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2)
按年份分组
2009(1)
2004(1)
按来源分组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1)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人格模式的解构及其他
作者: 董芳远  来源: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  陶渊明  价值取向  归隐缘由  人格模式 
描述: 立足东晋的社会现实背景,分析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归纳陶渊明不同于东晋士人的独特的人格模式,进而评判"桃花源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取向,指出今人对待桃花源的正确态度。
全文: 立足东晋的社会现实背景,分析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归纳陶渊明不同于东晋士人的独特的人格模式,进而评判"桃花源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取向,指出今人对待桃花源的正确态度。
论陶渊明式人格模式的建构
作者: 刁文慧  来源: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忧道又忧贫  躬耕实践  生计  委运任化  人格模式 
描述:晋宋之际,陶渊明为生计而几度出仕,又因遭逢乱世、不遇于时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个性而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建构了一种远离庙堂、身居田园而能晏然自处的理想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包含了三个层面:他以田园为最终的心灵归宿,乐天知命,诗意地栖居;他安享田园之乐又能农耕自食,且自农耕实践出发,超越了传统儒家谋
全文:晋宋之际,陶渊明为生计而几度出仕,又因遭逢乱世、不遇于时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个性而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建构了一种远离庙堂、身居田园而能晏然自处的理想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包含了三个层面:他以田园为最终的心灵归宿,乐天知命,诗意地栖居;他安享田园之乐又能农耕自食,且自农耕实践出发,超越了传统儒家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观念,将谋食作为人生之基本,忧道又忧贫,在亲自躬耕依然有生计之忧的现实下,依然能安贫慕道,固穷守节;在哲学的层面,陶渊明又超越了汉末以来的享乐主义观和儒家立善求名观,委运任化、因循自然。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