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由《荣木》一诗评析陶渊明的人生悲剧
作者: 李娜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抱负  出仕  陶渊明  隐逸 
描述:陶渊明由《诗品》以来一直被视为“古今隐逸诗人宗,”但是通过对陶诗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思想里隐逸相对立的另一层面。笔者希望从陶诗具体篇章,来探究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悲剧。
全文:陶渊明由《诗品》以来一直被视为“古今隐逸诗人宗,”但是通过对陶诗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思想里隐逸相对立的另一层面。笔者希望从陶诗具体篇章,来探究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悲剧。
由《荣木》一诗评析陶渊明的人生悲剧
作者: 李娜  来源: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抱负  出仕  陶渊明  隐逸 
描述:陶渊明由《诗品》以来一直被视为“古今隐逸诗人宗,”但是通过对陶诗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思想里隐逸相对立的另一层面。笔者希望从陶诗具体篇章,来探究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悲剧。
全文:陶渊明由《诗品》以来一直被视为“古今隐逸诗人宗,”但是通过对陶诗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思想里隐逸相对立的另一层面。笔者希望从陶诗具体篇章,来探究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悲剧。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陶渊明田园诗渊源
作者: 陈菁华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本质力量  陶渊明  田园诗   
描述:人不仅创造了世界,更创造了世界美。美的逻辑建构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本文以此为契机来进一步认识陶渊明田园诗的不解缘。
全文:人不仅创造了世界,更创造了世界美。美的逻辑建构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本文以此为契机来进一步认识陶渊明田园诗的不解缘。
试论“上饶二泉”对陶渊明的推崇
作者: 花志红  来源: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上饶二泉”  诗歌  陶渊明 
描述:在高扬"渊明风流"的南宋,"上饶二泉"赵蕃韩氵虎对陶渊明人品和诗文非常推崇。本文从"上饶二泉"在情感上对陶渊明的认同、对陶渊明人格美的追求、对陶渊明艺术的接受三个角度来探讨"二泉"诗歌陶渊明的关系。
全文:在高扬"渊明风流"的南宋,"上饶二泉"赵蕃韩氵虎对陶渊明人品和诗文非常推崇。本文从"上饶二泉"在情感上对陶渊明的认同、对陶渊明人格美的追求、对陶渊明艺术的接受三个角度来探讨"二泉"诗歌陶渊明的关系。
陶渊明道教关系
作者: 刘敏  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关系  道教  陶渊明  自然 
描述:由于家传天师道渊源和时代社会风气熏染,陶渊明了解并接受了道教思想,但其自身的禀赋、学养,又使他不囿于道教的理论,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对道教教义有所超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全文:由于家传天师道渊源和时代社会风气熏染,陶渊明了解并接受了道教思想,但其自身的禀赋、学养,又使他不囿于道教的理论,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对道教教义有所超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0图]陶渊明
作者: 陶渊明  来源:北京:中华书局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古典文学  陶渊明  作品综合集 
描述:090305
全文:090305
陶渊明的孤独及诗酒及女人关系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鉴赏专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的孤独及诗酒及女人关系
以李公麟为中心的宋代陶渊明绘事及其意义
作者: 李剑锋  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陶渊明  绘事  李公麟 
描述:陶渊明文名和人品声誉日臻颠峰的宋代,他相关的绘事也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第一位有伟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他最有名的陶画是《归去来兮图》和《莲社图》。他的画构思新颖,凸现了陶渊明
全文:陶渊明文名和人品声誉日臻颠峰的宋代,他相关的绘事也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第一位有伟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他最有名的陶画是《归去来兮图》和《莲社图》。他的画构思新颖,凸现了陶渊明
陶渊明符号化及其田园意象滥觞
作者: 王文岭  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州  田园意象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接受史上,学者大抵认同陶渊明的声名由唐到宋而至极盛。然而就晋末至南北朝的江州而论,陶渊明生前并不寂寞,身后亦非萧瑟。萧梁时期,陶渊明已经被抽象为一个符号,在其人品被推崇的同时,他诗文中的田园意象对梁陈君臣的作品已产生影响,此为唐人接受作了准备。
全文:陶渊明接受史上,学者大抵认同陶渊明的声名由唐到宋而至极盛。然而就晋末至南北朝的江州而论,陶渊明生前并不寂寞,身后亦非萧瑟。萧梁时期,陶渊明已经被抽象为一个符号,在其人品被推崇的同时,他诗文中的田园意象对梁陈君臣的作品已产生影响,此为唐人接受作了准备。
陶渊明斜川游释证
作者: 徐宝余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游斜川  哲学背景  陶渊明  传世影响  心理动因 
描述:陶渊明在五十之年二三邻曲作斜川游,其影响在当时并不显赫,然关于此次斜川游的始末,及其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构成了长期以来人们所论述的话题。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梳理及其当时人物交往状况的分析,我们提出:游斜川一方面源于普遍的半百人生的岁月慨,一方面也是在思想立场上对庐山慧远等人声势浩大的石门
全文:陶渊明在五十之年二三邻曲作斜川游,其影响在当时并不显赫,然关于此次斜川游的始末,及其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构成了长期以来人们所论述的话题。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梳理及其当时人物交往状况的分析,我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