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挽歌为谁而作——读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作者: 胡晓明  来源: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隐者  陶渊明  死生  小说解读  陈翔鹤  文人 
描述:《陶渊明写〈挽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老作家陈翔鹤(1901~1969)在题材问题的清规戒律有所松动的状况下率先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发表在1961年11月的《人民文学》上。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陶渊明对生
全文:《陶渊明写〈挽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老作家陈翔鹤(1901~1969)在题材问题的清规戒律有所松动的状况下率先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发表在1961年11月的《人民文学》上。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刻画了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远、清贫自守的性格。作品大胆突破当时文学写作方面的不少禁区,塑造出一个坦然面对生死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将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与心理活动的描写结合起来,语言质朴平易,但又具有浓郁的知识分子特色。本文从四个方面描述对这篇小说及作者创作的解读体会。
诗意人生——浅析陶渊明的隐逸
作者: 杨天芬  来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隐逸  诗意人生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一生中三仕三隐,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选择了完全归隐的道路。陶渊明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士人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并且将之升华为一种平凡而又超越的诗境。在他的归隐中我们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从他的思想方面我们看到了他诗意的境界;在他的诗文内容中悟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一生中三仕三隐,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选择了完全归隐的道路。陶渊明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士人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并且将之升华为一种平凡而又超越的诗境。在他的归隐中我们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从他的思想方面我们看到了他诗意的境界;在他的诗文内容中悟到人生的真意;在他诗文的意境中寻到了他淡泊的足迹。
不能再以陶渊明诗文误导学生
作者: 金文连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 教学参考)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品行  诗文  学生  诗人  艺术价值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  田园诗 
描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品行及诗文,历来被后人所推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尤为后人津津乐道,一直被视作清高。称其诗为田园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笔者每次教学陶渊明的诗文,无不产生疑惑,且随着对陶渊明性格及诗文的进一步了解,这疑惑越来越大。我总觉得长期来以正面肯定陶渊明品行及诗文来熏陶感染学生有误人子弟之嫌
全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品行及诗文,历来被后人所推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尤为后人津津乐道,一直被视作清高。称其诗为田园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笔者每次教学陶渊明的诗文,无不产生疑惑,且随着对陶渊明性格及诗文的进一步了解,这疑惑越来越大。我总觉得长期来以正面肯定陶渊明品行及诗文来熏陶感染学生有误人子弟之嫌。
抓住“眼泪”,多重比较——浅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阅读
作者: 周江生  来源:学语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灵净化  文本阅读  陶渊明  初中语文教材  《五柳先生传》  安贫乐道  形象意义 
描述:《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作为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要让读者能深刻理解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人物形象意义,除抓住文本阅读之外,还应该抓住该篇"眼目",从多方面进行比较阅读,以期得到更多的体味和心灵净化与升华。
全文:《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作为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要让读者能深刻理解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人物形象意义,除抓住文本阅读之外,还应该抓住该篇"眼目",从多方面进行比较阅读,以期得到更多的体味和心灵净化与升华。
在理解中重建作品的本来规定:评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
作者: 盖晓明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接受研究  中文  柏拉图  阅读研究  陶渊明  唐代  作家作品 
描述: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和研究称之为接受,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和研究之阅读和研究,称之为接受史研究。而对接受史研究的阅读和研究,则是作家作品之阅读研究之阅读研究之阅读研究了。戏仿柏拉图之语,曰: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当然,就解释学的观点看,真理是不隔的。无论学术界是否将接受史研究认可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事实
全文:的文章。钱文宏博精雅,云:“渊明文名,至而极。”又云:“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1]88、91文章的题目标示显、晦两字,本意即为:在有及以后为“显”,在六代三唐为“晦”。这个观念,一直盘旋在
2007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作者: 周浪 陈慧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论文索引  生命意识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报刊  陶渊明研究  纪念馆 
描述:1、陶渊明纪念馆所藏陶集叙录/吴国富刘晓祥//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2、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何梅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3、浅论陶渊明的悲剧人生/张斌//文学教育(上)第一期4、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诗/李振中//文学教育(下)第一期5、从“私人领域”的视角认
全文:1、陶渊明纪念馆所藏陶集叙录/吴国富刘晓祥//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2、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何梅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3、浅论陶渊明的悲剧人生/张斌//文学
论陶渊明《读山海经》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
作者: 梅大圣 吴美卿  来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空间  《读山海经》  陶渊明  人文精神  生命关怀 
描述:《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归田之初写的组诗,是诗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后的心的感悟。组诗层次分明,首先是赞美归隐后的田居之乐、读书之乐,是组诗的总序;其次是通过幽雅明媚的仙界环境审美评价,赞赏愉悦自由的神仙世界,表达了构建一个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的愿望;再次,借助神话,对列神列仙的道德价值的审美评价,表达
全文:的神仙世界,表达了构建一个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的愿望;再次,借助神话,对列神列仙的道德价值的审美评价,表达对清正圣明的社会空间的渴望。陶渊明这种富有深意的精神畅游,昭示着组诗的心灵律动,是对过去仕宦生活的深刻反思,是对归隐后生命进入重大转折时期的人性关怀、新的生存空间的创构。组诗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看陶渊明的儒学
作者: 侯凤霞  来源:教育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儒家观念  隐逸思想  中国文学史  儒学观  平淡  山水  陶渊明  田园诗人 
描述: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是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先驱,他的诗歌开"千古平淡之宗";另一方面,其隐逸思想一直影响后世文人。李白就曾高呼:"何时到澎泽,狂歌五柳前。"有人以陶诗的"平淡"及其隐逸思想为据,认为陶渊明是弃儒家而从"老庄"的
全文: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是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先驱,他的诗歌开"千古平淡之宗";另一方面,其隐逸思想一直影响后世文人。李白就曾高呼:"何时到澎泽,狂歌五柳前。"有人以陶诗的"平淡"及其隐逸思想为据,认为陶渊明是弃儒家而从"老庄"的再现。而我认为,陶渊明正是典型儒家观念的诗人。首先,陶渊明的儒学观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初的名将,官至大司马。陶侃一生尊崇儒学,反对《老子》、《庄子》的浮华。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也被时人称为"仁者",出身于儒学大家庭的陶渊明怎么可
追寻与坚守--陶渊明的人格世界略论
作者: 刘少丹  来源:内蒙古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委运乘化  玄学人格  陶渊明  儒家人格  人格 
描述:人格问题涉及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有着特殊的复杂性与主观性。本文所说的人格,是指整体性地呈现于文学家作品与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作家的人格精神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地审视,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对于文学家人格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创作、理想
全文:人格问题涉及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有着特殊的复杂性与主观性。本文所说的人格,是指整体性地呈现于文学家作品与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作家的人格精神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地审视,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对于文学家人格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创作、理想、行为等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所探讨的文学家的人格,包括了文学家的审美理想、生命意识、行为方式以及人生各阶段与人格各层面的心理趋向与冲突。研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世界,是理解陶渊明存在于中国古典文学独特性表征的重要内容。陶渊明有他的快乐和自得,也有他的悲哀和愤慨,甚至也有过用世的志意,有过积极的尝试,但在现实世界的冲击下与困境中,诗人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极力保持个人在现实的冲击中的完整的生命价值。在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交织、碰撞中达到了两种人格的对立统一。魏晋220年由最初摒弃儒学、在玄学指导下寻找人生活道路的士人们,经过实践的追寻,在出与入、狂与慎、躁与静乃至生与死等方面的种种冲突与焦虑,形成了各种鲜明的人格以及属于每个人的选择,而最终在陶渊明这里实现了所追求的理想人生,陶渊明的生活实践不仅仅可以看做是玄学人...
上页 1 2 3 ... 9 10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