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研究史论略
-
作者:
王明辉 来源:河北大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研究 接受
-
描述:本文对历史上从南北朝到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状态作了条分缕析,力图准确挖掘、深入论证每个历史时期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不同于其他各期的独特的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研究,带有明显的重人轻文的偏颇倾向;隋唐五代的陶渊明研究,则存在若干重大矛盾,这些矛盾的相互斗争变化,构成该段陶
-
全文:本文对历史上从南北朝到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状态作了条分缕析,力图准确挖掘、深入论证每个历史时期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不同于其他各期的独特的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研究,带有
-
钱钟书的陶渊明接受史研究
-
作者:
卢佑诚 来源: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钱钟书 陶渊明
-
描述:半个世纪前 ,钱钟书的陶渊明研究 ,已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研究了 ,与西方后来兴起的接受美学暗合 ,带有方法论意义 ,这一点学界很少有人注意。本文根据钱先生提供的研究线索 ,将六朝三唐陶渊明的接受史略加条理和说明 ,以展示其具体面貌
-
全文:半个世纪前 ,钱钟书的陶渊明研究 ,已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研究了 ,与西方后来兴起的接受美学暗合 ,带有方法论意义 ,这一点学界很少有人注意。本文根据钱先生提供的研究线索 ,将六朝三唐陶渊明的接受史略加条理和说明 ,以展示其具体面貌
-
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
-
作者:
陈忠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韩国 中国 日本 陶渊明研究 二十世纪
-
描述:本文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日本、韩国的陶渊明研究的情况
-
全文:本文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日本、韩国的陶渊明研究的情况
-
论陈寅恪研究陶渊明的方法与结论
-
作者:
王攸欣 贝京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陈寅恪 陶渊明 委运任化 自然说
-
描述:本文从学术史视角 ,对陈寅恪研究陶渊明的方法与结论作出分析 ,指出其失误及其方法论根源 ,并提出我们在陶渊明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上的意见
-
全文:本文从学术史视角 ,对陈寅恪研究陶渊明的方法与结论作出分析 ,指出其失误及其方法论根源 ,并提出我们在陶渊明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上的意见
-
文学史研究的新方法:接受史研究——评李剑锋先生新著《元前陶渊明接受史》
-
作者:
石红英 来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剑锋 《元前陶渊明接受史》 中国 传统文化
-
描述:文学史研究的新方法:接受史研究——评李剑锋先生新著《元前陶渊明接受史》
-
全文:
-
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
-
作者:
刘中文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接受学 陶渊明 唐代 文学研究
-
描述:本文以唐代诗文主要是诗歌为对象,研究唐代士人对陶渊明及陶诗的认知、阐释与接受的过程,力图客观地描述唐代陶渊明接受的状况。 本文以接受美学的理论为立足点,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文艺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层面来剖析唐代士人的期待视野,重点探究陶渊... >> 详细
-
全文:本文以唐代诗文主要是诗歌为对象,研究唐代士人对陶渊明及陶诗的认知、阐释与接受的过程,力图客观地描述唐代陶渊明接受的状况。 本文以接受美学的理论为立足点,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文艺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层面来剖析唐代士人的期待视野,重点探究陶渊... >> 详细
-
日本二十世纪的陶渊明研究
-
作者:
魏正申 来源:鞍山社会科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传统 文学课题 日本 陶渊明研究 二十世纪
-
描述:日本二十世纪的陶渊明研究
-
2002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
作者:
朱和君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2002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
我国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著论概况
-
作者:
常江 来源:鞍山社会科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研究著论 中国 陶渊明研究 二十世纪
-
描述:我国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著论概况
-
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
-
作者:
周薇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仕隐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年谱 文化阐释
-
描述: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斌的《陶渊明传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取证方法、文化阐释及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加以比
-
全文: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斌的《陶渊明传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取证方法、文化阐释及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加以比较,以揭示在陶渊明仕隐问题上中日学者不同评价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