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从陶渊明到吴承恩——对生死超越的再探索
作者: 刘卫华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超越  吴承恩  陶渊明  探索 
描述:陶渊明在面对生命有限性的问题时,经过反复的理性求索采取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态度。千百年后,对陶渊明颇有知己之感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通过在小说创作中打破阴司传统上对生死的绝对决定权,塑造一个完整美好的神仙社会,在感性的道路上淡化了世俗社会对于生死的恐惧。二人通过理性、感性两条道路,殊途同
全文:一个完整美好的神仙社会,在感性的道路上淡化了世俗社会对于生死的恐惧。二人通过理性、感性两条道路,殊途同归,最终体现的是两者摒弃名利、返归自然的价值追求上的一致。
试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
作者: 袁伯诚  来源:东方论坛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乐天自愉  不求甚解  复归自然  生命体验  玄学 
描述:陶渊明自谓“好读书 ,不求甚解”。他把读书当作一种悟道的方式。读书不仅仅是以对知识的索取为目的 ,而是以自己的人生去“会意”古人、他人人生的一种契合中的生命体验 ,从中进入一种宇宙真际的境界 ,获得人生“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读书方式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笺注繁琐 ,而把作为两汉“异端”旗帜的道家“
全文:人生“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读书方式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笺注繁琐 ,而把作为两汉“异端”旗帜的道家“自然之说”接过来 ,铸造成一套新的思维方式。陶渊明的读书方式是魏晋玄学思潮发展、深化的产物
异曲同工的田园之爱——叶塞宁和陶渊明其人其诗比较
作者: 赵维东  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田园  异曲同工  陶渊明  叶塞宁 
描述:叶塞宁和陶渊明同为田园诗人,他们最后的人生结局和诗风都不甚相同。但两人均处于社会与文化的双重转型期,思想、认识深受历史交替、文化转型的影响。在生活、创作过程中,两人历尽曲折和苦难,在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曾出现过不同性质的矛盾:叶塞宁的城乡矛盾,求新与恋旧的冲突;陶渊明的对出仕与归隐的迷惘,贫富思想的
全文:生阶段都曾出现过不同性质的矛盾:叶塞宁的城乡矛盾,求新与恋旧的冲突;陶渊明的对出仕与归隐的迷惘,贫富思想的斗争。相似的背景及思想经历致使两人一生的情感及反映这种情感的诗作都围绕田园生活而展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讴歌农村、赞美自然,抒发自己对农村田园的眷恋与挚爱。
安徽黟县读陶渊明家谱记略
作者: 宣奉华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源  家谱  对联  宗谱  黟县  桃花源记  年代  陶渊明  公路  黄山市 
描述:当我乘车从黄山市向黟县进发时,路过一个山口,见路旁竖着一块木牌:上写“桃源古洞”四个大字,同车的人告诉我,这里原是一个园形山洞,洞口有对联:“白云芳草疑无路,桃花流水别有天”。后来因为扩建公路,把园形隘口炸掉了,在原洞口附近立此木牌为志。从这洞口进去,便是一块四面环山的平畈地,中有城郭,就是古志的黟
全文:园形隘口炸掉了,在原洞口附近立此木牌为志。从这洞口进去,便是一块四面环山的平畈地,中有城郭,就是古志的黟县城。据说,在50年代初,黟县的自然风貌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景象十分相似,黟县自古就有“小桃源”之称,四面青山环抱,碧水长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反璞归真的真渊明
作者: 李旸熙  来源:科技咨询导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真淳自然  高洁旷达  守志不阿 
描述: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诗的特点就是真淳朴素,感情真挚,写时若不经意,自肺腑中油然而生,表面平淡而内含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其实,陶渊明描写乡村风物的诗也都类似与此,虽然写的是景物,却在心中有所感慨。陶渊明隐居前不得意,归隐后生活也很贫苦,不过灾荒、战乱都无法掩盖他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这种热爱倾注到诗篇中
全文:。陶渊明隐居前不得意,归隐后生活也很贫苦,不过灾荒、战乱都无法掩盖他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这种热爱倾注到诗篇中,融入自然,写景,也写心。
老庄思想和隐逸文学——以陶渊明和吉田兼好的比较为中心
作者: 赵莹  来源:天津外国语学院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逸思想  隐逸生活  隐逸文学 
描述: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隐逸文学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中国的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隐逸思想,被认为是隐逸文学的思想源泉。受相同隐逸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中日隐逸文学,既有相通之处,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中国的魏晋时期(220-420)和日本的中世(1192-1603)是隐逸文学最兴盛的时代。这两个时代在历史
全文:的魏晋时期(220-420)和日本的中世(1192-1603)是隐逸文学最兴盛的时代。这两个时代在历史上都被称为“乱世”,为了避乱,文人们放弃世俗生活,而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当时的...
在隐逸中坚守:陶渊明的诗化人生
作者: 黄智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  诗人形象  陶渊明  隐逸  人生  诗化 
描述: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本中。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到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虽有强烈的用世情怀,但经过三仕三隐的痛苦徘徊,最后毅然与黑暗的官场决裂而归隐田园的清流诗人形象。作为隐者,回看官场,那是一张巨大的“尘网”,也是一个巨大的“樊笼”。归隐以
全文:,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墟室有余闲”的家中过着衣食自足、怡然自乐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有着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长着桑麻稻麦蔬果花草的田园,还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才是合乎“自然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作者: 王雁冰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优良传统  五言诗  语言特色  诗语言  陶渊明诗歌  四言诗  语言运用  对偶句  发展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些文人的诗在汉代开始发展起来的骈偶句法的基础上,形成词采华丽,间或雕琢,篇篇有对偶句子的现象。他们的这种追求,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六朝雕镂堆砌、繁缛绮靡的风气、生活于晋末宋初的陶渊明(365—427)则独辟蹊径,既继承了汉代乐府诗
全文:开了六朝雕镂堆砌、繁缛绮靡的风气、生活于晋末宋初的陶渊明(365—427)则独辟蹊径,既继承了汉代乐府诗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建安以来“词采华茂”曹植等人诗的特点,将诗的题材伸展到大自然相田园,开创了语言
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作者: 潘多灵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陶渊明  内心世界  晋宋时期  田园诗歌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
全文:并没有放弃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责任感,而是在对痛苦的审视中完成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痛苦的超越。诗人从自然界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不断的超越生存与个体精神的苦痛,积极地找寻快乐与希望。 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分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高文先生的《和谐与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体系研究》
作者: 范进军  来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水  人格魅力  家园  和谐  回归  精神  古典诗词 
描述:我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修养》选修课时,曾用一首七绝来概括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所谓“渊明高格”,即是指开创我国田园诗派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他的诗不仅给玄言诗盛行的魏晋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自己不愿同浊世同流合污
全文:”和人格魅力上的高格,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像陶渊明这样的著名大诗人,自唐代以来,人们研究的著作可谓不知有多少。今人要想再有所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高文先生却独辟蹊径,借鉴时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