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王维对陶渊明的理解与接受:兼论《桃花源记》的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
-
作者:
范子烨 来源:中国王维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陶渊明(365?—427)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存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生前被晋宋文坛所忽视,而未能进入同时代的主流作家的行列,他仅仅是跻身浔阳三隐的著名隐士而已;第二,身后不久即被人所发现,被主流作家所看重,这基本上是以鲍照在元嘉时代创作的《学陶彭泽体·奉和
-
全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陶渊明(365?—427)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存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生前被晋宋文坛所忽视,而未能进入同时代的主流作家的行列,他仅仅是跻身浔阳三隐的著名隐士而已;第二,身后不久即被人所发现,被主流作家所看重,这基本上是以鲍照在元嘉时代创作的《学陶彭泽体·奉和王义兴》为标志的,而至萧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上距元嘉四年(427)陶渊明去世正好是
-
陶渊明故里考
-
作者:
陶蕾颖 来源:文学与人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书》 陶渊明故里 中国文学史 《晋书》 中国历史 田园诗 《南史》 影响力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人物,是田园诗的鼻袓。《晋书》、《宋书》、《南史》三部国史都为陶渊明立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陶渊明的影响力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本、法国、前苏联、韩国等国都出版了陶渊明的作品和关于他的论著。不仅如此,日本、韩国、前苏联还多次组团到九江陶渊明纪念馆拜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人物,是田园诗的鼻袓。《晋书》、《宋书》、《南史》三部国史都为陶渊明立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陶渊明的影响力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日本、法国、前苏联
-
试论陶渊明的乐土情结
-
作者:
王友文 来源: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成阶段 桃源 《归去来兮辞》 理想社会 天道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晚年创作 陶渊明 《桃花源记并诗》 彼岸世界
-
描述:陶渊明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历代各家议论,仁智互见,纷纭杂陈。陶渊明构想的那个“桃源社会”,无疑是产生这一巨大魅力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学人们对“桃花源理想
-
全文:陶渊明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历代各家议论,仁智互见,纷纭杂陈。陶渊明构想的那个“桃源社会”,无疑是产生这一巨大魅力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学人们对“桃花源理想
-
陶渊明生年众说纷纭之原因探析
-
作者:
和谈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陶学 逻辑推理 遇火 内证 原因探析 数字 生年 作品系年 朱自清
-
描述:陶渊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此说既有明确的内证(《自祭文》、《挽歌诗》),又有准确的旁证(颜延之《靖节征士诔》、《宋书.隐逸传》,以及萧统《陶渊明传》等史传),是可以肯定而无疑问的。在上述旁证中,均说渊明63岁卒(稍有争议之处,在颜延之《靖节征士诔》版本之不同,陶集所附颜《诔》作“春秋六
-
全文:陶渊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此说既有明确的内证(《自祭文》、《挽歌诗》),又有准确的旁证(颜延之《靖节征士诔》、《宋书.隐逸传》,以及萧统《陶渊明传》等史传),是可以肯定而无疑问的。在上
-
魏晋南北朝菊文化与菊文学创作——兼论陶渊明的菊文化情怀
-
作者:
唐旭东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菊 南北朝 魏晋
-
描述:菊是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挚爱,众多文人留下了大量关于菊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菊文化观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是诗酒风流的时代性社会思潮在文学中的生动反映。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爱菊并在文学创作中真切表现菊文化情怀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就涉菊作品的数量和表现社会现实的深度与广度而
-
全文:南北朝时期爱菊并在文学创作中真切表现菊文化情怀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就涉菊作品的数量和表现社会现实的深度与广度而言,陶渊明的菊文学创作在魏晋南北朝士人中表现并非突出,但却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高高地树立起了他作为一个时代象征的菊隐士形象,菊花成为其人格的象征。
-
陶渊明留下的遗产
-
作者:
陈百川 来源:东西南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遗产 九江市 五斗米 桃花源记 江州祭酒 饮酒 陶渊明 彭泽县 田园诗人 十三年
-
描述:国人不知陶渊明者大概极少,真知陶渊明者却也不多。知者,知其名声极大;不知者,他为何有这么大的名声。说起陶渊明其人其事,实在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功,而尽是些琐碎的小事,诸如“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好读书不求甚解”,赋《归去来兮辞》、著《桃花源记》,喜饮酒、其诗酒味浓郁,爱菊花、或被尊为菊花之神……然而
-
全文:书不求甚解”,赋《归去来兮辞》、著《桃花源记》,喜饮酒、其诗酒味浓郁,爱菊花、或被尊为菊花之神……然而也正是缘于这些琐事,陶渊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称作六朝名士最后一抹灿烂的晚霞,被推作与屈原、杜甫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作年代辨析
-
作者:
刘世林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王瑶 遇火 江州祭酒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文字 作品 岁时 写作年代
-
描述: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下简称《柳传》)历来被认为是诗人自传性的文字。萧统《陶渊明传》(以下简称《萧传》)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①这无疑说明了该文对于研究陶渊明生平、思想及其创作的重要意义。可是,关于这篇作品的写作年代
-
全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下简称《柳传》)历来被认为是诗人自传性的文字。萧统《陶渊明传》(以下简称《萧传》)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①这无疑说明了该文对于研究陶渊明生平、思想及其创作的重要意义。可是,关于这篇作品的写作年代,目前却有两种分歧很大的意见。一种意见是,王瑶编注《陶渊明集》,断为此文系渊明二十八岁时作。王说: “《五柳先生传》是渊明少年时叙述自己志趣的文字。……按史传通例,所叙 事迹都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因知《五柳先生传》之作在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渊 明为江州祭酒在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今暂系此文于晋大元壬辰(三九二),本年 渊明二十八岁。”另一种意见是。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附录《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认为此文作于渊明五十六岁时。逯说: “此传为晚年所作。宋传、萧传、南传相沿视为祭酒以前之作,非是。林云铭评注《古文析义》谓此传无怀葛天,‘暗寓不仕来意’。吴楚材《古文观止》谓 ’刘裕移晋柞,耻不复仕,号五柳先生,此传乃自述其生平。’所见较是。陶之无 酒可饮,乃五十一至五十七岁时,今姑系此年下。”这两种分歧意见相差近三十年,这...
-
陶渊明与东晋佛教:文化过滤问题
-
作者:
钱丽萍 来源:复旦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 陶渊明 文化过滤
-
描述:本文主要探讨陶渊明有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及这一接受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问题。文中讨论陶渊明思想主要依据其诗文作品,讨论所及两晋佛教主要为道安、慧远师徒所传般若学。首先论证陶渊明的确受到佛教思想影响;其次探讨在此接受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问题:东晋佛学化玄学代表作张湛《列子注》在其中的过滤性中介作用;分析现实语境
-
全文:本文主要探讨陶渊明有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及这一接受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问题。文中讨论陶渊明思想主要依据其诗文作品,讨论所及两晋佛教主要为道安、慧远师徒所传般若学。首先论证陶渊明的确受到佛教思想影响;其次探讨在此接受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问题:东晋佛学化玄学代表作张湛《列子注》在其中的过滤性中介作用;分析现实语境、文化传统、语言、接受者个体几个因素的过滤机制,以及辨明在文化过滤之后,东晋佛教思想中为渊明所接受和扬弃的部分。引言部分对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做大致介绍,对本课题的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一章简要梳理陈寅恪先生的陶渊明研究,并针对其“舍释迦而宗天师”说进行反驳,讨论陶氏是否为溪族及是否为天师道世家,同时梳理材料阐述陶渊明之家世、生平与佛教的浸染。第二章基于学界关于陶渊明与《列子》及《列子》与佛典关系的研究成果论证陶渊明的确受到佛教影响:陶渊明诗句“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出处《列子周穆王篇》与佛教有关,并且其中“幻”、“空”在本句中的意义“幻象”、“无实体”产生于翻译佛典时对译梵文(?)naya、sunya,从而推断陶渊明受到佛教影响。第三章讨论陶渊明接受东晋中土所传佛教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问题。首先讨论东晋佛学化玄学代表作张湛《列子注》在其中的过滤性中介作用;其次分析现实语境、文化传统、语言、接受者个体几个因素的过滤机制,以及辨明在文化过滤之后,东晋佛教思想中为渊明所接受的部分为道安性空宗之“宅心本无”说,所扬弃的部分为慧远之轮回说和超化说。
-
“吴楚文化与陶渊明”简议
-
作者:
毛庆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楚文化 陶渊明 吴文化
-
描述: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
-
全文: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
陶渊明与苏轼归隐情结之比较
-
作者:
陈腾飞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归隐情结 苏轼
-
描述: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
-
全文: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