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的社会发展阶段观
作者: 魏正申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真风  桃源  仕隐  陶渊明  孔学  阶级论  社会发展阶段  群分  历史阶段  阶级社会 
描述:翻捡陶集不难发现,陶渊明的好些诗文涉及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诚然,生活在中古时代的陶渊明,还不可能运用阶级论观点,科学地解释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诸多问题。但是,陶渊明的观点是相当鲜明的,颇有研究价值。 陶渊明关于社会发展分为不同阶段的观点,较集中地体现在《感士不遇赋》中:
全文:,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嶷嶷而怀
儒道并行而不相悖: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作者: 范晓利  来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立足儒学  陶渊明  玄学“别出”  和谐心境 
描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就求得心灵的平静来说,他的境界是最高的。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但生逢乱世无奈何归隐田园、皈依自然。(二)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大但是不拘于枯奥的玄理,而更接近怡情自然,应属
全文: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就求得心灵的平静来说,他的境界是最高的。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但生逢乱世无奈何归隐田园、皈依自然。(二)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大但是不拘于枯奥的玄理,而更接近怡情自然,应属于魏晋玄学思想中"别出"一派。陶渊明的寄情山水田园,虽是假借道、释之酒杯,浇己胸中之块垒,但是他在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中不断调和,最终达到了和谐自由的境界。所以他能够怀着生命的尊重和对于死亡的豁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畅游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躬耕生活的真实记录——读陶渊明《乞食》
作者: 周建忠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借贷过程  清代  陶渊明  颜延之  古诗  生活贫困  遗赠  真实记录  新矛盾 
描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清代张荫嘉《古诗赏析》云:"此向人借贷,感人遗赠留饮而作,题云‘乞食’,盖乞借于人以为食计,非真丐人食也。"其说颇确。乞食,并非
全文: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清代张荫嘉《古诗赏析》云:"此向人借贷,感人遗赠留饮而作,题云‘乞食’,盖乞借于人以为食计,非真丐人食也。"其说颇确。乞食,并非乞丐讨饭,而是向别人借贷。这是渊明确定躬耕自资遇到的新矛盾,他不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亲自参加许多劳动,而且还曾"灌畦鬻蔬"、"织絇纬萧"(颜延之《陶征士诔》),但效果极不理想,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种稻子则
论陶渊明自然率真的人生态度
作者: 李文河 傅杰  来源:张家口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归园田居》  仕隐  自然率真  《咏贫士》  仕与隐  人生态度  “真人”  陶渊明  纵浪大化 
描述:陶渊明曾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然而千百年来他为人推崇备至首先还在于他人格的伟大.梁萧统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汗隆,孰能如此乎?”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对陶所作的公正评价,也是最为得道之言.得到如
全文:陶渊明曾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然而千百年来他为人推崇备至首先还在于他人格的伟大.梁萧统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汗隆,孰能如此乎?”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对陶所作的公正评价,也是最为得道之言.得到如此评论,遍翻文史能有几人?即使到了崇陶至极的宋代,颂陶也不外乎在这几十字里翻跟头.的确,陶渊明老而弥坚的固穷之志.“不委曲而累已”的“济意”追求,还有那“浑身静穆”的“悠然望南山”,“金刚怒目”的“猛志固常在”,都使他的人格平淡而深厚,充实且光辉.然而人格并非老天造就的,它是时代和个人共同选择的结果.陶渊明伟大人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他别具一格的自然率真的人生态度.对此,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论陶渊明诗文的文辞淡泊美
作者: 吕相康  来源: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词语  丰富内涵  生活态度  语言  作者  审美对象  具体表现  文辞  苏轼 
描述:文辞谈泊是指作者能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再现或表现审美对象的丰富内涵,给人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感受。陶渊明诗文的文辞以淡泊的特点赢得百口交赞。它只求“辞达”,不以浮艳掩空虚,不以艰深文浅陋。方孝孺对“辞达”曾怍过精彩而又确当的描述:“夫所谓达者,如决江河而注之海,不劳余力。顺流
全文:,不以艰深文浅陋。方孝孺对“辞达”曾怍过精彩而又确当的描述:“夫所谓达者,如决江河而注之海,不劳余力。顺流直趋,终焉万里;势之所触,裂转石。襄陵汤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烟云,登之如太空。攒之如绮毂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 ,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 ,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 :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 ,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莫信陶潜竞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试析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矛盾
作者: 杨斗  来源:学理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平淡  陶渊明  思想  金刚怒目  矛盾 
描述:魏晋年间,中国诗坛被玄言诗垄断,是他,在诗坛吹起一阵清新的风,开一代田园诗派;他,挣扎在入仁与出世的矛盾中,最终与黑暗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他,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游弋,将儒、道的思想寓于自然的语句中;他,以平淡自然之语,成就了千古佳句;他,把金刚怒目的情怀深藏干那颗壮志成空的心中……他,就是陶渊明
全文:魏晋年间,中国诗坛被玄言诗垄断,是他,在诗坛吹起一阵清新的风,开一代田园诗派;他,挣扎在入仁与出世的矛盾中,最终与黑暗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他,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游弋,将儒、道的思想寓于自然的语句中;他,以平淡自然之语,成就了千古佳句;他,把金刚怒目的情怀深藏干那颗壮志成空的心中……他,就是陶渊明,爱酒、爱菊、爱书,安贫、固穷、乐道,悠闲于南山采菊的他,却将满腔的政治理想写在了中,这就是充满矛盾的陶渊明,中国诗吏上开宗立派的陶渊明,为后世诗人敬仰称道的陶渊明.作此文,只是想通过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经历找寻一些隐藏于他内心深处的思想,了解一下他诗中的自然平淡与胸中的慷慨忧愤.
陶渊明由仕而隐心理历程探析
作者: 李霜琴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  中国文学史  南岳  隐者  隐逸诗  济苍生  心理历程  隐逸传  刘敬宣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在他的思想和生活中,隐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生前好友颜延之曾称他为"南岳之幽居者"~①,稍后的沈约又把他请进《宋书·隐逸传》,而钟嵘更冠之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②的美称。此后,陶渊明隐逸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千百年来,陶渊明一直以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在他的思想和生活中,隐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生前好友颜延之曾称他为"南岳之幽居者"~①,稍后的沈约又把他请进《宋书·隐逸传》,而钟嵘更冠之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②的美称。此后,陶渊明隐逸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千百年来,陶渊明一直以一个"隐者"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而人们在谈到他的隐逸时,也总是着眼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那悠然陶然、飘然出世的一面。对此,鲁迅曾提出批评,指出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④。诚然,陶渊明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飘逸和超然物外,他的隐逸实际上经历了一番异常艰苦曲折的心理历程。
在隐逸中坚守:陶渊明的诗化人生
作者: 黄智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  诗人形象  陶渊明  隐逸  人生  诗化 
描述: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本中。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到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虽有强烈的用世情怀,但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最后毅然与黑暗的官场决裂而归隐田园的清流诗人形象。作为隐者,回看官场,那是一张巨大的“尘网”,也是一个巨大的“樊笼”。归隐以
全文: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本中。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到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虽有强烈的用世情怀,但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最后毅然与黑暗的官场决裂而归隐田园的清流诗人形象。作为隐者,回看官场,那是一张巨大的“尘网”,也是一个巨大的“樊笼”。归隐以后的陶公,像倦飞的鸟儿返巢,像池里的鱼儿回到故渊一样,找到了自由,找到了自我。他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墟室有余闲”的家中过着衣食自足、怡然自乐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有着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长着桑麻稻麦蔬果花草的田园,还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才是合乎“自然”的。他在这里走向了真淳、平和、质朴的生命境界。仅从这几首诗来看,似乎给人这么个印象:只要摆脱了污浊官场的羁绊,只要回归田园,就可以过上逍遥自在优哉游哉的幸福生活。其实,诗人的生活远远没有那么诗意轻松,“诗意的生活”背后经历着情感的惊涛骇浪,隐藏着诗人自身境界的飞升。换句话说,支撑着诗人的生活信念,并不是我们一眼看到的老庄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学,而是我们所没有看到的儒家贤士的“固穷”信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