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豪华落尽见真淳——读李华《陶渊明新论》札记
作者: 吴云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华  《陶渊明新论》  考证  诗文研究 
描述:正值纯学术书的出版处于低谷之际,李华先生的《陶渊明新论》出版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事。 这部新著的特色之一,是把考证得令人信服的年谱放在全书之前,接下去便是“考释篇”。李华先生的考据功力颇深。 例如,过去许多研究者把陶诗中的“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之“南亩”,释为田亩泛称。而李华指出:“实则渊明癸
全文:正值纯学术书的出版处于低谷之际,李华先生的《陶渊明新论》出版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事。 这部新著的特色之一,是把考证得令人信服的年谱放在全书之前,接下去便是“考释篇”。李华先生的考据功力颇深。 例如
陶渊明对“名” 的看法
作者: 李华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  隐逸生活  陶渊明研究  文学研究 
描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声名乃是他所创造价值的一种标志.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即很重视“名”.孔子就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认为人死以后,其名不显于世,是一种遗憾.而所创造的价值愈重大而深远,则其声名亦可随事业而传不朽.所以鲁国的叔孙豹说,“豹闻之:‘太
全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声名乃是他所创造价值的一种标志.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即很重视“名”.孔子就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认为人死以后,其名不显于世,是一种遗憾.而所创造的价值愈重大而深远,则其声名亦可随事业而传不朽.所以鲁国的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讲事业的不朽,包括立德、立功、立言.“德”、“功”、“言”三
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
作者: 李华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术成就  1996年  学校流  综述  陶渊明研究  1977 
描述:自1977至1996年这20年间,陶渊明研究出现了一派喜人的景象.而今,值此世纪之交,我们对过去20年陶渊明研究发展里程进行回顾,目的是为推动陶学向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开拓前进.这无疑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本文对这20年间陶渊明研究的实绩作一番综述.
全文:自1977至1996年这20年间,陶渊明研究出现了一派喜人的景象.而今,值此世纪之交,我们对过去20年陶渊明研究发展里程进行回顾,目的是为推动陶学向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开拓前进.这无疑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本文对这20年间陶渊明研究的实绩作一番综述.
陶渊明的思想分期研究评说
作者: 李华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思想分期研究  吴云  陶渊明  魏正申  文学研究  钟优民 
描述:陶渊明的思想分期研究评说
全文:
对陶渊明研究的几点希望
作者: 李华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研究  文学研究  学术风气 
描述:对陶渊明研究的几点希望
全文:
一部有特色的研陶新作--喜读《陶渊明探稿》
作者: 李华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手法  科学性  文学研究  《陶渊明探稿》 
描述:一部有特色的研陶新作--喜读《陶渊明探稿》
全文:
1992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作者: 钦云 钟声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论文索引  发表出版  师专学报  陶渊明诗歌  陶渊明研究  《陶学史话》  1992年  研究概述  学刊  钟优民 
描述:1、历代陶学研究概述(四)(钟优民)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 2、历代陶学研究概述(五)(钟优民) 九江师专学报二、三期合刊 3、日本发表出版陶渊明研究的情况(陈忠)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 4、一部有
全文:1、历代陶学研究概述(四)(钟优民)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 2、历代陶学研究概述(五)(钟优民) 九江师专学报二、三期合刊 3、日本发表出版陶渊明研究的情况(陈忠)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 4、一部有
陶渊明寿年63岁说辨证
作者: 魏正申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享年  诗人  东晋  陶渊明  文学研究 
描述:陶渊明(365—427)享年63岁,本来是个颇为明确的问题.萧统最早编《陶渊明集》,所附陶渊明卒后不久颜延之《靖节征士诔》,有“春秋六十有三”之语.自北宋汲古阁藏《陶渊明集》十卷本以及以后的一些《陶渊明集》所附颜《诔》皆同(南宋曾集本《陶渊明集》所附有“时年六十三”之语,校记曰:“一无六十三字”).
全文:》:“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萧统《陶渊明传》:“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自南宋王质《栗里谱》以来,南宋吴仁杰,清代顾易、丁晏、陶澍、杨希闵以至今人逯钦立、杨勇、王瑶、吴云、钟优民、李华、王孟白、唐满先、孙钧锡、王叔岷、郭维森等,均主此说.当今诸多中国文学史教材也采用此说.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