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思想研究
作者: 刘明辉  来源:南开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嵇康思想  隐士形象  生命意识  陶渊明  田园诗  玄学   
描述:陶渊明(365-427年),中国田园诗之祖,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隐士”形象的文化符号。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儒学与道家争鸣互摄,佛教与道教盛极一时,儒家士人多嗜老庄著述,道家人物与佛教名僧交好,思想流派甚众而又交相影响。在此历史背景下,观陶渊明诗文所体现出的思想,绝无囿于一家思想而对他家流派闭目塞听之
全文:的思想体系。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依次为“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生命意识凸显与个体精神关怀”、“陶渊明与嵇康思想比较”。第一部分探究陶渊明反复隐的思想动因,提出“真”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概念
陶渊明诗歌中的概念隐喻
作者: 唐汉娟  来源:湖南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陶渊明诗歌  映射 
描述: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靶域﹚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生成性、概括性等特点。本文拟将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对陶渊明诗歌分析研究中。以期解决以下问题:陶渊明诗歌中有哪些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是
全文:过程中,作者采用了确定篇章中的概念隐喻的“五步法”(Steen2002)。陶渊明的诗歌分为人生、隐、饮酒和田园四大主题。通过研究,笔者确实发现了陶渊明诗歌中体现其主题的一些概念隐喻﹙如天人合一、人生
宋元文人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作者: 高文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文人  特质  隐逸风尚  陶渊明情结  文化审视 
描述: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
全文: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明情结,反映出宋元文化的多面视角,以宋代诗人林逋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为代表。宋代诗人林逋一生崇陶,不仅没有步入仕途,而且还以此自我标榜。其“陶渊明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清逸幽雅生活中的隐逸高趣;孤高傲世情怀中的狷介乐道;山水自适心境中的闲适幽深。在历代众多的诗人中,林逋是崇陶效陶最为用心且最为彻底付诸于行动的。 相比之下,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把隐逸文化精神发展到极至,构成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与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极力张扬,主体人格与生命意识的狂飙突进,不甘与无奈之中的游戏人生,代表着元代俗文学锐意创新的审美倾向。 宋代诗人苏轼与元代诗人刘因的和陶诗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但同是和陶,两者却各具不同特质。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
作者: 王浦衡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哲学  陶渊明  生死学 
描述: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在本文第一章中,将着重陈述本文的立意,提出陶渊明所作的田园诗,并非全是纯碎的田园诗,他的大部分诗文中都韵含着对生命哲学感悟和思考。同时简述现代作者对陶渊明诗文及思想的研究成
全文:的分析。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
陶渊明:归隐田园诚无奈
作者:暂无 来源:传奇故事.探案经典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惠泉 东晋末,是“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才扭曲的时代,也是内部倾轧,野心与虚伪交相辉映的年代,更是民众深受战乱和兵戈折磨的苦难年代。这种情况下,立于人生歧路的陶渊明,便选择了独善其身的归隐园田之路,并以躬耕自资、乐天安命的恬适姿态来实现他的人生哲学价值。不过,探寻陶渊明的足迹和心路,
全文:的归隐园田之路,并以躬耕自资、乐天安命的恬适姿态来实现他的人生哲学价值。不过,探寻陶渊明的足迹和心路,会发现,他的最终归隐田园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因家贫不能自给,陶渊明选择“投来去学
乾嘉时期陶渊明接受研究
作者: 李婷  来源:湖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诗  陶渊明  乾嘉时期  接受 
描述:陶渊明是开创了中国田园诗,丰富了中国诗歌的主题内容。陶渊明作品平淡、自然的艺术特征,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竖立了一个审美标准。他崇高的人格亦是中国文人的典范,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清代乾嘉时期是学术研究大放异彩的时期,此时的学术研究从整体上来说,是对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这个时
全文: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乾嘉文人对陶渊明其人接受的论述。乾嘉时期对陶渊明其人的接受,焦点主要投射在对陶渊明生平的探讨、陶公与隐的评议、陶公哲学思想归属的争论、人格性情的论说等方面,以求再现乾嘉时期对
试比较陶渊明和鸭长明的隐逸
作者: 孙立立  来源:吉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陶渊明  鸭长明  隐逸 
描述:隐士文化是特殊时代精神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形式。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笔者选择了中日隐士中的代表人物进行探讨,以此来标本性地研究中日隐士在隐逸方面的异同。中国隐士的代表,选择了被称为“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日本隐士的代表选择了“日本中世隐士文学的开拓者”鸭长明。本论文试图
全文:色彩更浓。第三部分对二人的隐逸生活和隐逸程度进行分析。隐逸原因的不同,造成了二人隐逸程度和隐逸生活的不同。虽然在隐逸后二人都对原来的生活抱有留恋,但由于陶渊明是隐于政治,所以他总是在“”与“隐”之间
宋前陶渊明文化形象生成研究
作者: 张丹丹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形象  陶渊明  诗酒风流  生成研究 
描述: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赢得了历来文人雅士的追慕,关于其生平、作品、人格、思想等,前人也有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但综观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在其文化形象方面,尤其是宋前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方面并无系统、专门的论著,本论文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宋前陶渊明文化形象生成进行阐释。第一部分简要叙述陶渊明的
全文:的双重影响,以儒道思想为主的多种思想同时在陶渊明身上聚集,最终影响其创作和隐选择,也最终逐渐形成其文学史上文化形象的定位。第二部分重点考察陶渊明文化形象的本原。本论文试图通过对比其真实形象和文
论陶渊明矛盾人生的诗意超越
作者: 吴启翠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意超越  陶渊明  矛盾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文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创造自然和谐之美的艺术家,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在很多方面达到了世文人难以逾越的高峰。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情,冲淡平和的艺术境界,高旷清远的理想人格,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心境,构成了独具魅力的陶学文化。然而,透过其诗文和谐的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文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创造自然和谐之美的艺术家,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在很多方面达到了世文人难以逾越的高峰。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情,冲淡平和的艺术境界,高旷清远的理想人格,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心境,构成了独具魅力的陶学文化。然而,透过其诗文和谐的表面,我们会发现陶渊明也经历过动荡孤独、矛盾冲突的苦闷人生,也有过对人生矛盾的深刻思考,但陶渊明在咀嚼人生痛苦时,对矛盾、冲突进行了化解,他对人生的矛盾进行了多方面超越,把矛盾人生拉入审美之途,把现实人生通过诗文进行升华与超越,最终寻求到了人生与诗意的归宿。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及文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陶渊明的人生矛盾以及他所作出的诗意超越进行了探讨。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说明了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现状,所用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了陶渊明的人生矛盾。分为三方面探讨: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分析了陶渊明在出仕与归隐中所表现的政治理想与个人性情、才能的矛盾,分析了陶渊明的理想田园与现实农村的矛盾。二是身名与遭遇的矛盾。分析了陶渊明追求高名与生存遭遇、固守穷节与贫疾生活的矛盾。三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分析了陶渊明的人生志向与心灵皈依之间的矛盾和立善求名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第三章阐述了陶渊明对人生矛盾作出的诗意超越。在深刻体验、咀嚼现实人生的矛盾、痛苦中,陶渊明通过咏古之贤以固己志、饮酒为迹以舒己怀、融情田园以觅己归三种方式化解人生的压抑、苦闷,实现了诗意的宣泄与超越。第四章阐述了陶渊明的诗意归宿。一是真实,陶渊明的可贵之处是作家能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中,始终真实地再现真实的自我,不作掩饰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坦诚地呈现出来。二是冲淡,在强烈、激烈的人生矛盾中,陶渊明能让心灵归于和谐安静的状态,这种真实与冲淡的归宿显示出了他的伟大与高尚。第五章结语部分,论述了陶渊明持道以善身、化矛盾为审美的方式对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远影响。
陶渊明农耕的生命情境与美学意涵
作者: 梁贻婷  来源:成功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耕  田园  陶渊明  农耕美学  生命情境  自然 
描述:陶淵明不僅為隱者、詩人,亦兼有農人的身分。以「深情」回歸鄉里,將「隱逸」結合「農耕」,化虛擬想像為真切體驗,感受多元族群之間的往來交涉,構築出帶有人間情味的園田世界。「農耕行為」不僅得以看出陶淵明對於農耕文化的重視,也說明他對於這片鄉野風土的深切認同。因此,本文嘗試探究陶淵明務農行為對於農耕文明的承
全文:陶淵明不僅為隱者、詩人,亦兼有農人的身分。以「深情」回歸鄉里,將「隱逸」結合「農耕」,化虛擬想像為真切體驗,感受多元族群之間的往來交涉,構築出帶有人間情味的園田世界。「農耕行為」不僅得以看出陶淵明對於農耕文化的重視,也說明他對於這片鄉野風土的深切認同。因此,本文嘗試探究陶淵明務農行為對於農耕文明的承繼,以及作品中所呈顯出來的生命情境與美學意涵。 藉由躬身力行,「謀食」亦「謀道」,體驗農家生活的苦樂,將「農耕」結合「道德」、「知識」、「浪漫」,開展了農耕的多維向度。長時間的農事體驗後,不僅能自我勉勵,也能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仕宦時期,對於田園幽居的浪漫情懷,至歸田晚期,已能有深沉的體悟,呈現的是擺落生命矛盾束縛後的澄明心境。此外,躬耕隴畝,除了主觀的欣賞田園之美,時日一久,亦被田園所形塑。園田中所出現的意象,分別寄寓著陶淵明高潔的人格、樂觀的態度、恬淡的情懷,以及仁愛精神。 陶淵明回返自然、守拙田園,並且以心遠的生命距離棲居人境,散發簡樸真淳與悠然自適的情調。藉由荷鋤耕種,更可貼近自然,也能結合傳神寫意的筆法,自然體現萬物的風韻神采。省淨古樸之中,蘊含著無窮的深意。物我交流互攝、相諧和善,充盈著自由的氣息。陶淵明即在這片田園調養修行,將勞動與休閒相提並論,化解生命之苦,進而能樂在其中。所以說陶淵明即是將勞動情形、勞動過程,結合價值意義,構建出其農耕美學,強調的是根植於日常生活的美感。這片園田,即是他生命的園田。 歸返故土,以躬耕務農的生活方式,尋得自我生命的本質,並在此安身立命。他走向自然、親近土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以及這片土地的溫暖慰藉。鄉居歲月,不僅對自我生命有了深層的體悟,對於生態環境,也能以尊重的態度,依循自然法則,任憑自由滋長。將真、善、美有機地融合,以詩意的筆觸,超越塵俗的艱難,人間樂土即能當下求得,突顯了在地性的重要。是以,陶淵明的農耕書寫,即是立足墟里人境,結合風土人情、歷史意識,繼而開創出農耕的生命智慧與美學意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