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的出处
作者: 李冰  来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出处  研究者  隐逸诗人  仕与隐  陶渊明  隐士  钟嵘 
描述:钟嵘最早将陶渊明评定为“隐逸诗人之宗”。其后的一千多年,同意钟嵘之说者大有人在。而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专门论到“隐士”,他认为:“真的‘隐君子’是没法看到的”。因为真的“非隐士的心目中的隐士,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但这种人物,世间是不会知道的”,一个人等到被“挂上隐士的招牌”,便不再
全文: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鲁迅又重申上述观点,“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由此可见,陶渊明的仕与隐已然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本文仅试图从陶氏诗文人手,针对陶渊明的出处作一论述。
浅述钟嵘《诗品》之陶渊明品第问题
作者: 李泽杰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诗品  钟嵘 
描述:本文在列举历代研究者对于钟嵘《诗品》陶渊明品第问题的观点的同时,试图从陶诗是否符合钟嵘《诗品》中所主张的诗学观念,以及历代文人对陶诗的接受过程两方面来论证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置于中品的合理性。
全文:本文在列举历代研究者对于钟嵘《诗品》陶渊明品第问题的观点的同时,试图从陶诗是否符合钟嵘《诗品》中所主张的诗学观念,以及历代文人对陶诗的接受过程两方面来论证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置于中品的合理性。
论陶渊明与庄子之“真”的本质区别
作者: 范文彬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陈寅恪  田园生活  隐逸诗人  道家思想  哲学概念  庄子  饮酒  陶渊明  回归  朱自清 
描述:在诸多陶渊明的研究者当中,有不少人以为陶渊明之思想属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早在南宋朱熹即有此看法,他说"渊明所说者庄老"①。近人陈寅恪先生也以为陶渊明"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②。朱自清同样以为
全文:在诸多陶渊明的研究者当中,有不少人以为陶渊明之思想属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早在南宋朱熹即有此看法,他说"渊明所说者庄老"①。近人陈寅恪先生也以为陶渊明"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②。朱自清同样以为
置陶渊明研究于后现代生态批评语境之空前力作
作者: 李金坤  来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突破与创新  生态研究  自然哲学  陶学  幽灵  后现代  陶渊明研究  诗意地栖居  人与自然  生态批评 
描述:现在陶渊明研究已成为专门之学——陶学,研究热潮与日俱涌,学术论著汗牛充栋,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研陶新气象。面对陶学之累累硕果,将如何突破与创新?这对陶学研究者而言,也就提出了无可回避的严峻挑战。因此,连出版过《陶渊明集笺注》《陶渊明研究》这般厚重专著的陶学大家袁行霈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在陶渊明研究这
全文:现在陶渊明研究已成为专门之学——陶学,研究热潮与日俱涌,学术论著汗牛充栋,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研陶新气象。面对陶学之累累硕果,将如何突破与创新?这对陶学研究者而言,也就提出了无可回避的严峻挑战。因此
论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文选译》中的翻译特点:借鉴许渊冲“三美论”进行的分析研究
作者: 孙红梅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选译》  “三美”论  方重  翻译特点 
描述:本文主要研究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文选译》中的翻译特点。方重先生曾是著名的英美文学专家、中英文翻译家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受人尊重的教授,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乔叟和陶渊明。从他开始翻译陶渊明诗文,到《陶渊明诗文选译》的发表,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此译作也因此被称为其一生努力之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几乎
全文:翻译中的特点。文本分析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文章将从字词、语句和篇章三个层次出发,仔细阅读研究方重先生译文并对比其他译者的译本,以总结方重先生的翻译特点并探讨其翻译方法和观点,期望对翻译研究者和后学
陶渊明在朝鲜的接受与传播:以《和归去来辞》为中心
作者: 向世俊子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朝鲜  传播  和陶辞  接受 
描述:朝鲜文人和陶是兼具文学接受与文化传播双重意义的现象,和陶诗作与和陶辞赋在这一过程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本文首先通过归纳中国文学史上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关的论述,总结其在中国古代辞赋史上的地位;然后通过对朝鲜半岛高丽与李朝两个不同时期文人所作“和陶辞”的文本阅读,重点分析朝鲜汉文学对《归去来兮辞》的
全文:《归去来兮辞》的酬唱之作。究其原因,应与当时中朝两国不同的政治背景有关。政治历史与文化风尚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学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恰如经济基础之于上层建筑。对朝鲜“和陶辞”的研究不仅是一项文化领域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