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0图]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99 陆衡文集 陆龙文集 各10卷 陶渊明集 10卷
作者:   陆机 陆云 陶潜撰  李公焕笺  来源:上海:上海书店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99 陆衡文集 陆龙文集 各10卷 陶渊明集 10卷
论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作者: 柏涛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社会科学论文集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政治抱负  理想社会  思想矛盾  小国寡民  陶渊明  乌托邦  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  《桃花源诗并记》 
描述:一 东晋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满怀政治抱负、富有生活理想、愿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人。他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是他政治理想的表白。那么,陶渊明的壮心何在呢?他在《感不遇赋》中直述己志:“大济于苍生”。颜延之在《陶徵诔》一文中就说
全文:。那么,陶渊明的壮心何在呢?他在《感不遇赋》中直述己志:“大济于苍生”。颜延之在《陶徵诔》一文中就说:“道必怀邦。”可见他的少壮之志在于“怀邦”和“济苍生。”这种治国济民的政治抱负,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下士大夫
陶渊明的隐趣
作者: 鄂林  来源:历史大观园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的隐趣
陶渊明自然美
作者: 郭平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陶渊明自然美
全文:
陶渊明世界文学
作者: 钟优民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中外文化交流  陶学  陶诗  陶潜  世界文学  批评家  陶渊明研究  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 
描述:陶渊明世界文学
陶渊明世界文学
作者: 钟优民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世界文学
陶渊明“猛志”的继承变异
作者: 谢天佑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个阶段  桃花源记  田园生活  少年时期  陶渊明  表现形式  变异性  自食其力  承继性  士子 
描述:“猛志固常在”吗? 陶渊明一生,经历了家居——出仕——归田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的嬗递发展,大略可见陶渊明“猛志”的承继性变异性。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并不是小老头,他和一般年轻士子一样,有豪情也有猛
全文:“猛志固常在”吗? 陶渊明一生,经历了家居——出仕——归田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的嬗递发展,大略可见陶渊明“猛志”的承继性变异性。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并不是小老头,他和一般年轻士子一样,有豪情也有猛
中国古代哲学陶渊明的避世思想及其他
作者: 梁汉坤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处世哲学  智慧  中国古代哲学  中庸  观念  田园生活  哲学家  陶渊明  思想  中国哲学 
描述:中国哲学对生活的观念十分复杂,但哲学家们都认为人类必须有智慧,有勇气,才能够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是他们对“智慧”和“勇气”的理解不同罢了。把孔孟那种比较积极的观念和老庄那种比较圆滑的和平的观念调合起来,成为中庸的哲学;这种哲学是动静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介于动不动之间,
全文:中国哲学对生活的观念十分复杂,但哲学家们都认为人类必须有智慧,有勇气,才能够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是他们对“智慧”和“勇气”的理解不同罢了。把孔孟那种比较积极的观念和老庄那种比较圆滑的和平的观念调合起来,成为中庸的哲学;这种哲学是动静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介于动不动之间,
评陶漫说-论对陶渊明认识接受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
作者: 张虎升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评陶漫说-论对陶渊明认识接受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
陶渊明世界文学
作者: 钟优民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中外文化交流  陶学  陶诗  陶潜  世界文学  批评家  陶渊明研究  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 
描述:千百年来,陶渊明的作品通过各种渠道,纷纷传播海外,产生异常巨大、无比深远的影响。对陶渊明的学习、借鉴和研究,同样成为世界各国艺术家和批评家的热门课题。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由于语言、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局限,长期来未曾引起陶学界的应有重视,翻译、收集和整理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更是尚处于起步阶
全文:千百年来,陶渊明的作品通过各种渠道,纷纷传播海外,产生异常巨大、无比深远的影响。对陶渊明的学习、借鉴和研究,同样成为世界各国艺术家和批评家的热门课题。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由于语言、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局限,长期来未曾引起陶学界的应有重视,翻译、收集和整理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更是尚处于起步阶段,亟有加强的必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