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朝鲜朝时期的时调、歌辞为中心
作者: 李红梅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风格  陶渊明  朝鲜朝  古典诗歌  意象  接受 
描述:本文选取朝鲜朝国语诗歌—时调与歌辞,从中研究朝鲜朝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影响。本文是在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关系中进行深层分析,阐发朝鲜朝国语诗歌中陶渊明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项研究将对陶渊明研究与朝鲜朝国语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法
全文:本文选取朝鲜朝国语诗歌—时调与歌辞,从中研究朝鲜朝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影响。本文是在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关系中进行深层分析,阐发朝鲜朝国语诗歌中陶渊明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项研究将对陶渊明研究与朝鲜朝国语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法等批评方法。 陶渊明(365年—427年)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有了报效国家的治国志向。青年时代的陶渊明目睹着社会的战乱纷争,心系着晋室的日益衰颓,为实现报国之志入仕,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第二次出仕做了桓玄的暮佐、第三次出仕入刘裕幕为镇军参军、同年转入刘敬宣府为建威参军、第五次出仕做了彭泽令。但是,在这十三年(393年—405年)的宦海中,均得不到知遇,因此,从仕途治国之志转向志归田园。陶渊明挂冠归田后,痴心田园,终生不仕,在那归田后的二十二年里创作了一百二十多篇诗、辞、赋和散文,有四分之三的作品是在他挂冠归田后写作的。陶渊明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没有受到多大重视。自从钟嵘在《诗品》中评陶诗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诗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十分欣赏陶渊明的隐逸和饮酒等风流...
陶渊明诗歌对朝鲜朝诗人李贤辅诗歌创作的影响
作者: 李茜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影响  陶渊明  朝鲜朝  李贤辅 
描述:李贤辅是朝鲜王朝杰出的文学家与政治家。出仕与归隐成为他后半生生活的主题,在官场上他敢于直谏,生活中孝顺父母,这使他成为朝鲜文人学习的榜样。李贤辅创作的诗歌既继承了古代朝鲜诗歌的特点,同时又融合了中国诗歌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诗歌受到陶渊明诗歌的深刻影响。其作品思想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淡雅,在朝鲜朝诗坛上独
全文:李贤辅是朝鲜王朝杰出的文学家与政治家。出仕与归隐成为他后半生生活的主题,在官场上他敢于直谏,生活中孝顺父母,这使他成为朝鲜文人学习的榜样。李贤辅创作的诗歌既继承了古代朝鲜诗歌的特点,同时又融合了中国诗歌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诗歌受到陶渊明诗歌的深刻影响。其作品思想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淡雅,在朝鲜朝诗坛上独树一帜,为朝鲜朝的诗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朝鲜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李贤辅一生经历了七朝君主,而这一时期的朝鲜朝均处于摸索与前行的不稳定时期,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因此,朝鲜朝的文人不光有李贤辅,还有更多的文臣与高官选择归隐山林,寻求避世。有这样丰富的人生际遇对李贤辅随后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影响巨大,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就可以找出答案。李贤辅一生的创作中,只存有一部著作《聋岩集》,共5卷,续集4卷,分为诗、赋、书、杂著、歌词、墓碣等,其中诗歌共118首,以《渔夫词》、《春眠曲》、《效嚬歌》几首最为有名。从创作的时间和内容来看,表达了李贤辅整个人生的思想变化过程。本文运用了知人论世、影响研究、比较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深入探究陶渊明诗歌对朝鲜朝诗人李贤辅诗歌创作的影响。李贤辅的诗歌内容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山水田园诗,因受到陶渊明诗歌的影响,多以抒写乡村闲适生活、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为主,以平淡的内容来表达自己归隐后闲适的生活。第二类抒怀诗,多以抒发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政治生活的感悟为主,以一件细小的事情或是生活中的趣事,隐晦的说出其中蕴含的道理与感悟。第三类是酬唱诗,多以讴歌友情、咏叹生命为主。在归隐的生活中,多数的乐趣便是与朋友在一起作诗、品酒、回忆一些人生的精彩时光。第四类是避世诗,多以抒写避世中的生活,表现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为主,多多少少表达出对官场的留恋之情。李贤辅的诗歌在艺术特征上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诗风上,以自然平淡、深厚淳美、含蓄深邃的风格作为诗歌的基调。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托物言志、白描手法、赋比兴等。在语言表现上,清新自然、简洁细腻、工整流畅给人轻快愉悦之感。
《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比较研究
作者: 高香玲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上忆良  贫穷问答歌  陶渊明  咏贫士七首 
描述:《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
全文:《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了自己以贫傲世、固穷守志、坚决维护贫者尊严的人生态度。同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固穷守志”这一新主题。在日本文学史上,以咏贫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在我国,咏贫却是我国东汉以来诗文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因此,《万叶集》研究者认为《贫穷问答歌》的咏贫主题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并就中国古典文学与《贫穷问答歌》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土屋文明指出《贫穷问答歌》和束皙《贫家赋》在语言表达上有多处的相似,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对汉文学的直接模仿”。而小岛宪之和辰巳正明则认为《贫穷问答歌》在问答形式的选择上与杨雄《逐贫赋》颇为相似。此外,菊池英夫、山口博等研究者则将目光投向敦煌出土的《王梵志诗集》,认为《贫穷问答歌》与《王梵志诗集》中《贫穷田舍汉》一诗无论是在主题还是形式、表达上都极为相似,《贫穷田舍汉》才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之源。而中西进、小岛宪之、西乡信纲、杉本行夫等通过二者在遣词用句、主题选择、人物设置等方面的相似研究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在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影响下创作的。对此,大矢根次郎、吉川幸次郎、黑川洋一则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差异等方面出发,认为《陶渊明集》在当时的日本并不存在,并且二者虽然都属于咏贫类型诗作,但表达思想差异很大,从而否定了前述观点。本文中,笔者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整体上考察作家的人生时代背景,并从作品的选词用字、人物设置、主题、艺术手法及行文结构、表达思想等各方面入手,对《贫穷问答歌》和《咏贫士》七首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贫穷问答歌》与《咏贫士》七首作为咏贫文学作品,确实在遣词用句、主题选择、人物设置上有其相似之处,但是这是两者在选择同一个咏贫主题的前提下的相似,是表面的相似。中国其他咏贫文学中也可以见到这些相似,因此并不能因此判断《咏贫士》七首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来源。此外,《贫穷问答歌》采用独特的问答形式、表达直抒胸臆,临场感十足。这与《咏贫士》结构上采用组诗的巧妙衔接以及表达采用隐喻等手法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两作品的表达思想差距很大。一个是反应社会现实之作,一个更多的是自身情感的宣泄。因此,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中虽然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痕迹,但是,其影响来源并不确定。可能是某一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可能是若干文学作品整体影响的结果。此外,《贫穷问答歌》结构形式独特,表达思想深刻,艺术手法采用山上忆良惯有的写实风格。所以,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并不是《咏贫士》的模仿之作。相反,《贫穷问答歌》有着与《咏贫士》七首不同的独特的文学与艺术魅力,是山上忆良在自己的深厚汉文学造诣基础上的独立创作。其一,从作者的人生时代背景来看,作者的社会身份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咏贫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贫穷问答歌》创作于山上忆良出任筑前守之时,国守之职在当时的日本主要是安抚百姓、劝课农桑,同时向上级提出建议。《贫穷问答歌》作于山上忆良离任返京之前,虽然是他对人民疾苦的亲身体验,却也是上达视听,巩固统治的改良建议。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作于其归隐后。此时,陶渊明已经认清了腐朽的政局,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因此他的诗作与社会现实无关。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目的是坚定自己在困窘生活状态下的归隐之心,表达固穷守志的人生态度。其二,在遣词用句上,《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虽然有十几处相似,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相似并不偶然,在其他中国咏贫作品中,这种相似并不少见。既然两者选择同一主题,选用语言相似就在所难免,所以不能因此就判定山上忆良对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借鉴关系。其三,在人物设置上,《贫穷问答歌》的“问”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都设定了饥寒交迫的场景下的贫士形象。这点十分相似。然而,《贫穷问答歌》采用“问答”的形式,在“答”中,山上忆良塑造了生活更为凄惨的农夫形象,且其重点在后者,即农夫的描写上,贫士形象在此是为了更有层次的突出后者。因此,此处的贫士形象虽然相似,其设定目的却不相同。其四,在咏贫主题上,两者都一致的以贫苦生活为描述对象。咏贫主题在日本极为罕见。因此,山上忆良在咏贫主题的选择上,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可能性确实很大。然而,陶渊明的贫穷生活描述只是涉及《咏贫士》组诗中的少部分诗作,组诗整体是言志而不是咏贫,因此,《贫穷问答歌》主题选择来源于《咏贫士》七首的说法缺少依据。其五,《贫穷问答歌》与《咏贫士》七首表达的思想完全不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贫士虽然生活窘迫,却不是如魏晋诗人一样的哭穷,而是“安贫乐道”与“君子固穷”观念的形象化,为的是表现作者的个人人生观念。而《贫穷问答歌》对贫困生活的描述则是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代表的是对广大的贫苦百姓的同情。其六,在艺术手法上,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采用写实手法,通过对话的形式和直接的情景描绘文士与农民的生活状况。而《咏贫士》七首则多用隐喻,表达作者知音不存、壮志不展、隐居以守志的无奈。其次,在结构上,《贫穷问答歌》采用问答形式,一问一答附上反歌,层层递进。而《咏贫士》七首组诗形式,衔接灵巧,别具一格。综上所述,《贫穷问答歌》与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虽然存在先行研究中学者指出的遣词用字、主题选择、人物设置上的相似,却不是对《咏贫士》七首简单的借鉴。这些相似只是表面的相似,是中国咏贫作品中常见的相似。不能由此片面的肯定《咏贫士》七首对《贫穷问答歌》的影响关系。在行文结构、艺术手法、表达思想上,《贫穷问答歌》有着与《咏贫士》七首迥然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山上忆良基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之作,有着其独特的思想与艺术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之作。
文化视阈下的陶渊明及其创作研究
作者: 马骏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视阈  当代意义  陶渊明  人格特质  文化意蕴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其人其作对后世文人以及古典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学术研究也源远流长,从南北朝时期便已开始,二十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是一个热点,其研究成果丰硕厚实。然而从陶渊明的独特成就和地位来看,这些研究尚一些环节稍嫌薄弱,比如关于陶渊明的美学思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其人其作对后世文人以及古典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学术研究也源远流长,从南北朝时期便已开始,二十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是一个热点,其研究成果丰硕厚实。然而从陶渊明的独特成就和地位来看,这些研究尚一些环节稍嫌薄弱,比如关于陶渊明的美学思想、陶渊明形象的现代文化意义、各历史时期陶渊明研究的发展规律等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上,都还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基于已有的陶渊明研究大多侧重于从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文献学的角度进行,笔者尝试着从文化视阈中去观照陶渊明及其创作,以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及其创作的诗、文、赋为研究对象,力求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陶渊明这一兼具传统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文化形象。本文正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特质及其成因。陶渊明的艺术成就是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的,在论述陶渊明人生经历时,为求全文严谨,本文采用了逯钦立校注本的《陶渊明集》里对陶渊明人生经历的考证。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可见他刚直、真率、耿介、洒脱的性格和精神,而这些人格精神的形成不能不说有其特别的原因。与此前的研究不同,我们在分析陶渊明人格精神形成原因时,从文化视角切入,以法国著名批评家丹纳的“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理论为支撑,认为个人家庭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哲学宗教因素等等都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格特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部分具体分析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由于陶渊明的思想是复杂的,因此其作品的主题内容也是很丰富的,主要涉及有民生、农耕、生死、爱情等等方面。分析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以他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陶渊明诗歌在风格上有自然平淡的一面,也有刚健豪放的一面;语言上是明白之上有天趣,平淡之中现精奇。此外,在分析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陶渊明作品的文化意蕴,对其中包含的审美文化、隐逸文化以及饮酒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陶渊明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格美、社会美、自然美,使其充满了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这一普世价值。第三部分论述陶渊明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重点讨论陶渊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后世的传播和接受。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人们关注陶渊明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隐逸者形象的存在,直到宋代开始,他的文学艺术成就才被全面认识和肯定,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陶渊明高尚傲岸的品格都是倍受文人们推崇的。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陶渊明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仍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启发,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美学理想能普遍应用于现代消费社会,他追求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也能在这个拥挤喧嚣的社会中找到共鸣,并直击我们的心灵深处。
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文坛
作者: 刘爱莲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文学思想  融合儒道  比兴  东晋文坛  情志 
描述:陶渊明并无专门的文艺论著,他的文学思想,散见在他的一些诗文的片断中,这些片断直接或间接地谈到了他的文艺观;另外,他的诗文中所时时流露出的创作倾向,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体现出其文学思想的精华。这在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链条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一方面,陶学界有关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研究不多
全文:,将陶渊明与东晋文坛联系起来,从陶渊明重“志”的文学思想及特色、重“比兴”的文学思想及特色、融合“儒道”的文学思想及特色三方面比较分析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文坛的关系。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陶渊明重“
论陶渊明的生命多重存在及其诗歌艺术的多样性
作者: 段幼平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重性  陶渊明  生命存在  自然主义  诗歌艺术 
描述:陶渊明最早是通过隐逸和诗文创作两种生命存在方式被后世接受的,人们赞叹、钦羡他真朴远寄、廉深简约的隐逸品格,将之视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学习模仿他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将之所开创的田园诗歌视为诗歌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正是这种认识定势,使我们忽略了陶渊明身处魏晋生命思潮中,通过从政和哲学思考这两
全文: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景、事、理的交融和典故、意象、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以及平淡自然、寄托含蓄、典丽清靡、诙谐幽默等多种语言风格的交织、点染,使其诗文呈现出绚烂多姿的艺术特色。所以陶渊明虽然“寂寞身后事”,但他的诗文创作的多样性却成就了他“千秋万岁名”。
《自祭文》评论赏析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祭文起笔,展现的是一个凄清的虚境:深秋的夜晚,萧瑟的寒风刮得正紧;草木相约着一起枯黄萎去;夜色里还传来几声鸿雁南飞的哀唳。诗人终于感觉到生命的大限已到,该是辞别人世、永归“本宅”的时候了。恍惚间“嘉蔬”、“清酌”已供满祭案,“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挽歌辞》)的景象,依稀都飘浮眼前。诗人
全文:的哀相融相映。一句“呜呼哀哉”之叹,更使开篇蒙上了苍凉气息。‍‍  ‍‍在辞世的弥留之间,追索飘逝而去的一生,当诗人抚视那“逢运之贫”的清素出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的窘困生涯时,也曾为之黯然,不过
陶渊明田园诗创作成因研究
作者: 康艳宁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影响  典型意象  陶渊明  田园诗  成因 
描述:虽然陶渊明的诗歌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但由于奠定其崇高文学地位的是他的田园诗,所以后世习惯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首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这开创性的背后,是诗人复杂的身世阅历和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一点历来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于是对陶渊明田园诗成因的探讨亦层出不群。但总的看来,对陶渊明田园
全文:虽然陶渊明的诗歌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但由于奠定其崇高文学地位的是他的田园诗,所以后世习惯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首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这开创性的背后,是诗人复杂的身世阅历和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一点历来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于是对陶渊明田园诗成因的探讨亦层出不群。但总的看来,对陶渊明田园诗成因的论述还是不够系统完整的。我们的研究表明,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而陶诗中的某些典型意象几乎成了诗人的化身,亦即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于田园诗中典型意象的描写可以寄存诗人深广的思想内涵。本文以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典型意象为起点,结合其意象特征及内涵分析,在总结意象对于诗人田园诗营造作用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体悟诗人的内心世界并探讨了其田园诗创作的深层原因。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充分分析陶渊明田园诗典型意象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众多典型意象对其田园诗的重要营造作用,田园中众多平凡朴实的意象因为适应了诗人的表达需求进而走进了诗人的创作视线,此亦是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从诗人所处地理环境、复杂生活经历铸造而成的独特个性与心理的前后转变、长期从事农耕生活三大方面探讨了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其它成因,其中,地理环境又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诗人所处的多元文化氛围,独特个性重点剖析了诗人对“固穷”的执着;心态的前后转变主要围绕诗人在官场的期待与失意来展开;亲历农耕则是陶渊明田园诗创作成因中最为不容忽略的一个方面;第三部分结合意象的创造论述了陶渊明之后田园诗的发展,诗人不仅开创了田园诗,更影响了后世的田园诗创作,其中着重分析了盛唐“王孟”二人、宋人苏轼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在论述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世创作影响的时候,也阐述了其对后世文人精神层面的影响;结语部分在全面总结本文研究结论的同时,就陶渊明田园诗创作成就和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做了简要分析。
评价理论视角下陶渊明诗歌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 胡文静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极差  陶渊明诗歌  评价理论  态度 
描述:陶渊明(365-427)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陶渊明凭借他自身在田园劳作的经验和他朴实无华且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陶渊明的许多作品被多位译者翻译成英文。本论文从众多英译本中选取了傅乐山、方
全文:陶渊明(365-427)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陶渊明凭借他自身在田园劳作的经验和他朴实无华且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陶渊明的许多作品被多位译者翻译成英文。本论文从众多英译本中选取了傅乐山、方重、汪榕培的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对三个译本的评价意义构建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作为一个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新发展起来的理论,评价理论关注的是说话者赋予语言对象的价值意义,主要讨论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评价理论虽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种语篇的人际意义分析中,但较少涉及我国古典诗歌及其翻译。基于此,本文在评价理论的指导下,选取陶渊明诗歌中五首诗歌及其三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运用数据和图表,重点阐述陶渊明诗歌中态度资源和极差资源的分布规律以及三位译者如何在译本中实现评价意义,同时对评价资源实现的差异进行原因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陶渊明诗歌中态度资源最丰富,其中鉴赏资源占多数,这归因于陶渊明诗歌中对田园风光的大量描写。译文在态度和极差资源的建构和原文基本保持一致,少量评价资源在译文中没有实现对等。三个译本中,乐傅山和程曦的合译本在评价资源的实现上完成的最好,最贴近陶渊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译者本身的教育背景,翻译动机,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翻译的方法等因素可能是导致译本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运用评价理论对陶渊明诗歌三个英译本所做的对比研究为陶渊明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也即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开展同类研究。此外,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译本对比研究也为翻译等值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为评价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和分析译本的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依据。
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
作者: 王景龙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情结  出仕  归隐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星空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在我国乃至国际诗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和其他中国古代封建文人一样具有着浓浓的政治情结。他自幼在家庭熏陶、地域学风浸染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动乱时代的洗礼,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的四海猛志。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陶渊明经过了十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星空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在我国乃至国际诗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和其他中国古代封建文人一样具有着浓浓的政治情结。他自幼在家庭熏陶、地域学风浸染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动乱时代的洗礼,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的四海猛志。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陶渊明经过了十三年的宦海沉浮。先是出任江州祭酒,短暂的出仕,使他明白了要想在当时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走其曾祖父陶侃的成功之路——投身军旅。于是,陶渊明辞去江州祭酒一职,走入桓玄幕府,继而做了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军旅固然是寒门出身者跻身高位、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然而,黑暗的现实,耿直的个性使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最后,做了八十几天的彭泽县令,为了全身避祸,陶渊明挂冠归隐田园了。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并没有熄灭他政治理想的热情火焰,归隐的只是他的身体,并非他满怀抱负的热心。他把自己的满腔思绪倾注于如椽的笔端,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或感叹生命短促,功业无成;或忧心国事,关心世事;或高唱君子固穷;或赞美田园风光;或曲折隐含,或秉笔直书,表达了他难以释怀的政治情结。最终,他创造出了“桃花源”这一理想境地,在理想中为他的政治理想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归宿,向世人表明了他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虽属无法实现的虚无世界,却也有其现实基础、思想基础和传统渊源的。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无论其出仕还是归隐无不伴随着挥之不去的政治情结,无不是围绕他的政治理想做出的选择。因此,我们单纯的认为陶渊明是一个隐逸诗人,未免看小了陶渊明。陶渊明的这种政治情结是有其代表性和其深刻的文化渊源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一股默默流淌的潜流,滋润着一代代有志之士。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