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阐释学视角下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作者: 陈明贵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视阈融合  阐释学  诗歌翻译 
描述:多年以来,国内外翻译界都注重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将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是否对等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研究也遵循了传统翻译研究的思路,致力于追求诗歌译文和原文在音,形,意等方面的对等。此外,传统诗歌翻译研究对于诗歌是否可译,诗歌(尤指古典诗
全文:多年以来,国内外翻译界都注重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将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是否对等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研究也遵循了传统翻译研究的思路,致力于追求诗歌译文和原文在音,形,意等方面的对等。此外,传统诗歌翻译研究对于诗歌是否可译,诗歌(尤指古典诗歌)应该被译成自由诗体还是格律诗体等问题争执不休,至今也未达成共识。一方面,传统的诗歌翻译研究由于过于注重翻译技巧的选择和使用,而且所订立的诗歌翻译标准大多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面,忽视了对历史因素和译者的主观因素的考量,因此其科学性受到很多质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未能从更完整的语境下对翻译过程进行探讨,传统的作者/文本中心翻译研究方法对翻译过程中很多语言之外的现象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阻碍了翻译学科的良性发展。现代阐释学由于其对历史性、译者主体性和读者的接受等问题的关注,为翻译研究,尤其是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强调了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深化了对翻译研究本质的认识. 作为中国古代诗人中的一位杰出代表,陶渊明以其清新、淳朴的诗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倾倒了无数读者,在我国乃至世界诗坛上均享有崇高的声誉。陶渊明的诗文先后被译成日语,朝鲜语,俄语,法语,德语,英语等多种语言,本文通过借鉴西方阐释学的若干理论来分析陶渊明诗歌的三个英译本,分别是阿瑟•韦利的译本(1918),方重的译本(1984)和王榕培的译本(2000)。在简要追溯西方阐释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神学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和“本体论阐释学”之后,本文详细探讨了阐释学的“效果历史”、“偏见”、和“视阈融合”等核心概念。该理论强调了理解的普遍性,历史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展诗歌翻译研究范围,更好促进不同国度间的文化交流。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传统翻译研究,尤其是传统诗歌翻译研究的不足,接着引出阐释学,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阐明了诗歌翻译与阐释学的关系。第二章应用阐释学的相关理论,对陶渊明诗歌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读研究。首先是对陶渊明的三个译本及其译者进行介绍,然后应用阐释学的“效果历史”和“偏见”核心概念对译文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阐释学的“视阈融合”这个核心概念对陶渊明诗歌的三个译本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将“视阈融合”分为两种:即作者和译者的“视阈融合”和译者和读者的“视阈融合”,最后对如何达到最佳的视阈融合进行了探讨总结.第四章为结论部分,评介了三个译本的得失,指出国内译者应更多关注读者的接受,以翻译出更受读者欢迎的中国诗歌作品。
从陶渊明、李白、苏轼的政治表现与文学创作谈性情文人与政治
作者: 蒋琛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性情  李白  文学创作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是具有政治情结的诗人。客观政治环境的影响兼以本身政治元素的缺乏或不足使得他们在政治仕途上屡屡失意,潦倒不堪。作为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其异彩纷呈的“性情”本色;其从政生涯也别具政治性情。儒家思想的政治引导,知识分子出路一元化的社会体制以及读者评价文人作品时政治偏向等因素导致了性情
全文:。知其不可为仍为之,性情文人的政治关怀具有悲剧色彩。性情文人悲剧的政治关怀反作用于其文学创作,无意中增添了其作品的厚重感,增强了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对于一个真正的性情文人而言,要做的也许不是如何摆脱政治
论陶渊明的生命多重存在及其诗歌艺术的多样性
作者: 段幼平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重性  陶渊明  生命存在  自然主义  诗歌艺术 
描述:陶渊明最早是通过隐逸和诗文创作两种生命存在方式被后世接受的,人们赞叹、钦羡他真朴远寄、廉深简约的隐逸品格,将之视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学习模仿他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将之所开创的田园诗歌视为诗歌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正是这种认识定势,使我们忽略了陶渊明身处魏晋生命思潮中,通过从政和哲学思考这两
全文:陶渊明最早是通过隐逸和诗文创作两种生命存在方式被后世接受的,人们赞叹、钦羡他真朴远寄、廉深简约的隐逸品格,将之视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学习模仿他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将之所开创的田园诗歌视为诗歌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正是这种认识定势,使我们忽略了陶渊明身处魏晋生命思潮中,通过从政和哲学思考这两种生命存在方式带给我们的认识价值。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熏陶、仕宦家庭的耳濡目染、魏晋政治风云的影响和寒士阶层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心理都使陶渊明在本性和政局间艰难徘徊,所以对陶渊明从政生命存在方式的重新解读可以让我们对其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魏晋士人对生命本原、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的思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观是在先秦朴素唯物论自然观、汉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和魏晋玄学自然观的基础上,融合了儒、道、佛以及玄学等各家思想的精华,所形成的当时最完善、最务实的哲学观。在这种哲学思想观照下,陶渊明对生命、自然、贫富、劳动、社会发展都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所以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当之无愧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与众不同的是陶渊明是用行为和诗文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参政、隐逸、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这四种生命存在方式是我们对陶渊明最真实、最全面的认识,而这也正是以往研究者所没有关注到的。 文学即人学。陶渊明的多重生命存在方式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其诗文创作的多样化特点。他的参政经历使其诗歌中有了政治和官宦行役主题、他的归隐为田园、农耕、闲适和饮酒主题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他的哲学思考使他诗歌中的哲理性特别强、他的文学家身份则让他将生活艺术化、诗意化了。无论他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慷慨豪迈、凄恻婉约还是绮丽,无不展现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陶渊明是一个诗歌艺术的革新者,他不愿意遵循当世浮华绮艳、繁缛雕琢的创作方式,而是有意识的通过看似平淡、毫无修饰的“田家语”来表现简单的田园生活,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对人生最朴素的理解,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回归“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诗就不讲究技巧,苏轼说得好,陶诗是“外枯而中膏”、“癯而实腴”,他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情、景、事、理的交融和典故、意象、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以及平淡自然、寄托含蓄、典丽清靡、诙谐幽默等多种语言风格的交织、点染,使其诗文呈现出绚烂多姿的艺术特色。所以陶渊明虽然“寂寞身后事”,但他的诗文创作的多样性却成就了他“千秋万岁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