渊明儒者人格的认同及影响
-
作者:
刘宗镐 来源:科学经济社会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儒者人格 南宋理学家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本来是晋宋间隐居田园的文人。南宋的理学家根据时代的需要,选择其部分诗文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给他的隐居不仕的节操附加上了儒家的道义,从而生成了陶渊明的儒者人格——作为儒者,可以隐居不仕,但隐居不仕必须依儒家的道义为根本理据。这种儒者人格的生成对后世的士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士人可以名正言顺
-
全文:陶渊明本来是晋宋间隐居田园的文人。南宋的理学家根据时代的需要,选择其部分诗文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给他的隐居不仕的节操附加上了儒家的道义,从而生成了陶渊明的儒者人格——作为儒者,可以隐居不仕,但隐居不仕必须依儒家的道义为根本理据。这种儒者人格的生成对后世的士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士人可以名正言顺地以陶渊明为榜样来效仿他的田园隐居。士人们在效仿陶渊明的儒者人格的同时,又不断完善了这种儒者人格,并进一步推广了它的影响。
-
方重翻译思想研究——主体以《陶渊明诗文选译》为例
-
作者:
张思语 来源:扬州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选译》 方重 翻译思想 翻译策略
-
描述:方重(1902-1991)是20世纪翻译领域中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型译者。他学贯中外,深知翻译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自上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中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历经40余载,先后完成了《乔叟文集》(1962)、《理查三世》(1978)及《陶渊明诗文选译》(1984)。方重在长期的翻
-
全文:方重(1902-1991)是20世纪翻译领域中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型译者。他学贯中外,深知翻译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自上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中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历经40余载,先后完成了《乔叟文集》(1962)、《理查三世》(1978)及《陶渊明诗文选译》(1984)。方重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思想,是“苏籍翻译家群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周领顺等,2014:102)。近年来,国内学界于“方重教授诞辰110周年”之际掀起了研究方重的热潮,从其学术成就、主要译著、为人治学及其外语教育思想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尽管方重的学术成就受到广泛关注,但译界对其翻译思想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迄今尚未对其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性的专门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并分析翻译家方重的有关翻译的言论,力求系统研究这位伟大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并结合其翻译实践,凸显其在翻译史及文化交流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从方重的生平、学术研究和翻译之路谈起,主体结合其英译本《陶渊明诗文选译》,分析了他的翻译思想,并具体从词汇、句法、篇章等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对方重的翻译思想及其行为的研究,可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依据,并为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此次研究的总领,阐述研究背景、意义、目标及论文结构等。第二章介绍方重的生平、学术研究及其主要翻译成就,考察了以往对方重的研究,并指出不足之处。第三章重点从翻译目的、选材标准、读者意识、译者素养以及朗诵的作用等方面讨论方重的翻译思想。第四章通过个案,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探讨其翻译思想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语部分,阐述了本文的主要发现,肯定了方重及其翻译思想在翻译史和翻译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