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
作者: 万伟成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旷达酣适  酒诗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酒诗既不同干《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干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属于“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
全文:陶渊明酒诗既不同干《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干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属于“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
陶渊明转向道家的思想轨迹
作者: 任重 陈仪  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生活在门阀政治发展达到鼎盛的时代,动乱频仍,社会信仰日趋多元化,陶渊明思想中,儒、道、兼而有之而又逐渐偏向于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持久的,他的任自然、守个性、越生死、忘得
全文:陶渊明生活在门阀政治发展达到鼎盛的时代,动乱频仍,社会信仰日趋多元化,陶渊明思想中,儒、道、兼而有之而又逐渐偏向于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持久的,他的任自然、守个性、越生死、忘得
陶渊明与“嗟来之食”——《有会作》新解
作者: 程亚林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有会而作》  陶渊明  “嗟来之食” 
描述:与王瑶、逯钦立、袁行霈先生的理解不同,陶渊明《有会作》一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提出了反传统的新观念:在生死关头,包含改变社会政治文化根本立场这种无理要求的“嗟来之食”可食,体现了诗人尊重人的生命、鄙视并捐弃虚礼的思想。这是陶渊明思想中至今尚未被人发掘、重视的一个亮点。
全文:与王瑶、逯钦立、袁行霈先生的理解不同,陶渊明《有会作》一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提出了反传统的新观念:在生死关头,包含改变社会政治文化根本立场这种无理要求的“嗟来之食”可食,体现了诗人尊重人的生命、鄙视并捐弃虚礼的思想。这是陶渊明思想中至今尚未被人发掘、重视的一个亮点。
陶渊明与“嗟来之食”-《有会作》新解
作者: 程亚林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嗟来之食  有会而作 
描述:与王瑶、逯钦立、袁行霈先生的理解不同,陶渊明《有会作》一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提出了反传统的新观念:在生死关头,包含改变社会政治文化根本立场这种无理要求的“嗟来之食”可食,体现了诗人尊重人的生命、鄙视并捐弃虚礼的思想。这是陶渊明思想中至今尚未被人发掘、重视的一个亮点。
全文:与王瑶、逯钦立、袁行霈先生的理解不同,陶渊明《有会作》一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提出了反传统的新观念:在生死关头,包含改变社会政治文化根本立场这种无理要求的“嗟来之食”可食,体现了诗人尊重人的生命、鄙视并捐弃虚礼的思想。这是陶渊明思想中至今尚未被人发掘、重视的一个亮点。
陶渊明与天人相适的心灵和乐
作者: 吴国富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天人  儒道  和乐  心灵 
描述:道家的心灵理论,偏重于“天”注重“人”,比较缺乏“人”的欢乐色彩;儒家的心灵状态,偏重于人为的“人”注重天然的“人”,所以缺乏发自天性的欢乐色彩。陶渊明注重天然的人的生活,所以能够跳出两种思想的局限,让心灵呈现出最佳的和乐状态。
全文:道家的心灵理论,偏重于“天”注重“人”,比较缺乏“人”的欢乐色彩;儒家的心灵状态,偏重于人为的“人”注重天然的“人”,所以缺乏发自天性的欢乐色彩。陶渊明注重天然的人的生活,所以能够跳出两种思想的局限,让心灵呈现出最佳的和乐状态。
鄙视流俗 傲然处世——从“”字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作者: 赵新民  来源:课外语文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柳树  世俗社会  人格风范  中国文学史  陶渊明  高洁人格  钱锺书  遗世独立  君子 
描述:鄙视流俗 傲然处世——从“”字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全文:
陶渊明的心灵围城——兼论陶诗文的感伤
作者: 吴俊平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灵围城  陶渊明  感伤特质 
描述:陶渊明心灵深处有一座“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之“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时代致使他“有志获骋”,他最终“归园田居”了。然而即便归隐后,他依然难以忘怀于世,为志不得行悲愤伤感。本文力图阐明陶渊明始终遭其心灵“围城”纠缠困扰,其诗文创作也因而带来了感伤特质。
全文:陶渊明心灵深处有一座“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之“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时代致使他“有志获骋”,他最终“归园田居”了。然而即便归隐后,他依然难以忘怀于世,为志不得行悲愤伤感。本文力图阐明陶渊明始终遭其心灵“围城”纠缠困扰,其诗文创作也因而带来了感伤特质。
无奈中的超然 洒脱中的沉郁——谈陶渊明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作者: 史鸿敏  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洒脱  沉郁  陶渊明  浪漫主义 
描述:陶渊明自幼学习六经,年轻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即他诗中说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他却囿于出身地位“求之靡途”,于是他只能空悲切、徒无奈;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奈沉沦。于是他选择了“独善其身”,选择了“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选择了超然物外。虽然超然物外,但儒家的“兼济天下”、“大济苍
全文:陶渊明自幼学习六经,年轻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即他诗中说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他却囿于出身地位“求之靡途”,于是他只能空悲切、徒无奈;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奈沉沦。于是他选择了“独善其身
越名教任自然——略论陶渊明的仕与隐
作者: 王阳秀  来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仕隐  理想  陶渊明  思想 
描述:陶渊明一生连续五次出仕,“穷”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志”;隐主要也是“志”意受耻,人格遭辱,从而“越名教任自然”,回归田园。
全文:陶渊明一生连续五次出仕,“穷”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志”;隐主要也是“志”意受耻,人格遭辱,从而“越名教任自然”,回归田园。
论陶渊明的“妙赏”
作者: 赵强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观照  陶渊明  妙赏 
描述:陶渊明的“妙赏”是其对外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其特征表现为:“无我”“有情”;顺乎自然、追寻自然的本原;物我混同、“物化”和“隔”。这种观照方式影响到陶诗的风格,使其诗歌本文意象具有了描绘性;“气”、“象”统一;“意”在“象”外的复合性特征。
全文:陶渊明的“妙赏”是其对外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其特征表现为:“无我”“有情”;顺乎自然、追寻自然的本原;物我混同、“物化”和“隔”。这种观照方式影响到陶诗的风格,使其诗歌本文意象具有了描绘性;“气”、“象”统一;“意”在“象”外的复合性特征。
上页 1 2 ... 6 7 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