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772)
报纸(277)
学位论文(170)
图书(86)
会议论文(24)
新闻(16)
视频(9)
诗文作品(6)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3052)
人物生平 (277)
作品著述 (17)
影音制品 (9)
缅怀纪念 (5)
按年份分组
2017(58)
2016(235)
2015(227)
2014(237)
2013(245)
2012(229)
2011(217)
2010(264)
2009(236)
2008(157)
2007(183)
2006(116)
2005(95)
2004(90)
2003(82)
2002(73)
2001(55)
2000(53)
1999(41)
1998(51)
1997(44)
1996(31)
1995(30)
1993(31)
1990(32)
1988(23)
1987(17)
1986(14)
1985(14)
1942(1)
按来源分组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3)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
现代语文(13)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0)
短篇小说(原创版)(7)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5)
阅读与写作(5)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5)
才智(4)
文艺报(4)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3)
戏剧之家(3)
中国文化研究(3)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科教导刊(3)
长春:长春出版社(2)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南风(1)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1)
快乐阅读(下旬刊)(1)
相关搜索词
作家环境——从陶渊明搬家谈起
作者: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陶渊明前后有过好几处住房,给人印象最深的大约是他义熙元年(405年,乙巳年)归隐之初所住的一处,因为他曾兴高采烈地在《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过,说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庭户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应当是他为隐居新建(或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一座别墅,其地点离
全文:陶渊明前后有过好几处住房,给人印象最深的大约是他义熙元年(405年,乙巳年)归隐之初所住的一处,因为他曾兴高采烈地在《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过,说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庭户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应当是他为隐居新建(或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一座别墅,其地点离
酒后与门后——陶渊明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心理环境比较研究
作者: 纪荣琴 陈颂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比较分析  隐逸  环境形象  心理环境 
描述:陶渊明艾米莉·狄金森在隐逸状态下的诗歌创作总是在其分别特定的环境下被激发,即酒后与门后。通过对这两个环境形象的平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现他们诗人特定的心理情绪产生条件反射,使诗人们获得隐逸生活精神支撑力和诗歌创作的心理环境。透过他们各自的历史环境、性别性格的分析,可以解释他们各自选择的不同。
全文:陶渊明艾米莉·狄金森在隐逸状态下的诗歌创作总是在其分别特定的环境下被激发,即酒后与门后。通过对这两个环境形象的平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现他们诗人特定的心理情绪产生条件反射,使诗人们获得隐逸生活精神支撑力和诗歌创作的心理环境。透过他们各自的历史环境、性别性格的分析,可以解释他们各自选择的不同。
论陶渊明塞林格的自然回归
作者: 吕威  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柴桑  著名小说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  啧啧称奇  美国超验主义  少年时代  品鉴  霍尔顿  塞林格  其十六 
描述:陶渊明塞林格,一位是中国晋代伟大诗人;一位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尽管这两位文学家分处于两个不同的国度和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在时间上又相距十几个世纪,然而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回归自然的渴望却是惊人的相似,这不能不叫人啧啧称奇。但在品鉴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作品的创作环境之后,就
全文:陶渊明塞林格,一位是中国晋代伟大诗人;一位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尽管这两位文学家分处于两个不同的国度和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在时间上又相距十几个世纪,然而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回归自然
浅议陶渊明的作品与其心态的联系
作者: 舒楷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态  陶渊明  作品 
描述: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文学创作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因素是作者的心态,而一个人的心态作为特定时代背景、特定生活环境下自发形成的不稳定、不定形的心理情绪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着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分析陶渊明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文,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其心态变化。
全文: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文学创作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因素是作者的心态,而一个人的心态作为特定时代背景、特定生活环境下自发形成的不稳定、不定形的心理情绪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着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分析陶渊明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文,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其心态变化。
论地理因素在陶渊明文学创作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 郭世轩  来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理因素  文学创作  陶渊明  文学传播 
描述: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与其生活活动的柴桑密切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休养生息之处就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中的山水风物、人情交流生存体验就是他文学创作的诗意表达.陶渊明在后世的传播也他的生活环境柴桑息息相关.
全文: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与其生活活动的柴桑密切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休养生息之处就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中的山水风物、人情交流生存体验就是他文学创作的诗意表达.陶渊明在后世的传播也他的生活环境柴桑息息相关.
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的田园环境——浅析陶渊明诗中的和谐思想
作者: 梁学翠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和谐思想  诗歌  田园环境  陶渊明 
描述:在晋宋之际的文人当中,陶渊明的诗歌题材是非常丰富的。他通过叙写自我、人事和自然景物,表现了他对和谐生活的追求。陶渊明注重在诗中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们之间的和谐,虽然古代传统文化的浸润有关,同时
全文:在晋宋之际的文人当中,陶渊明的诗歌题材是非常丰富的。他通过叙写自我、人事和自然景物,表现了他对和谐生活的追求。陶渊明注重在诗中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们之间的和谐,虽然古代传统文化的浸润有关,同时
陶渊明庐山之谜
作者: 李训刚  来源:河津风采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李训刚东晋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无疑是九江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但他庐山的联系似乎还没有后人李白、白居易那样千丝万缕,况且他还是生于庐山、长于庐山、逝于庐山的。不过目前还没有历史、文字的考证陶渊明曾经上过庐山山上,好像也未为庐山留下不朽诗篇。其实这存在一种误解。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以自
全文:李训刚东晋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无疑是九江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但他庐山的联系似乎还没有后人李白、白居易那样千丝万缕,况且他还是生于庐山、长于庐山、逝于庐山的。不过目前还没有历史、文字的考证陶渊明曾经上过庐山山上,好像也未为庐山留下不朽诗篇。其实这存在一种误解。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以自
初中教材中陶渊明诗文写作艺术探究
作者: 田金鑫  来源:散文百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写作特点 
描述:陶渊明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作为背景的,实现了诗作自我高度的统一,同时又独具个性。诗人通过现实中的平淡的田园美景表达了自己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境界。
全文:陶渊明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作为背景的,实现了诗作自我高度的统一,同时又独具个性。诗人通过现实中的平淡的田园美景表达了自己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境界。
初中教材中陶渊明诗文写作艺术探究
作者: 田金鑫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写作特点 
描述:陶渊明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作为背景的,实现了诗作自我高度的统一,同时又独具个性。诗人通过现实中的平淡的田园美景表达了自己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境界。
全文:陶渊明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作为背景的,实现了诗作自我高度的统一,同时又独具个性。诗人通过现实中的平淡的田园美景表达了自己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境界。
艾米莉·狄金森陶渊明诗的自然观比较
作者: 张娜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生  自然  矛盾  和谐 
描述:中西方在自然观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中国人认为自然万物是主体的外化,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冥合。西方人在文明进程中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感,自然个体无法达于圆融和谐。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艾米莉·狄金森陶渊明两位诗人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之旅解脱之路,他们的共鸣基于相似的生命
全文:中西方在自然观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中国人认为自然万物是主体的外化,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冥合。西方人在文明进程中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感,自然个体无法达于圆融和谐。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