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阎尔梅田园诗对陶渊明的接受与突破
作者: 薛以伟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阎尔梅  陶渊明  田园诗  突破  接受 
描述:阎尔梅因景仰陶渊明的人格操守、向往其隐逸田园的悠然洒脱、崇尚陶诗“真”的艺术风格而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有深入的接受。其田园诗出现陶渊明及其意象达70次之多。在创作题材上,其田园诗一方面频繁使用陶氏
全文:阎尔梅因景仰陶渊明的人格操守、向往其隐逸田园的悠然洒脱、崇尚陶诗“真”的艺术风格而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有深入的接受。其田园诗出现陶渊明及其意象达70次之多。在创作题材上,其田园诗一方面频繁使用陶氏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作者: 宋玉坤 汤倩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蔑视权贵  陶渊明  性本自然  超凡脱俗  美好愿望 
描述:陶渊明一身正气,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过着园日涉却能成趣、审容膝却也能易安、植扙耘籽也能潇洒的田园生活。田园生活给了陶渊明想要的闲适,给了陶渊明想要的淡定,给了陶渊明想要的生活,即使生活贫困,也甘之若饴。陶渊明还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全文:生活贫困,也甘之若饴。陶渊明还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这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美好追求与热情向往
从诠释学角度看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英译
作者: 施佳莉  来源: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诠释学  陶渊明  田园诗  前理解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诗特点鲜明,诗歌中常常融入诗人"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以及渴望"归隐"和"躬耕田园"的感情。为了在翻译中保留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这些特色,译者应当对诗有深入的理解、正确的诠释。因而,有必要从诠释学角度探究译者的"前理解"和"前结构"。具体来说,译者应拥有关于"儒家"、"道家"和"佛
全文:,有必要从诠释学角度探究译者的"前理解"和"前结构"。具体来说,译者应拥有关于"儒家"、"道家"和"佛教"背景知识构成的"前结构",以及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生活的情感构成的"前理解",并且避免"前理解"、"前结构"造成主观的移情和预设。
略论陶渊明
作者: 李用存  来源: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统治者  中华民族  山海经  桃花源  北中国  晋书  陶渊明  刘宋  大同 
描述:本文对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他的诗歌艺术特色作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探讨了陶渊明歌颂隐逸酷爱饮酒、“逃禄而归耕”的社会原因。笔者还为认“桃花源”是陶渊明生平抱负的美丽花朵被风吹雨打之后残存的一片理想花瓣;蕴涵着幻想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主张人人劳动,实现社会和谐与憧憬大同天堂的想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冲
全文:;蕴涵着幻想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主张人人劳动,实现社会和谐与憧憬大同天堂的想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冲破黑暗、反对战乱、寻找光明和向往安宁的热切愿望。
基于《桃花源诗并序》评述陶渊明的理想美
作者: 白莉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陶渊明  《桃花源诗并序》  和谐 
描述: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
全文:哲人的某些理想社会和自己的理想社会相结合,构造成一个蕴含深厚底蕴的“乐土”文化传统,并显示出具有那个时代的新特点,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和平安定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向往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美好和谐的社会走去.
休闲于自我超越中拥有:论陶渊明对宋词的思想影响
作者: 张翠爱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宋词  休闲  自我超越 
描述:幼年便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陶渊明,早年有着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所以,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就成了他前半生的人生追求。但陶渊明发现要想享受门第和家族带来的荣誉和利益,就必须付出心为形役的代价。视官场为樊笼密网的陶渊明不愿屈从外物扭曲自我,毅然地返回田园。陶渊明爱惜名利而又看破名利、不喜贫穷
全文:的代价。视官场为樊笼密网的陶渊明不愿屈从外物扭曲自我,毅然地返回田园。陶渊明爱惜名利而又看破名利、不喜贫穷而又安贫守拙的人生历程深深吸引并感化着宋代的词人。宋代词人们在词作中表现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
永远纠结的文人——快乐并痛着的陶渊明
作者: 梁少华  来源:剑南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率性而为  为高  《饮酒》  真性情  《杂诗》  隐逸诗  田居  其十六  鸡黍 
描述: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鼻祖,被后代很多文人所敬仰。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鲁迅先生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陶渊明被后世所推崇的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敢于率性而为,敢
全文: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陶渊明被后世所推崇的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敢于率性而为,敢于过真性情的生活。这是中国文人所向往的。正是因为他的真,也给他带来了痛苦,成就了一位快
永远纠结的文人——快乐并痛着的陶渊明
作者: 梁少华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鼻祖,被后代很多文人所敬仰.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鲁迅先生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陶渊明被后世所推崇的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敢于率性而为,敢
全文: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陶渊明被后世所推崇的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敢于率性而为,敢于过真性情的生活.这是中国文人所向往的.正是因为他的真,也给他带来了痛苦,成就了一位快乐并痛着的文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鉴赏
作者: 常佩雨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晨兴  无违  柴桑  种豆南山  镇军  字元  人生短暂  人生观念  辞官  田居 
描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后辞官归隐,绝意仕途。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
全文:。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后辞官归隐,绝意仕途。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其作品也常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
论陶渊明《自祭文》生死观的崇高美
作者: 吴颖芳  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自祭文》  陶渊明  崇高美 
描述:生的偶然和死的必然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人们无从选择生,亦无处逃避死。茫然未知的生,令世人不知所措,却贪生;扑面而来的死令世人惶惶不安,却怕死。如何面生?如何向死?这是作为人必须面对的一个斗争。对这一斗争,陶渊明的《自祭文》则呈现出如此一副生死风貌,那就是:面生——不卑不亢;向死——不悲不哀;传达着这样
全文:斗争,陶渊明的《自祭文》则呈现出如此一副生死风貌,那就是:面生——不卑不亢;向死——不悲不哀;传达着这样一种生死观:生也不屈,死亦不屈。这种不屈的生死观折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崇高美,高得令人高山仰止、美得令人心向往之;从而浸染梦幻的精神,塑造不屈的生死。这就是《自祭文》思想的永恒之光——崇高美。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