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儒道之间——陶渊明的人生价值取向探析
-
作者:
张忠立 孙书兰 来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 道家 陶渊明 儒家
-
描述: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
全文: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与陶诗中鸟的意象
-
作者:
张碧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陶渊明的人格 鸟的意象
-
描述:陶渊明的诗文中有大量“鸟”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其人格特征。陶渊明虽具有一定儒家入世思想,但总体来讲,仍以归隐居主;在生活理想方面,他追求恬静安适的个人生活;人生观方面,他抱着任真达观的态度,摆脱功名世俗之累。这几个方面的人格,都从他笔下“鸟”的意象得到不同体现。
-
全文:陶渊明的诗文中有大量“鸟”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其人格特征。陶渊明虽具有一定儒家入世思想,但总体来讲,仍以归隐居主;在生活理想方面,他追求恬静安适的个人生活;人生观方面,他抱着任真达观的态度,摆脱功名世俗之累。这几个方面的人格,都从他笔下“鸟”的意象得到不同体现。
-
向死而生: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
作者:
张学君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意识 虚无 向死而生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向来被看成是一个很超脱的人,但他的超脱是有层次之别的。他能超脱功名,但却未能超脱生死,所以恬淡轻松只是一个很表面的现象。他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对死亡问题有着长期的思考。这增加了陶渊明诗歌的深度和内涵,使他在更深广的意义上获得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
-
全文:陶渊明向来被看成是一个很超脱的人,但他的超脱是有层次之别的。他能超脱功名,但却未能超脱生死,所以恬淡轻松只是一个很表面的现象。他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对死亡问题有着长期的思考。这增加了陶渊明诗歌的深度和内涵,使他在更深广的意义上获得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
-
儒道之间——陶渊明的人生价值取向探析
-
作者:
张忠立 孙书兰 来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 道家 陶渊明 儒家
-
描述: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
全文: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
诗意与生存——论陶渊明的诗化人生及其安顿方式
-
作者:
郭青林 来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存 陶渊明 诗化
-
描述:陶渊明被称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在于其身陷人生诸多困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越的、乐观自适的人生态度.他是采用将生命诗化的方式消解了生活的苦痛,在心灵的超越中安顿了个体生命;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是其能够超越的根本原因,是其在人生极度困顿中继续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
全文:陶渊明被称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在于其身陷人生诸多困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越的、乐观自适的人生态度.他是采用将生命诗化的方式消解了生活的苦痛,在心灵的超越中安顿了个体生命;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是其能够超越的根本原因,是其在人生极度困顿中继续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
读《论语》:“不求甚解”、“欣然忘食”——从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说起
-
作者:
于翠玲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不求甚解 境界 论语 穿凿附会 体验 阅读 孔子 陶渊明 癸卯 君子
-
描述: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句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不求甚解。什么是甚解?并非不求深刻,而是不过分,不穿凿附会。另一层是会意,强调以个人的内心去体验原文本,与古人相通,进入浑然忘我、欣然忘食的境界。这里不妨以陶渊明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为例,来分析陶渊
-
全文: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句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不求甚解。什么是甚解?并非不求深刻,而是不过分,不穿凿附会。另一层是会意,强调以个人的内心去体验原文本,与古人相通,进入浑然忘我、欣然忘食的境界。这里不妨以陶渊明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为例,来分析陶渊明是怎样阅读《论语》的。
-
此中有何“真意”,何以“欲辨已忘言”——解析陶渊明《饮酒·其五》
-
作者:
樊华 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方式 人生态度 饮酒 陶渊明 田园诗人 解析 真意 人与自然
-
描述:“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转变,成就了田园诗人陶渊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艺术关系的深化,更赋予了他的田园诗以物我交融的意境和平淡醇美的风格。而诗人的纯正心地,贵真秉性和出语的自然,使得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景与意会、
-
全文:“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转变,成就了田园诗人陶渊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艺术关系的深化,更赋予了他的田园诗以物我交融的意境和平淡醇美的风格。而诗人的纯正心地,贵真秉性和出语的自然,使得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景与意会、
-
陶渊明乡村发现的美学意义
-
作者:
易小斌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人与乡村 陶渊明 乡村美学
-
描述:长期以来,文人与乡村的关系非常复杂。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文人在城市感觉与乡村经验变迁中的难以自适。作为一种农耕文化培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却迟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真正文学意义上的乡村发现。这一发现,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田园即乡村美学传统。然而,这一传统当今又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反思这一现象,我们得首先从陶渊明入
-
全文:长期以来,文人与乡村的关系非常复杂。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文人在城市感觉与乡村经验变迁中的难以自适。作为一种农耕文化培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却迟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真正文学意义上的乡村发现。这一发现,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田园即乡村美学传统。然而,这一传统当今又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反思这一现象,我们得首先从陶渊明入手,剖析诗人于5世纪的这一乡村发现的重大意义。
-
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扬弃
-
作者:
葛琳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B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辛弃疾 陶渊明 扬弃 接受
-
描述: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
-
全文: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著者文摘]
-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之比较
-
作者:
杨菲 杨琴 来源: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诗 自然景物 山水诗派 陶渊明 田园诗 游赏 大地主 真我 永嘉 袁行霈
-
描述:在中国繁盛的诗坛上,曾出现两位泰斗,一个是田园诗派的奠基者陶渊明,一个是开创了山水诗派的谢灵运。袁行霈先生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而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他为永嘉太守时,每次游赏山水,从者动辄数百,以致被误解为盗贼。正如《
-
全文:在中国繁盛的诗坛上,曾出现两位泰斗,一个是田园诗派的奠基者陶渊明,一个是开创了山水诗派的谢灵运。袁行霈先生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而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他为永嘉太守时,每次游赏山水,从者动辄数百,以致被误解为盗贼。正如《宋书》所记载,"故自出任永嘉太守之后,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对于谢灵运
上页
1
2
3
...
6
7
8
9
1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