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散文艺术浅论
-
作者:
李伯齐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桃花源记 诗歌 文章 魏晋风度 陶渊明 艺术成就 为艺术而艺术 散文艺术 晋宋之际
-
描述:古代许多文学大家,都是诗文兼长的,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历代评论几无异词,公认为我国中古诗坛的杰作。而对其散文的艺术成就,相对而言,就略嫌论述不足。其实,他的散文,如同他的诗歌卓立于晋宋之际的诗坛一样,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鲁迅先生曾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如近
-
全文:的诗坛一样,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鲁迅先生曾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并从文学创作与政治生活
-
从赠答诗看陶渊明的社交心理及社交关系
-
作者:
吕菊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赠答诗 数量 称呼方式 保存诗歌 社交
-
描述:陶渊明归隐后并未断绝和官场中人的来往,他的赠答诗体现出他仍然归属于当时的文人社交圈、创作圈内。从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看,诗歌酬唱在他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占着一定的比重。其赠答诗中答诗多于赠诗说明陶渊明显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只是处于被动地位。在其17首赠答诗中,
-
全文:陶渊明显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只是处于被动地位。在其17首赠答诗中,除了给从弟敬远和不知名的客人以及他希望与之隐居的朋友的诗外,都在诗题中称呼对方的官名,是希望通过
-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翻译
-
作者:
张洁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 意象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象。众所周知,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诗歌翻译中对于意象的翻译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充满了困难。那么如何能够恰当地将这些意象翻译成英语就成了一大问题。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读者接受等,我们不能一直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意象,而需要采用
-
全文:了陶渊明诗歌中意象的翻译。接受美学首次将重心由文本转向了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上,并提出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才构成了一部作品的意义。这个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包括读者期待、文本
-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陶渊明的赠答诗
-
作者:
郑雅如 来源:汉学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隐士 六朝 交游 赌答诗
-
描述:以隐逸高士的身分留名於青史的陶渊明,於现存诗作一百二十五首中,针对特定对象写作的赠答诗即有十七首之多,显示归隐田园的陶渊明非但不是屏交绝游,而是频繁地藉由诗篇进行人我间的互动往还。陶渊明的赠答诗摆脱西晋以来颂美之风,脱去东晋玄言之音,不论在体例或内涵意境上皆有创新开拓之处,并打上了陶渊明独特的生命印
-
全文:不惜篇墨,详细描写个人日常生活细节,记叙、自传性质十分强烈,使得诗中吟咏的情志怀抱,与陶渊明一己的特殊经历密不可分。其赠答诗可谓篇篇从自我出发,围绕着与家人的日常生活、隐居固穷之志、内心的欢欣苦闷
-
中国艺术的主题母题研究——以陶渊明“归隐”主题为例
-
作者:
杨洋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艺术 母题 主题 陶渊明归隐
-
描述:在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题材是艺术家屡次选择的,表现为不断地围绕这一题材再创造出艺术作品以表现特定的指向,题材因而具有了主题的意义。为了保证主题的表现力和识别度,往往会选取相同的关键母题进行再创作,但不同背景、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多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这些不同便体现在作品的母题选取和结构构
-
全文:之初便有仙境和人境两种取向,在发展的过程中,两种取向由分裂到融合互释,再到母题泛化,表现为空间范畴内的多元性。通过两者的分析,明晰隐性文本、显性文本、艺术结构母题等在主题表现中的作用,单一题材与复合
-
神交陶渊明
-
作者:
曹桂莲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生于家道衰落的士大夫家庭,生活贫寒,仅靠一点田地产业的收入来维持全家布衣疏食的简朴生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它的精神生活却相当丰富。它不仅学习了《老子》《庄子》这些必读的经典著作,而且还读了儒家的“六经”,它在《饮酒》中写到:“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儒家的经典教导他有所
-
全文:儒家君臣等级的伦理关系和合乎道家的“自然”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地位,一方面又用老庄消极无为的哲学麻痹人民。很多作家也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使文学创作变成了演绎老庄哲学的工具,用玄学的语言来粉饰太平,艺术
-
陶渊明还乡
-
作者:暂无 来源:杂文选刊(职场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别看只是个县令,可他是个名士,熟读《离骚》痛饮酒,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心向乡里小儿,惦记着家里那将芜的田园,一跺脚,载欣载奔,回到了故乡。 他记忆中的故乡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在那里,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全文: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在那里,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大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快之感。 可这种畅快之感很快就消失了。坐在船上,他看到的河水
-
陶渊明遗落在重庆的桃花源
-
作者:
杨泽民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源 “桃花源” 飘逸 陶渊明 重庆
-
描述:到了重庆酉阳,不能不去桃花源。 我还没跨进桃源大门,远远就见一树灼灼桃花,含笑绽放,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少男少女们,有的摆pose拍照、有的闻花停留。当我步入桃花源里,举目仰望,在月芽形山洞的云崖之上,镌刻着“桃花源”三个大字,气度不凡,有如横空出世。一看得知,此乃是我熟悉敬重的马识途先生的手迹,字体古
-
全文:象征永恒不朽的纪念碑? 当我感到迷茫困惑时,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缥缥缈缈天外来声,让人大彻大悟,有生必有死,死和生都是自然规律。什么超脱?什么羽化?仔细听听,原来是陶渊明用
-
[0图]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陶渊明诗文选译 修订版
-
作者:
谢先俊 王勋敏译注 来源:南京:凤凰出版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东晋时代 古典散文 中国 散文集 古典诗歌 诗集
-
描述:《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修订版)》是规模最大,种类最全,作者阵容最强大的古籍今译丛书。由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1990年初版。修订版共收书134种,1800多万字。所收古代名著,以文史为主,兼涉哲学、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选自先秦至明清的各代传世佳作,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理论等方面
-
全文:,合辙押韵,亦保持了原作的韵律与“味道”。参加编译注释工作的还有北大、复旦等18所重点大学的古籍文献研究所的专家学者。
-
论唐代诗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
作者:
韩达 来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陶渊明 唐代 吏隐观
-
描述:由于诗人本身的志趣不同,唐代诗人对于陶渊明的接受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赞赏其隐逸出世的独立精神,另一种则不满于其远祸避世的消极姿态。而不同时期的文人则根据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的不同扬弃式地接受陶渊明的影响,这使得唐代的陶渊明接受史呈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性特征。本文通过梳理唐人诗文中的陶渊明形象,揭
-
全文:陶渊明的影响,这使得唐代的陶渊明接受史呈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性特征。本文通过梳理唐人诗文中的陶渊明形象,揭示这种褒贬共存的复杂感情背后“仕与隐”的深层矛盾,并从类书对于陶渊明的征引情况入手,探讨唐人对于陶渊明普遍理解不深的弊病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