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北宋时期对陶渊明的接受
作者: 朱文霞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时期  陶渊明  接受 
描述: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南北朝以来,陶渊明就以飘逸的隐士形象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其诗文逐渐得到人们的推重,到北宋时期,对陶渊明的接受完全展开,形成陶渊明接受史上的高潮。北宋时期对陶渊明的接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亦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对此展开论述,共分四章。
全文:北宋时期对陶渊明人生境界的接受。本文认为北宋人对陶渊明人生境界的接受或与个人性情有关、或与个人经历有关、或与仕途境遇有关。 第三章论述北宋时期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这主要包括理学家、佛学
陶渊明觉醒的艺术:古今一盏生命的煤油灯
作者: 林汉精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境界  诗歌模式  诗歌  陶渊明 
描述: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
全文: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
陶渊明觉醒的艺术
作者: 林汉精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归隐  生命境界  觉醒  陶渊明  自然 
描述: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命的觉醒,意味着诗人回到了生命的本体状态,也即是人性本
全文:出仕、徘徊、回归形成了陶渊明诗歌的模式。因此掌握徘徊与回归的意识,体会其意函与精神实质,是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关键所在。无成之悲与归隐之乐老在陶诗中交织、抗衡、争执、谈判,而最终诗人义无反顾,放弃仕途,选择了回归之路。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过程。生命的觉醒,意味着诗人回到了生命的本体状态,也即是人性本真的状态;这是一种自然的、真实的生命境界,也即是和万物同在的无我的、无待他求的境界。表面看,陶渊明的觉醒与回返,是对生命的局限,使得生命陷入沉寂状态:其实,诗人把有限的生命变成无限,且新意盎然。陶渊明能回归与保持生命的本真,这和他的人性观、生死观、自然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他躬耕田园,勤劳农作,把自己的体悟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又确实印证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不在外在价值的评估,而是内在精神的建设。陶诗的艺术境界,就是它把平凡生活所蕴含的美极为自然朴质地展现出来,同时又把深刻的哲理融会在其中。陶渊明的诗歌,在主题和形式上,都有独创性和丰富性,因而具体且生动地说明,他的归隐不是消极的逃避,不是对生命的糟蹋,而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陶渊明的努力与收获,为自己赢得了生命和文学的尊严,弥足珍贵。自古以来,受到尊重和肯定。异化,是生命的存在状态。现代人因物质化社会、工具性人生的挤迫,异化尤甚。因此,陶渊明的生命觉醒,可以比喻为千古一盏生命的煤油灯,这盏煤油灯将继续照亮芸芸众生的心。
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陶渊明诗歌两译本比较
作者: 刘惠文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歌  伽达默尔阐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域融合 
描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被视为中国田园诗歌创始人。南朝萧统对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大加赞赏并率先在《文选》中对其加以收录,而钟嵘曾评价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渊明的声望日隆。对他的评论和研究甚至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陶学”。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他的作品经由多位译者翻译为英文。本论文特别选择方重
全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被视为中国田园诗歌创始人。南朝萧统对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大加赞赏并率先在《文选》中对其加以收录,而钟嵘曾评价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渊明的声望日隆。对他的评论和研究甚至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陶学”。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他的作品经由多位译者翻译为英文。本论文特别选择方重1984年的译本和汪榕培2003年的译本为比较对象,利用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两个观点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和分析。两个译者所处的时代影响个人思维理解不同,翻译方式不同导致两个英译本各具特色。方重的译本情感鲜明,长短句结合较多,有些地方有误译。汪榕培的译本句式工整,多为长句,更注意押韵,语言朴素。伽达默尔认为,不同时代的译者会因为时代特点而具有理解的局限性,也就是理解的历史性。因而,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会带着各自不同的视域进入到文本的视域中。同时,面对文本,译者不可能一次性理解原文本的所有意义。因此,译者与文本之间会进行一场平等对话,进行不断协商与妥协,最终达成某种共识,即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再次,译本最终是需要面对目标语言读者,为他们评价和接受。那么译者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视域,那么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也要求进行对话,经过协商以最终达成某种共识,也就是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该论文从“理解的历史性”观点出发对标题和典故的翻译加以比较分析,说明译者的翻译受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影响;以“视域融合”观点为基础对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和叠词的翻译加以比较分析,说明同一原文本会产生多个不同译本以及各译本之间的差异是原文本,译者,目标语言读者三者之间各自视域碰撞和解的结果。同时,本文对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合理运用加以思考,对如何将该理论与诗词翻译结合起来提出建议。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
作者: 饶艳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美学  平淡自然  陶渊明  雄浑悲慨  人生美学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优秀的田园诗人,然而在他所处的年代人们大多只把他当作一位合于雅道的隐士,其人与其诗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全面关注。萧统是第一个关注陶渊明文品与人品的人,但引起的反响并不大。人们真正开始关注陶渊明的诗歌是唐以后的事情,文人们“和陶”、“拟陶”成为一种风尚,在孟浩然、王维、高适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优秀的田园诗人,然而在他所处的年代人们大多只把他当作一位合于雅道的隐士,其人与其诗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全面关注。萧统是第一个关注陶渊明文品与人品的人,但引起的反响并不大。人们真正开始关注陶渊明的诗歌是唐以后的事情,文人们“和陶”、“拟陶”成为一种风尚,在孟浩然、王维、高适、苏轼等等诗人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寻到陶渊明的影子。 人们赞颂陶渊明的为人、喜爱陶渊明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其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人们都从中体味到了美的存在。诚然,陶渊明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没有直接阐述关于美的言论,但这不妨碍人们从中体悟到了他的美学观念。本文则试图对陶渊明的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发掘,希望能为全面阐述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尽绵薄之力。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所处的时代,这种混乱的社会政治环境、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对陶渊明的社会美学及人生美学的形成都有巨大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陶渊明的社会美学思想。陶渊明的社会美学思想主要体现《桃花源诗并记》一文中,重点分析其理想社会——桃花源的特点以及这种社会理想的形成。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陶渊明的...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
作者: 雷琼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  陶渊明  阐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域融合 
描述: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李白和杜甫之前最伟大的诗人,在我国乃至世界诗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诗歌“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因此引无数译家竞折腰。陶诗清新质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精神气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正确阐释便成为关键所在。“理解
全文: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李白和杜甫之前最伟大的诗人,在我国乃至世界诗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诗歌“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因此引无数译家竞折腰。陶诗清新质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精神气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正确阐释便成为关键所在。“理解”是阐释的前提,不管什么类型的翻译,都涉及对原文的理解与解释。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解释则是对原文的阐发。因而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科学,阐释学与翻译有着不解之缘。在文学翻译中,阐释学既是一种文本分析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理解艺术形式和揭示隐含意义的过程。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任何理解都是一种具有时间体系的评价,没有绝对的客观性的认识,一部作品原作者的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原作品的意识。理解活动是个人视域与历史视域的融合,文学翻译是主体间(译者和原作者)通过对象(文本)的互相沟通、对话。本文尝试以伽达默尔的主要观点“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为理论基础,对陶渊明诗集的中外两个不同的译本(汪榕培译本和William Acker译本)的一些例子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理论与译本分析的结...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