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南山种豆
作者: 鲍鹏山  来源:出版参考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个人修养  人物  文化传统  陶渊明  隐士  晋宋  逻辑思路 
描述: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把这种行为看作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既有这样的文化大勋章悬挂在那里作诱惑.便少
全文: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把这种行为看作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既有这样的文化大勋章悬挂在那里作诱惑.便少不了有人要假惺惺地去做隐士.来领这枚勋章。这种文化怪胎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隐士与朝廷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与闹剧。
宋元文人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作者: 高文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文人  特质  隐逸风尚  陶渊明情结  文化审视 
描述: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
全文: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明情结,反映出宋元文化的多面视角,以宋代诗人林逋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为代表。宋代诗人林逋一生崇陶,不仅没有步入仕途,而且还以此自我标榜。其“陶渊明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清逸幽雅生活中的隐逸高趣;孤高傲世情怀中的狷介乐道;山水自适心境中的闲适幽深。在历代众多的诗人中,林逋是崇陶效陶最为用心且最为彻底付诸于行动的。 相比之下,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把隐逸文化精神发展到极至,构成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与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极力张扬,主体人格与生命意识的狂飙突进,不甘与无奈之中的游戏人生,代表着元代俗文学锐意创新的审美倾向。 宋代诗人苏轼与元代诗人刘因的和陶诗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但同是和陶,两者却各具不同特质。
走近陶渊明
作者: 刘希波  来源:九江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南村  桃花源记  怨诗  星子县  陶渊明  杂诗  颜延之  彭泽  文化巨人  安贫乐道 
描述:出仕中国文化巨人鲁迅说陶渊明“伟大”;俄国文化巨人托尔斯泰对陶渊明“无限神往”;法国文化巨人罗曼罗兰称陶渊明的作品是“奇迹”。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了解他为什么骸逝千秋魂不朽。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后名潜,友人谥之为靖节。东晋兴宁三年,诞生在江州浔阳郡柴桑县匡蠡水之间的上京山下,即今天
全文:出仕中国文化巨人鲁迅说陶渊明“伟大”;俄国文化巨人托尔斯泰对陶渊明“无限神往”;法国文化巨人罗曼罗兰称陶渊明的作品是“奇迹”。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了解他为什么骸逝千秋魂不朽。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后名潜,友人谥之为靖节。东晋兴宁三年,诞生在江州浔阳郡柴桑县匡蠡水之间的上京山下,即今天
转矛盾为圆融——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解读
作者: 吴婕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海图  精神家园  山海经  田园生活  济世理想  生活方式  陶渊明  田园诗  解读  矛盾 
描述:转矛盾为圆融——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解读
转矛盾为圆融——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解读
作者: 吴婕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逃禄  叶嘉莹  精神家园  归鸟  陶诗  读山海经  远古神话  诗歌题材  平凡生活  田园风味 
描述:转矛盾为圆融——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解读
赏析怒目金刚陶渊明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作者: 陈鹏  来源:中国教研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赏析怒目金刚陶渊明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诗经·东山》的谋篇特点
作者: 丁克辉  来源: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归去来兮辞》和《东山》都是写人之归,心先归,想像归途,表现主人公归心之间和归心之前的心态的。两篇课文虽然采用不同的体裁,但都是写归乡途中对家乡、亲人的想念,归家愉快的心情。这两者的相似之处,也许是《归去来兮辞》脱胎于《诗经·东山》吧!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语言特色等又各不相同。从思想内容上,《归去
全文:《归去来兮辞》和《东山》都是写人之归,心先归,想像归途,表现主人公归心之间和归心之前的心态的。两篇课文虽然采用不同的体裁,但都是写归乡途中对家乡、亲人的想念,归家愉快的心情。这两者的相似之处,也许是《归去来兮辞》脱胎于《诗经·东山》吧!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语言特色等又各不相同。从思想内容上,《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归隐不久写的,文中着力描绘他由迷途折回,弃官归田的喜悦心情及回家的
浅论山水诗中物的意象-以谢灵运、陶渊明、王维诗为例
作者: 倪台瑛  来源:二OO七两岸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诗歌流派  王维  陶渊明  艺术形式  山水诗 
描述:山水诗从魏晋时期开始,人们对“意象”的认识是要使“意”“契”物,以达“穷形而尽相”的目标.从“各适物宜”到“兴象”尽意的历程,已然成为山水涛中物存在的轨迹.谢灵运以富丽精工、清新可爱的语雷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秀丽景色;陶渊明用恬淡醇美的笔墨,任真自得地勾画出自己所居山水田园的朴素美好;而王维更用朴
全文:山水诗从魏晋时期开始,人们对“意象”的认识是要使“意”“契”物,以达“穷形而尽相”的目标.从“各适物宜”到“兴象”尽意的历程,已然成为山水涛中物存在的轨迹.谢灵运以富丽精工、清新可爱的语雷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秀丽景色;陶渊明用恬淡醇美的笔墨,任真自得地勾画出自己所居山水田园的朴素美好;而王维更用朴实恬静的诗画蕴含浓厚的禅趣于其中.陶、谢二人标志着山水田园诗作勾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和完整艺术形式的成熟,而王维更使之登上艺术的颠峰,跃为诗歌的第一大宗.这三位诗人,谢灵运堪称山水诗的开拓者,陶渊明是深耕者,而王维则是集大成者,使得山水诗中物能够内外通而合于意,充分地展现了情韵与理趣的意象.虽然,三者共同搭建了山水诗艺术的整体框架和格局,完成了山水诗从产生到成熟的演进历程,不过,在对山水景物表达意象方面,其手法仍属各有千秋.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比较
作者: 甘益慧 白香  来源:长沙大学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维  陶渊明  山水田园诗  比较研究 
描述: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虽然都以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为对象,但两者从本质上有所区别.从作品审美旨趣来讲,陶诗以真正的农家生活为艺术旨归,而王诗则以农家生活的闲情逸致为旨归.从作品物象来讲,陶诗的物象负载着审美主体的感情和灵魂,王诗的物象则负载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从作品意境来讲,陶诗质朴、自然,
全文: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虽然都以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为对象,但两者从本质上有所区别.从作品审美旨趣来讲,陶诗以真正的农家生活为艺术旨归,而王诗则以农家生活的闲情逸致为旨归.从作品物象来讲,陶诗的物象负载着审美主体的感情和灵魂,王诗的物象则负载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从作品意境来讲,陶诗质朴、自然,王诗幽静、清淡.
歷史與空間:陶淵明的矛盾與動搖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歲那年即太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宋書.隱逸傳》)以後到他三十五歲
全文:歲那年即太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宋書.隱逸傳》)以後到他三十五歲
上页 1 2 ... 4 5 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