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的出处
作者: 李冰  来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出处  研究者  隐逸诗人  仕与隐  陶渊明  隐士  钟嵘 
描述:钟嵘最早将陶渊明评定为“隐逸诗人之宗”。其后的一千多年,同意钟嵘之说者大有人在。而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专门论到“隐士”,他认为:“真的‘隐君子’是没法看到的”。因为真的“非隐士的心目中的隐士,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但这种人物,世间是不会知道的”,一个人等到被“挂上隐士的招牌”,便不再
全文: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中,鲁迅又重申上述观点,“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由此可见,陶渊明的仕与隐已然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本文仅试图从陶氏诗文人手,针对陶渊明的出处作一论述。
吉川幸次郎的陶渊明研究
作者: 连清吉  来源:淡江中文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向内集中  浑沌圆融  格律调和  外部扩张  自传文学 
描述:本文以吉川幸次郎《陶淵明傳》為中心,參考一海知義〈吉川幸次郎《陶淵明傳》解說〉,從以下幾點,說明吉川幸次郎記述陶淵明生平的觀點及其文學特質的所在。一、立意奇抜:記述陶淵明傳而以〈自祭文〉為起筆,以陶淵明的口吻敘述陶淵明的人生觀。二、陶淵明生死觀的思想系譜:陶淵明以生為虛妄,以死為真實的傾向,是《莊子
全文:淵明的口吻敘述陶淵明的人生觀。二、陶淵明生死觀的思想系譜:陶淵明以生為虛妄,以死為真實的傾向,是《莊子》《淮南子》《列子》思想的祖述。三、陶淵明的詩特質:陶淵明的詩語是高密度的平靜,平靜的深層蘊含著
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彭晓芸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闲趣  崇陶    固穷  现代意义  陶渊明  逍遥  诗意栖居 
描述: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
全文: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就是他在自然天成的写作风格中,用他的诗,构造了一个供心灵安栖的纯美的世界。纵观渊明诗文,处处流露着一种归之于田园的恬淡气息,诗人对于生命的安置,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这种追求尽管艰辛甚至必然忍受“固穷”之煎熬,但作为诗人的渊明,坚守着一种“诗意栖居”的浪漫情怀,在颠沛流离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个诗意“桃源”。这种带着诗意和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追寻,已经无法用世俗的标准和现世的物化思想去考量,而只能回到诗人的诗文当中,回到诗人心中,在诗、思与语言当中去感悟诗人的存在。“居”这样一种“所在”和“意味”弥漫在整个渊明诗文之中,几乎构成了陶渊明诗文审美旨趣的核心,也构成了笔者重读渊明诗文、解其诗人本性的一把钥匙。 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士,反复被赞颂的是其隐士精神,其清高旷达的情操和人格。文人崇陶以及仿陶已...
陶渊明为何专弹弦琴?
作者: 刘隆有  来源:百家讲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生平有两个爱好:喝酒、读书,喝酒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这在《五柳先生传》中有着诗意盎然的描摹。其实,陶渊明还特痴迷于弹琴。 陶渊明在诗文中自述“少学琴书”,学琴学得很早,学得忘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从此与琴不离不弃,为能一心一意“卧起弄琴书”,竟不惜绝交息游,不惜辞官归隐,困穷终
全文:琴弹得也还有点儿意思,明天就请您也把琴带上,咱俩一起边弹边饮吧,就是典出陶渊明。此情此景,怕是仙人也难以模拟。 陶渊明整天抱着一个徽的木板木箱,抚弄来抚弄去,开始人们只是觉得新鲜怪异好玩儿,久而久之就难免形成一种近乎共识的猜疑:这老先生怕是压根儿不懂音乐,不过拿块木头扎扎架子,过把弹琴之瘾而已。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论陶渊明田园诗对中国诗境的开拓
作者: 刘启云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人生解脱  谢灵运  山水自然  山水诗派  陶渊明  诗歌创作  田园诗  玄言诗  中国诗境 
描述:在南朝晋、宋诗坛,出现过两位卓尔不群的大诗人,一个是开创了山水诗派的谢灵运,一个则是田园诗派的奠基者陶渊明。尽管他们的创作题材不同,美学理想、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也迥异,但是他们在推进玄言诗从枯燥地敷陈庄玄名理,到理思哲辨向着诗人的审美对象、主体情感靠拢、渐浸直至浑然融洽的纵深演进过程中,都表现出非凡
全文:体。是以世极遭,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而大多数的玄言诗都是枯燥的直陈玄理:大朴象,钻之者鲜。玄风虽存,微言靡演。边美哲人,测深钩缅。谁谓道辽,得之无远。这是东晋
论萧统对陶渊明和谢灵运接受的比较
作者: 郑超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陶渊明  萧统  接受 
描述: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开我国一代田园诗和山水诗诗风的先驱,而后人对其接受却大有差异。南朝梁以前,人们更青睐于谢的作品。梁太子萧统却对二人同样推崇,《文选》虽选录谢的作品四十篇,选录陶的作品仅有九篇;但他亲自为陶编集、作序、立传,一手奠定了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萧对于陶谢二人接受出现反差,主要受魏晋时期的
全文: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开我国一代田园诗和山水诗诗风的先驱,而后人对其接受却大有差异。南朝梁以前,人们更青睐于谢的作品。梁太子萧统却对二人同样推崇,《文选》虽选录谢的作品四十篇,选录陶的作品仅有九篇;但他亲自为陶编集、作序、立传,一手奠定了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萧对于陶谢二人接受出现反差,主要受魏晋时期的文学审美标准和萧统本人诗歌创作所影响,同时与人物生平经历、精神追求等息息相关。
对陶渊明是走近还是背离
作者: 魏耕原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有事于”即从事于  “孤舟”非孤家的船  “巾车”与官员无涉 
描述:又发现“有事于”指征战,在先秦文献均属讳言,而两汉以后指从事。至于命“巾车”官员,诏命孤家的船,均非
全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近年论者提出“有事于”与“征战”,“巾车”与“官员”,“棹孤舟”与“孤家的船”相关。我们曾有异议,论者坚持以往新说。我们又发现“有事于”指征战,在先秦文献均属讳言,而两汉以后指从事。至于命“巾车”官员,诏命孤家的船,均非文人作品所能出现。
陶渊明何以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重审陶渊明与应璩的诗学关系
作者: 林葆玲 卞东波  来源: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学谱系  隐逸诗人  书法家  血缘关系  陶渊明  建安时期  《诗品》  钟嵘 
描述:)诗学谱系的渊源,成为现代读者了解这位诗人的主要途径。钟嵘的断语在宋代以来遭到很多评论家的攻击,关于两者
全文:应璩(字休琏)是建安时期(196-220)最著名的作家与书法家之一,也是当时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的角色,但在今天却相对声名不彰。钟嵘(约468-约518)在(《诗品》中将其列为陶潜(365—427)诗学谱系的渊源,成为现代读者了解这位诗人的主要途径。钟嵘的断语在宋代以来遭到很多评论家的攻击,关于两者文学上的血缘关系的讨论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然而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钟嵘的观点,
以赵孟頫为中心的元代陶渊明绘事及其意义
作者: 宋贤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绘事  元代:画陶  赵孟頫 
描述:元代赵孟頫喜欢画渊明像时并书《归去来辞》和将渊明的绘事独立片段,以连环画的形式依次呈现。他画陶甚勤,有所寄托,笔墨下的渊明呈现出一种生拙混融,简率萧散的风貌,元代学习和后世题跋赵孟頫陶画的画家、诗人不乏其人。元代的陶渊明绘事丰富了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表明陶渊明越来越深入地融会到中国传统
全文:元代赵孟頫喜欢画渊明像时并书《归去来辞》和将渊明的绘事独立片段,以连环画的形式依次呈现。他画陶甚勤,有所寄托,笔墨下的渊明呈现出一种生拙混融,简率萧散的风貌,元代学习和后世题跋赵孟頫陶画的画家、诗人不乏其人。元代的陶渊明绘事丰富了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表明陶渊明越来越深入地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五个英译本为例
作者: 李外香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不等值性  五柳先生传  不可译性 
描述:在翻译中,就翻译的等值性与不等值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特别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由于翻译的特殊性(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以及原语和译入语的在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翻译中的不等值和不可译的情况尤为突出。在此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例,从中国古文翻译过程、汉英两种语言和文
全文:在翻译中,就翻译的等值性与不等值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特别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由于翻译的特殊性(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以及原语和译入语的在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翻译中的不等值和不可译的情况尤为突出。在此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例,从中国古文翻译过程、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对等两方面,具体讨论了中国古文翻译中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