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挣扎在仕与隐之间的痛苦灵魂——读陶渊明《杂诗》(其二)
-
作者:
孙明君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杂诗 中国 文学研究
-
描述: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入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长期以来,历代士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针对这种误解
-
全文: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入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长期以来,历代士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针对这种误解,鲁迅先生说过:“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
出仕向归隐的嬗变与理想追求──略论庄子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积极影响
-
作者:
王伟康 来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积极影响 陶渊明诗歌 今注今译 诗歌创作 田园诗 理想追求 庄子思想 至德之世 社会理想 《桃花源诗并记》
-
描述:出仕向归隐的嬗变与理想追求──略论庄子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积极影响
-
全文:
-
「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递换:陶渊明官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
-
作者:
叶常泓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记忆 陶渊明 宦游 商隐逸 後仕宦
-
描述: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里,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避、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
-
全文: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里,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避、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变造程序的退处记忆,去评估当下的仕宦经验。在标示撰於归田期间的作品里,则递换为立足於「後仕宦」的视野而记叙归田、回忆宦游,以经过负面化变造程序的宦游记忆,去检定现有的退处经验。至於在非出非处的间歇中所撰者,「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则摺叠共存,且有所调停及消解。考诸历来陶渊明研究,「记忆如何被书写」是一个未获充份厘析的问题。然而,藉由揭示作者化合了原始生动的经验、记忆,以及状似原始生动的「经验」口吻和「记忆」语态,从而形成的「记忆书写」我们将得以察见陶渊明如何一再辩解、修饰、平衡其「三出四处」的游移和不一致,声明个人向百代隐逸谱系归位的趋同性,并引导史家与读者肯认其归田意志;其次,亦将得以至显其较少被後世精读的宦游诗和最为人称颂的田园诗之间,实存在着意蕴上的重合与理路上的链接;最後,则得以修正传统史家及评论者视陶渊明毫无出处矛盾的「经典化」认知。
-
「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递换-陶渊明宦游主题中出处记忆的造现
-
作者:
葉常泓 来源:中央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处 前隐逸 记忆 陶渊明 宦游 後仕宦
-
描述: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裡,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游、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
-
全文:陶渊明(365?-427)於壮年十余载间尝经「三出四处」之跌宕,而其以宦游为主题或明确涉及宦游的诗赋,今存十一。此诸作品,再现了陶渊明透过若干诡谲多层的修饰技巧、传播策略及意义建构,而重新编辑、变造的出处记忆。在标示撰於宦游途中的作品裡,陶渊明立足於「前隐逸」的视野而描述宦游、追念归田,以经过正面化变造程序的退处记忆,去评估当下的仕宦经验。在标示撰於归田期间的作品裡,则递换为立足於「後仕宦」的视野而记叙归田、回忆宦游,以经过负面化变造程序的宦游记忆,去检定现有的退处经验。至於在非出非处的间歇中所撰者,「前隐逸」与「後仕宦」的视野则摺叠共存,且有所调停及消解。考诸歷來陶渊明研究,「记忆如何被书写」是一个未获充份厘析的问题。然而,藉由揭示作者化合了原始生动的经验、记忆,以及狀似原始生动的「经验」口吻和「记忆」语态,从而形成的「记忆书写」,我们将得以察見陶渊明如何一再辩解、修饰、平衡其「三出四处」的游移和不一致,声明个人向百代隐逸谱系归位的趋同性,并引导史家与讀者肯认其归田意志;其次,亦将得以呈显其较少被後世精讀的宦游诗和最为人称颂的田园诗之间,实存在着意蕴上的重合与理路上的链接;最後,则得以修正传统史家及评論者视陶渊明毫无出处矛盾的「经典化」认知。
-
从《归去来辞》看陶渊明出仕彭泽令和辞官归隐的原因
-
作者:
钱华堂 来源:零陵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门阀世族 督邮 五斗米道 陶渊明 仕宦 官场 彭泽 辞官 弦歌 《归去来辞》
-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的著名诗人、优秀的辞赋散文家。他的作品曾经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品。 陶渊明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
-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的著名诗人、优秀的辞赋散文家。他的作品曾经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品。 陶渊明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
-
陶渊明生存困境分析
-
作者:
魏超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孝武帝 仕隐 困境分析 陶渊明
-
描述: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仕隐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仕。
-
全文: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仕隐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仕。
-
陶渊明:理想照不进现实的职场危机
-
作者:
彭晓华 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职场 出仕 生活 理想 危机 陶渊明 放弃
-
描述:生活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他出仕为官;为了出仕,他放弃理想;为了理想,他放弃工作。轮回里,理想的冬天,他看到的是春的壮丽,五柳依依
-
全文:生活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他出仕为官;为了出仕,他放弃理想;为了理想,他放弃工作。轮回里,理想的冬天,他看到的是春的壮丽,五柳依依
-
出仕与归隐——陶渊明诗歌的飞鸟意象及其审美内蕴
-
作者:
吕海英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归隐 陶渊明 飞鸟意象
-
描述:鸟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群体的个体自由。这两种"原型意象"陶渊明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而陶渊明思想转变可以从
-
全文:鸟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群体的个体自由。这两种"原型意象"陶渊明诗中兼而有之,可以看作是其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而陶渊明思想转变可以从飞鸟意象中得到证实。
-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解读《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仕”与“隐”矛盾
-
作者:
朱霞 来源: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仕”与“隐” 矛盾分析
-
描述:在历代人们的心目中,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似乎是一位真正超越了现实矛盾的潇洒隐士。然而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却发现他飘逸洒脱的外在形象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政治忧伤与内心痛苦。只是作为丑恶现实的对立物,陶渊明力图用纯朴的田园生活消蚀其对现实的不满与悲哀。通过对《归去来兮辞》的分析,笔者试图说明陶渊明的思想中
-
全文:在历代人们的心目中,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似乎是一位真正超越了现实矛盾的潇洒隐士。然而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却发现他飘逸洒脱的外在形象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政治忧伤与内心痛苦。只是作为丑恶现实的对立物,陶渊明力图用纯朴的田园生活消蚀其对现实的不满与悲哀。通过对《归去来兮辞》的分析,笔者试图说明陶渊明的思想中存在着不可化解的矛盾,因而其亲适的人生表象实质上构成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
-
陶渊明生存困境分析
-
作者:
马超 魏超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孝武帝 士不遇 园田居 东晋 困境分析 生存 用世精神 质性自然 陶渊明 道法自然
-
描述: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仕隐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仕。乍看来,陶渊明自始至终无意于仕宦。《归园田居》其一中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暗示他归隐山林正是夙愿。
-
全文: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仕隐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仕。乍看来,陶渊明自始至终无意于仕宦。《归园田居》其一中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暗示他归隐山林正是夙愿。
上页
1
2
3
...
8
9
10
...
52
53
54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