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032)
报纸(680)
学位论文(181)
图书(112)
会议论文(43)
新闻(21)
诗文作品(20)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4368)
人物生平 (680)
作品著述 (31)
缅怀纪念 (10)
按年份分组
2017(83)
2016(307)
2015(340)
2014(351)
2013(394)
2012(387)
2011(403)
2010(398)
2009(337)
2008(269)
2007(243)
2006(156)
2005(130)
2004(127)
2003(110)
2002(106)
2001(76)
2000(72)
1999(45)
1998(60)
1997(50)
1996(45)
1995(44)
1993(45)
1992(38)
1991(34)
1986(29)
1985(55)
1981(17)
按来源分组
青年文学家(40)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2)
作家(20)
现代语文(14)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11)
文学界(理论版)(11)
陕西师范大学(9)
宜春学院学报(9)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8)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求索(6)
鸭绿江(下半月版)(6)
固原师专学报(6)
天津日报(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5)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科技信息(4)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暨“文学理论研究与中国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1)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语文世界(1)
学习与实践(1)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
相关搜索词
由死观生,重新审定自的存在价值——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赏析
作者: 王富仁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观念  挽歌  存在价值  价值观念体系  死者  陶渊明  丧葬仪式  重新审定  社会理想  由死观生 
描述:生必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前,亲旧哭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全文:生必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前,亲旧哭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真了悟 真旷达:说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作者: 龚斌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生死问题  饮酒  陶渊明  挽歌诗  人生  良友  临终前  生与死  汉末 
描述:生必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全文:生必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心中的陶渊明(六篇)
作者: 郭建军 白玲芳 候素馨 李晓瑾 孙凌侠 教传助  来源: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宁静致远  “金刚怒目”式  中文系  陶渊明  《山海经》  生命内涵  纵浪大化  心境  《陶渊明集序》  《桃花源诗并记》 
描述:种豆南山下……南山下,在一片种着豆子的田里,豆苗稀疏地分布在田间,而野草则茂盛地生长着.田间,一位身穿葛布衣服,头上挽着发髻的四十岁的男于,正挥锄除草.汗珠,顺着面颊而下,一颗、两颗……太阳慢慢地下山了,月亮又悄悄地挂在了天空,那位男子也停止了锄草,用衣服的下摆擦了擦汗,把锄头往肩上一扛,大步地向家
全文:种豆南山下……南山下,在一片种着豆子的田里,豆苗稀疏地分布在田间,而野草则茂盛地生长着.田间,一位身穿葛布衣服,头上挽着发髻的四十岁的男于,正挥锄除草.汗珠,顺着面颊而下,一颗、两颗……太阳慢慢地下山了,月亮又悄悄地挂在了天空,那位男子也停止了锄草,用衣服的下摆擦了擦汗,把锄头往肩上一扛,大步地向家中走去.山间的小道很窄,两侧的草木又长得很长,草木上的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但是,他依然充满自信而又
心中的陶渊明(六篇)
作者: 郭建军 白玲芳 候素馨 李晓瑾 孙凌侠 教传助  来源:文科教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宁静致远  “金刚怒目”式  中文系  陶渊明  《山海经》  生命内涵  纵浪大化  心境  《陶渊明集序》  《桃花源诗并记》 
描述:种豆南山下……南山下,在一片种着豆子的田里,豆苗稀疏地分布在田间,而野草则茂盛地生长着.田间,一位身穿葛布衣服,头上挽着发髻的四十岁的男于,正挥锄除草.汗珠,顺着面颊而下,一颗、两颗……太阳慢慢地下山了,月亮又悄悄地挂在了天空,那位男子也停止了锄草,用衣服的下摆擦了擦汗,把锄头往肩上一扛,大步地向家
全文:种豆南山下……南山下,在一片种着豆子的田里,豆苗稀疏地分布在田间,而野草则茂盛地生长着.田间,一位身穿葛布衣服,头上挽着发髻的四十岁的男于,正挥锄除草.汗珠,顺着面颊而下,一颗、两颗……太阳慢慢地下山了,月亮又悄悄地挂在了天空,那位男子也停止了锄草,用衣服的下摆擦了擦汗,把锄头往肩上一扛,大步地向家中走去.山间的小道很窄,两侧的草木又长得很长,草木上的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但是,他依然充满自信而又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
作者: 王阁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大诗人  桃花源  任真自得  陶渊明  可耕  田园诗人  《列子》  独立人格精神 
描述:陶令不知何处去挑花源里可耕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王阁“结庐在人,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真意,欲辨已忘言”。(《饮洒·其五》)这首千百年众口传诵的诗,以其静温悠闲的意境和深蕴于中的...
全文:陶令不知何处去挑花源里可耕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王阁“结庐在人,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真意,欲辨已忘言”。(《饮洒·其五》)这首千百年众口传诵的诗,以其静温悠闲的意境和深蕴于中的...
《闲情赋》,陶渊明的游戏
作者: 徐国荣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情感  《闲情赋》  陶渊明  文学风格  创作态度 
描述:《闲情赋》,陶渊明的游戏
全文:
酒与陶诗的中和美:[陶渊明]
作者: 叶亦竹  来源: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中国  文学研究   
描述:酒与陶诗的中和美:[陶渊明]
“跌荡昭章,独起众类”:论陶渊明的散文
作者: 李殿玮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  自然景物  劳动人民  《闲情赋》  陶渊明  散文创作  《五柳先生传》  统治阶级  散文发展史 
描述:众所周知,陶渊明是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各种文学史版本和专著对其诗作都给予了充分的论述和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然而对其散文创作却很少论及,或者一提而过,或者干脆不提──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现在必要对陶渊明的散文创作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提高人们对陶渊明散文创作的认识,并给予应的历史
全文:柳先生传》等,对国散文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国文学宝库的珍品。一、述高雅志追溯一下散文的演变历程,们会发现,散文的变化总是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殷商时代,散文长于记事
谁解其中味:论陶渊明归隐后的心情
作者: 白晓朗  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拟挽歌辞  九首  陶诗  士不遇赋  《饮酒》  《杂诗》  隐逸诗  济苍生  论诗  田园诗人 
描述:历来论诗的人都把陶渊明看作“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说他的田园诗大都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歌唱了这种陶然自乐的生活;诗人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中快活得飘飘然,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情。陶诗意境的淡远,正由诗人心情的恬淡而来。 陶渊明归隐以后的心情果然是恬静的吗? 不
全文:自由而恬静的心情。陶诗意境的淡远,正由诗人心情的恬淡而来。 陶渊明归隐以后的心情果然是恬静的吗? 不错,归隐以后陶渊明的心情间或也恬静的时候,但这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好象的,而经常的、深刻的、根本
诗与真:漫谈陶渊明与酒
作者: 卜松山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境界  诗歌  烧酒  中国文化史  饮酒  稻米  莱布尼茨  传教士  问题  陶渊明 
描述:三百多年前,德国大哲莱布尼茨曾写信给一位在华的传教士,热情地提出三十个关于中国的问题。其中的第26个问题是:中国人怎样用稻米酿出质量不亚于们的烧酒?可惜莱翁最后并没得到答复。但是们可以想见,古代的中
全文:三百多年前,德国大哲莱布尼茨曾写信给一位在华的传教士,热情地提出三十个关于中国的问题。其中的第26个问题是:中国人怎样用稻米酿出质量不亚于们的烧酒?可惜莱翁最后并没得到答复。但是们可以想见,古代的中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