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一个自然 两种文化--陶渊明与华滋华斯自然观比较
-
作者:
李增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山水诗 美学特征 《归园田居·其一》 两种文化 自然观 陶渊明 文化背景 理想人格 社会客体 自然客体
-
描述: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作为东西方自然诗人的宗师几乎走了同一条人生之路:社会──自然,以摆脱社会生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脱。尽管两人都走进同一自然,怀着同一目的,但由于各自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表现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一个想把主体融入自然客体之中,消灭主客体界限,以缓和内心的痛苦;一个想把主体置入自然之
-
全文:陶渊明与华滋华斯作为东西方自然诗人的宗师几乎走了同一条人生之路:社会──自然,以摆脱社会生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脱。尽管两人都走进同一自然,怀着同一目的,但由于各自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表现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一个想把主体融入自然客体之中,消灭主客体界限,以缓和内心的痛苦;一个想把主体置入自然之中,去确认,去张扬,以渲泄内心的痛苦。这种不同的态度既取决于不同的文化,也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美学特征。
-
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谈起——再论陶渊明的审美超越
-
作者:
张海燕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超越 陶渊明 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
描述:诗歌创作是陶渊明本真的生存方式的一种体现,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正是诗人立足“此在”进行审美超越的方式。
-
全文:诗歌创作是陶渊明本真的生存方式的一种体现,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正是诗人立足“此在”进行审美超越的方式。
-
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谈起——再论陶渊明的审美超越
-
作者:
张海燕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超越 陶渊明 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
描述:诗歌创作是陶渊明本真的生存方式的一种体现,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正是诗人立足“此在”进行审美超越的方式。
-
全文:诗歌创作是陶渊明本真的生存方式的一种体现,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正是诗人立足“此在”进行审美超越的方式。
-
“走”与“化”:人生理想的幻灭和挣扎:鲁迅《故乡》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对比阅读
-
作者:
范卫东 夏欣才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陶渊明
-
描述:从《故乡》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几幅画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鲁迅和陶渊明都是各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又同遭理想的幻灭,在幻灭中挣扎。“走”与“化”是他们各自永恒的人生姿态。
-
全文:从《故乡》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几幅画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鲁迅和陶渊明都是各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又同遭理想的幻灭,在幻灭中挣扎。“走”与“化”是他们各自永恒的人生姿态。
-
陶渊明的诗对日常生活的诗化及其现代意义
-
作者:
史誉遐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现代意义 诗化 日常生活
-
描述:自古以来,诗作都是文人墨客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想抱负最主要的手段。文章通过分析陶诗对日常生活的诗化,分析陶渊明如何将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转化成最动人诗的语言,从而领悟陶渊明诗作的自然本真,学习陶渊明独特人格魅力,启发当下的我们思考陶诗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何指导意义。
-
全文:自古以来,诗作都是文人墨客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想抱负最主要的手段。文章通过分析陶诗对日常生活的诗化,分析陶渊明如何将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转化成最动人诗的语言,从而领悟陶渊明诗作的自然本真,学习陶渊明独特人格魅力,启发当下的我们思考陶诗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何指导意义。
-
“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音乐文化中的陶渊明
-
作者:
宋玮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社会文化原因 《咏贫士》 文化内涵 陶渊明 音乐文化 文人雅士 音乐理论知识 传统文化 音声
-
描述:“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音乐文化中的陶渊明宋玮史传既言陶渊明不解音声,又言其蓄素琴一张,且有“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之语,不能不让人心生疑惑:陶渊明乃至情至性之人,既不解音声,又何必蓄素琴一张而乔作张致呢?假如史传所言为实,则陶渊明的任性求真...
-
全文:“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音乐文化中的陶渊明宋玮史传既言陶渊明不解音声,又言其蓄素琴一张,且有“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之语,不能不让人心生疑惑:陶渊明乃至情至性之人,既不解音声,又何必蓄素琴一张而乔作张致呢?假如史传所言为实,则陶渊明的任性求真...
-
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及辛化的陶渊明
-
作者:
王慧刚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辛弃疾 归隐 陶渊明 接受
-
描述: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用典,在这些典故的运用中,辛弃疾尤其欣赏陶渊明。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应该说三度罢官隐居的人生经历是其产生慕陶思想的重要现实基础。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认同表现在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田园情趣、注重友情、喜爱饮酒。当然,辛弃疾毕竟不同于陶渊明,二人的身份、
-
全文: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用典,在这些典故的运用中,辛弃疾尤其欣赏陶渊明。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应该说三度罢官隐居的人生经历是其产生慕陶思想的重要现实基础。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认同表现在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田园情趣、注重友情、喜爱饮酒。当然,辛弃疾毕竟不同于陶渊明,二人的身份、性格不同,辛是爱国志士,陶则是隐逸名士,二人的理想和思想也不相同,辛弃疾的理想是抗战杀敌、统一祖国,陶渊明则更向往不受束缚的自由;在思想上,陶渊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辛弃疾则始终是个积极入世者。因此,陶的归隐多了些主动,而辛的归隐更多的是被迫。辛弃疾对陶的接受和抒写也体现出不同于常人的理解,他不仅看到了陶渊明的悠然和静穆,更体会到了陶渊明的豪放和志向,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个"金刚怒目式"的辛化了的陶渊明。
-
在隐逸中坚守:陶渊明的诗化人生
-
作者:
黄智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 诗人形象 陶渊明 隐逸 人生 诗化
-
描述: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本中。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到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虽有强烈的用世情怀,但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最后毅然与黑暗的官场决裂而归隐田园的清流诗人形象。作为隐者,回看官场,那是一张巨大的“尘网”,也是一个巨大的“樊笼”。归隐以
-
全文: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本中。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到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虽有强烈的用世情怀,但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最后毅然与黑暗的官场决裂而归隐田园的清流诗人形象。作为隐者,回看官场,那是一张巨大的“尘网”,也是一个巨大的“樊笼”。归隐以后的陶公,像倦飞的鸟儿返巢,像池里的鱼儿回到故渊一样,找到了自由,找到了自我。他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墟室有余闲”的家中过着衣食自足、怡然自乐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有着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长着桑麻稻麦蔬果花草的田园,还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才是合乎“自然”的。他在这里走向了真淳、平和、质朴的生命境界。仅从这几首诗来看,似乎给人这么个印象:只要摆脱了污浊官场的羁绊,只要回归田园,就可以过上逍遥自在优哉游哉的幸福生活。其实,诗人的生活远远没有那么诗意轻松,“诗意的生活”背后经历着情感的惊涛骇浪,隐藏着诗人自身境界的飞升。换句话说,支撑着诗人的生活信念,并不是我们一眼看到的老庄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学,而是我们所没有看到的儒家贤士的“固穷”信念。
-
在隐逸中坚守:陶渊明的诗化人生
-
作者:
黄智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用世 怡然自乐 《归去来兮辞》 咏贫士 安贫守贱 安贫守道 隐者 田居 返巢
-
描述: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本中。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到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虽有强烈的用世情怀,但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最后毅然与黑暗的官场决裂而归隐田园的清流诗人形象。作为隐者,回看官场,那是一张巨大的"尘网",也是一个巨大的"樊笼"。归隐以
-
全文: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本中。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到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虽有强烈的用世情怀,但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最后毅然与黑暗的官场决裂而归隐田园的清流诗人形象。作为隐者,回看官场,那是一张巨大的"尘网",也是一个巨大的"樊笼"。归隐以后的陶公,像倦飞的鸟儿返巢,像池里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与谢灵运
-
作者:
萧含 来源:学苑教育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少年 陶渊明 六经 颜延之 官场 庐山 嵇康 取指 琴书
-
描述:(一)陶渊明天生颖异,自幼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他自己后来的回忆,闪烁着琴声书影;而他的学习,与寻常腐儒不同,其至交颜延之说他学不称师,文取指达,孜孜不倦地探寻文章的源头活
-
全文:(一)陶渊明天生颖异,自幼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他自己后来的回忆,闪烁着琴声书影;而他的学习,与寻常腐儒不同,其至交颜延之说他学不称师,文取指达,孜孜不倦地探寻文章的源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