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归隐田园诚无奈
-
作者:暂无 来源:传奇故事.探案经典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惠泉 东晋末,是“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才扭曲的时代,也是内部倾轧,野心与虚伪交相辉映的年代,更是民众深受战乱和兵戈折磨的苦难年代。这种情况下,立于人生歧路的陶渊明,便选择了独善其身的归隐园田之路,并以躬耕自资、乐天安命的恬适姿态来实现他的人生哲学价值。不过,探寻陶渊明的足迹和心路,
-
全文:命运安排的复杂心情。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晋将刘裕起兵北征后秦,于八月收复洛阳,次年秋攻占了长安,并俘获了后秦主姚泓。东晋收复失地的消息,令国人欢欣鼓舞。陶渊明的朋友、左军羊长史奉使秦川劳军
-
陶渊明作品英译研究
-
作者:
靳成诚 来源:北京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内史” 英译 历史概述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陶渊明研究
-
描述:在中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过程中,陶渊明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个案,因为即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陶渊明也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国内对其作品的阐释已经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解释传统,而以比较文学的眼光看来,其作品在国外的译介情况尤其是英译情况是这个解释传统很好的参照对象。本文致力于从这两者的对照中发现值得探究的
-
全文:作品在国外的译介情况尤其是英译情况是这个解释传统很好的参照对象。本文致力于从这两者的对照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希望能够为陶渊明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和话题。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
-
回归自然—卢梭与陶渊明自然观的比较
-
作者:
阳芬 来源:四川外语学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对比 卢梭 回归自然 自然观 陶渊明
-
描述: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的作家,在欧洲文学史上,他第一个大量并且集中地描写了自然风景,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诗人,也是中国最享盛誉的诗人之一,在所有诗人中,无论艺术和心灵,他最接近自然。本论文旨在对比卢梭和陶渊明的自然观,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首先明确西方思想及中国思想中
-
全文:通过卢梭和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来分析二者的自然观。本文分别选取了他们的三篇作品作为分析的对象。关于卢梭,选取的作品分别是《新爱洛伊丝》,《爱弥儿或论教育》及《忏悔录》。至于陶渊明,选取的作品则分别是《归
-
论中国古代隐士——以陶渊明为例
-
作者:
张梦秋 来源:北方文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我独立人格 隐士特点 士大夫 陶渊明 隐士思想
-
描述:中国古代多隐士,隐士多文人。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特色之一。“隐士”不是一般的人,当为世之隐匿之高人也。《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中国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的,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
-
全文:富光彩的部分。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隐士具有时代性,隐士在每一个时代的情况都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有
-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
作者:
王雁冰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优良传统 五言诗 语言特色 诗语言 陶渊明诗歌 四言诗 语言运用 对偶句 发展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些文人的诗在汉代开始发展起来的骈偶句法的基础上,形成词采华丽,间或雕琢,篇篇有对偶句子的现象。他们的这种追求,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六朝雕镂堆砌、繁缛绮靡的风气、生活于晋末宋初的陶渊明(365—427)则独辟蹊径,既继承了汉代乐府诗
-
全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些文人的诗在汉代开始发展起来的骈偶句法的基础上,形成词采华丽,间或雕琢,篇篇有对偶句子的现象。他们的这种追求,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六朝雕镂堆砌、繁缛绮靡的风气、生活于晋末宋初的陶渊明(365—427)则独辟蹊径,既继承了汉代乐府诗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建安以来“词采华茂”曹植等人诗的特点,将诗的题材伸展到大自然相田园,开创了语言清新、讲究节奏的新诗风。这与走上过分雕饰,追求骈俪,从而切断了古诗自然朴实的优良传统的六朝风气,恰恰成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诗的语言特色,是他诗的风格彤成重要因素之一。陶渊明诗之所以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基本上是由两个方面的条件所构成:一是他有独特的丰富生活经历;二是他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他不仅具备着一般作家“言随意遣”,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有追求艺术上完美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他的诗语言容量
-
陶渊明《饮酒(五)》及三篇英译文主位结构对比分析
-
作者:
韩艳辉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位结构 《饮酒》(五) 古诗英译
-
描述: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其中主位结构理论已经成为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广泛用于同一或不同类型的语篇研究中。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国外和国内学者将其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例如用来探讨古诗英译,小说英译的问题。本文拟从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方面入手,分析陶渊明的五言绝句
-
全文: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其中主位结构理论已经成为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广泛用于同一或不同类型的语篇研究中。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国外和国内学者将其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例如用来探讨古诗英译,小说英译的问题。本文拟从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方面入手,分析陶渊明的五言绝句《饮酒》(五)及其三个英译本。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论文作了总体介绍,包括提出论文的目标和目的,以及对所选语料的相关阐释,并且介绍了几位国内外学者将系统功能语法运用于翻译研究问题的成果;第二章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主位结构的概述,侧重主位述位的划分和主位类型:第三章逐句分析《饮酒》(五)及其三个英译本中的主位结构,研究重点是三个译文中不同的主位选择,并尝试评价其效果;第四章是对本文的总结。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对《饮酒》(五)及其英译文的语篇功能分析能给翻译研究带来启示,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研究特别是诗歌翻译中的一些难题,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来检验主位结构在诗歌翻译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以陶渊明诗歌英译为例
-
作者:
孙凤娇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阐释学理论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陶渊明诗歌 译者主体性
-
描述: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对弘扬中国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国外,然而取得成就的同时问题和不足依然存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大多是在传统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为中心,译者往往过于关注译诗对原诗的忠实对等,而忽略甚至否定对原诗
-
全文: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对弘扬中国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国外,然而取得成就的同时问题和不足依然存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大多是在传统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为中心,译者往往过于关注译诗对原诗的忠实对等,而忽略甚至否定对原诗的多元化阐释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阐释学是一门关于文本意义的理解与阐释的科学。阐释学,特别是伽达默尔的现代哲学阐释学为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全新的有效视角。本研究借助阐释学的相关理论重点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问题。全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歌英译中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的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明确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实际上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实现视域融合不可缺少。同时,本文作者认为:只有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才能提高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质量,实现翻译的目的。
-
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田园诗为例
-
作者:
陈娟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喻翻译 田园诗 认知语言学 框架理论
-
描述:任何语言都离不开隐喻,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田园诗歌也不例外。诗人在将自然的美丽及田园生活的安逸与宁静呈现在诗中的同时,往往运用隐喻来暗达自己的情感。框架理论是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 (1975)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框架,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
-
全文:任何语言都离不开隐喻,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田园诗歌也不例外。诗人在将自然的美丽及田园生活的安逸与宁静呈现在诗中的同时,往往运用隐喻来暗达自己的情感。框架理论是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 (1975)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框架,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式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或认知框架的支撑点。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分析田园诗中的隐喻现象及其翻译,试图阐明框架理论对田园诗中的隐喻翻译所具有的解释力,并进一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进而为翻译研究提出新的视角。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框架理论起源、原理及发展状况的回顾,对隐喻进行概括性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三首田园诗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框架理论应用于隐喻翻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汉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启示。
-
陶渊明图像研究
-
作者:
罗洁 来源:上海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图像 主题传统 归去来 文人画
-
描述:本文以历代陶渊明及其相关题材的美术创作(绘画、书法)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相关文字记载和现存作品为实证,采用资料考据、图像分析与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和虚的两个方面,试图寻找陶渊明题材的作品中反映出的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创作者在图像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及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嬗变。第一部分
-
全文:的分类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及艺术特色,揭示其精神内涵。三、文章最终得出结论:“传统千古不移”,同时又“传统与时俱进”。绘画中的陶渊明,形象的提供了中国文化对于个人的心理和谐,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的最佳表达。同时,这一传统也在持续传承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地演绎着新的诠释。
-
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
-
作者:
林昭毅 来源:国立成功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隱逸 真淳 陶淵明 審美 獨特
-
描述:遠從先秦時代開始,隱逸即是中國歷代不曾缺少的現象。而歷代隱士亦隨著當代的學術思潮、民生經濟、政治局勢、社會風氣、宗教信仰、文化內涵等不同的背景,加上個人性格與素養的差異,而在另一種生命型態中,詮釋著不同的隱逸特色,發展出更深刻、豐富的隱逸內涵,並在道德修持、藝術審美、知識傳布、學術研究等方面,彰顯著
-
全文:了文學的新境界,更使他在浩瀚的中國文化中,以獨特的隱者姿態,閃耀著真淳的光芒,讓後人景仰不已。於是,隱逸不再是生命面臨無可奈何時的悲歌,而是生命美學的創作與展現。而他藝術造境般的詩歌,不僅引導著中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