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中国古代性情文人的入仕情结:以陶渊明、李白、苏轼为例
作者: 蒋琛  来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性情  文学创作  文人 
描述:陶渊明、李白、苏轼等都是具有政治情结的性情诗人。天生的"性情"本质决定了其政治仕途的必然失意。知其不可为仍为之,性情文人的政治关怀具有悲剧色彩。性情文人悲剧式的政治关怀反作用于其文学创作,无意中增添了其作品的厚重感,增强了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对于一个真正的性情文人而言,生命的要旨应是保持其醇真质朴
全文:陶渊明、李白、苏轼等都是具有政治情结的性情诗人。天生的"性情"本质决定了其政治仕途的必然失意。知其不可为仍为之,性情文人的政治关怀具有悲剧色彩。性情文人悲剧式的政治关怀反作用于其文学创作,无意中增添了其作品的厚重感,增强了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对于一个真正的性情文人而言,生命的要旨应是保持其醇真质朴的性情本色,深刻地思考政治,穿越政治,有意或无意地实现自己的艺术人生。
陈与义对陶渊明的接受及其清远平淡诗风的形成
作者: 左福生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接受  陈与义  清远平淡 
描述:陈与义是北、南宋之交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也是诗史上一位杂取而博学的诗人。学杜甫而得“杜肉”,诗歌显得沉郁雄浑。他也欣赏陶渊明、柳宗元等一派疏淡清新的诗风,尤其倾情于陶渊明,爱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操守和人格精神,以及遗世独立、躬耕田园的生活方式。在一吟一咏中,时以陶渊明自比,在精神上追求陶渊明式
全文:陈与义是北、南宋之交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也是诗史上一位杂取而博学的诗人。学杜甫而得“杜肉”,诗歌显得沉郁雄浑。他也欣赏陶渊明、柳宗元等一派疏淡清新的诗风,尤其倾情于陶渊明,爱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操守和人格精神,以及遗世独立、躬耕田园的生活方式。在一吟一咏中,时以陶渊明自比,在精神上追求陶渊明式的生存方式与处世态度。反映在他的诗歌上便是摆脱了江西诗派的雕绘刻镂、用典使事。语言接近陶柳诗的淡朴萧散;诗意醇厚,富有恬淡自适的人生趣味;诗风呈现清远平淡的倾向。 本文以陈与义学陶为个案,立足陈与义所处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在深一层里揭示陈与义接受陶渊明的客观依据。从政治层面看,陈所处的时代正是王朝崩溃、社会动荡的时期;从文化角度看,陈与义生活在学陶氛围极盛的时期,陶渊明其人受到士人前所未有的推崇,人们深爱其诗而纷纷模仿唱和。本文认为:正因为有了如此坚实的现实基础,加之他较为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淡泊清旷的思想气质。他学陶而能神会其理,从语言格律到思想意境诸方面都比较接近陶诗的格调。同时,本文还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学陶诗而风格颇近的韦应物和柳宗元二诗人,把陈与义学韦、柳的现象也纳入其接受陶渊明的研究范畴。在...
陶渊明:南山种豆
作者: 鲍鹏山  来源:出版参考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个人修养  人物  文化传统  陶渊明  隐士  晋宋  逻辑思路 
描述: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把这种行为看作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既有这样的文化大勋章悬挂在那里作诱惑.便少
全文: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把这种行为看作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既有这样的文化大勋章悬挂在那里作诱惑.便少不了有人要假惺惺地去做隐士.来领这枚勋章。这种文化怪胎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隐士与朝廷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与闹剧。
陶渊明:一个生态美学的文本
作者: 于东新 孙宏哲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精神治疗  "天人合一"  陶渊明  诗意生存  生态美学 
描述:陶渊明"天人合一"生命观的内涵是"天人和谐",人依赖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时,在这种物我为一的和谐中提升着人的心灵境界.为了说明,文章从"鸟意象与诗意回归"和"酒意趣下的浅近自然"两方面来阐释.同时,陶和一般人一样,面对生活,他也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但经过一番诗意的"精神治疗"之后,最终达到了
全文:陶渊明"天人合一"生命观的内涵是"天人和谐",人依赖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时,在这种物我为一的和谐中提升着人的心灵境界.为了说明,文章从"鸟意象与诗意回归"和"酒意趣下的浅近自然"两方面来阐释.同时,陶和一般人一样,面对生活,他也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但经过一番诗意的"精神治疗"之后,最终达到了冲和静穆的境界.其途径有三:安时处顺、审美自足信念的思考;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定位;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选择.所有这一切使得陶成为了一个生态美学的文本.
陶渊明心态综探
作者: 江国兵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人情  文化  心态  世俗  陶渊明  仕宦  隐逸 
描述:陶渊明研究历经千余年,涉及方方面面,取得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的丰硕成果。然而,历来陶渊明研究多现象分析,并且存在三个偏颇,或政治化,大书特书他的易代情结,不仕刘宋皇朝的东晋遗老气节;或文学化,批判唐以前人们对陶渊明诗文的“不公”,宗陶渊明为旷世的伟大文学家,非要贴上标签不可;或狭隘化,视陶渊明作一个悠闲
全文:陶渊明研究历经千余年,涉及方方面面,取得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的丰硕成果。然而,历来陶渊明研究多现象分析,并且存在三个偏颇,或政治化,大书特书他的易代情结,不仕刘宋皇朝的东晋遗老气节;或文学化,批判唐以前人们对陶渊明诗文的“不公”,宗陶渊明为旷世的伟大文学家,非要贴上标签不可;或狭隘化,视陶渊明作一个悠闲的隐者,似乎与人间绝断了一切,没丝毫红尘的念想。因而没有把陶渊明作为一个复杂的人来对待,忽视从深层心理上探讨陶渊明人格结构及作品风格形成之原因。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他的心态缺少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心态是作家面对时代种种风雨时的心理状态,是作家对社会的理解,包括了理性与情感诸因素,能作为连接文学与社会诸要素的中介。本论尝试从心态角度研究陶渊明,综合文、史、哲,结合风俗、心理研究,考察个案与整体,注意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紧扣宏观与微观,通盘研究,力图全面把握陶渊明其作品、其时代、其人,探索他的内心世界,勾画出一个立体化的、人性化的、心理化的、社会化的陶渊明。具体研究中,我注意把握历史感,把握个体与整体关系,谨慎思考,弄清哪些东西是可以忽略舍弃的,哪些东西是典型有代表性的。据此,本论结...
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
作者: 吕菊  来源:复旦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偶像崇拜  舟船与渔夫  生活态度  身份  文化形象  面容  社交  演变    北窗高卧  居所    自我神化  桃花源  异域  陶渊明  性格  思想  争论  读者 
描述: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考察。从最直观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陶渊明形象,就已经经过了民族心理、文化理想的包装和美化。
全文: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考察。从最直观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陶渊明形象,就已经经过了民族心理、文化理想的包装和美化。背、侧画法表明对陶渊明精神气质的更深入关注和面容五官在此情况下的悄然退避。陶渊明与玫瑰花的另类搭配则表明其形象在流传过程中渗入的其它文化因素和固有形象的变形。陶渊明的居所是自然化的形态,他充满爱意的语气和诗意化的描绘以及方位词语在环境描绘中的普遍使用表明“吾庐”是他对自我和人生进行透彻的思考和再三确认之后自觉选择的象征物,陶渊明是个自我的诗人。他对居所的称呼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与农耕文明和自然的关系。社交关系方面从赠答诗切入,从他的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答诗与赠诗的比例、称呼的方式说明陶渊明归隐后仍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但处于被动地位,他希望通过正式的职务称呼拉开与赠答者的距离,同时不显眼地强调自身的隐士身份。赠答诗也是他塑造自我形象、渴望知音、寻求理解的途径。陶...
南宋陶渊明批评
作者: 张树峰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批评  人格精神  诗文价值  南宋 
描述: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及历史地位“至宋而极”。宋人不仅发现了陶渊明及其诗文的价值,还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之做出解读,使得对陶渊明的批评研究成为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又重要的文学现象。继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大家对陶渊明及其诗文进行品评后,南宋文人基于特殊的时代境遇与
全文: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及历史地位“至宋而极”。宋人不仅发现了陶渊明及其诗文的价值,还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之做出解读,使得对陶渊明的批评研究成为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又重要的文学现象。继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大家对陶渊明及其诗文进行品评后,南宋文人基于特殊的时代境遇与文化思想背景,从各个角度研陶、评陶,一方面大大提高和丰富了对陶渊明其人其文的认识,使得这种理论批评进一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确立了陶公人品和文品的经典地位。因此,南宋陶渊明批评在评陶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南、北宋在朝代上的延续性,学人习惯上将两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说,这样固然有利于对这一评陶史上的高潮阶段有相对完整的认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二者在时代特色及评陶成果、特点上的不同。因此本文立足于南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出发,去探究和索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在这个时期被做出怎样的解读,同时努力去发掘这种阐释背后的特殊意义以及它与南宋的时代精神、诗学精神的共通之处。总起来说,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是对南宋前陶渊明批评研究的状况进行简...
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
作者: 赵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轼诗歌  归去  “和陶诗”  “陶渊明”情结 
描述: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词、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却视与之生活时代相隔约七百年的陶渊明为异世知音,写有不少涉及陶渊明、间接模仿陶诗冲淡质朴风味的作品和对陶诗平淡风格的评介。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
全文:。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本文即将苏轼对陶渊明的这种浓厚的追慕情怀称之为“陶渊明”情结,集中
论陶渊明、华兹华斯作品中的自然观念
作者: 许辉  来源:云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审美  比较文学  浪漫主义  田园诗歌 
描述:自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是同一的;但作为一种折射在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则是千差万别。中国在约公元5世纪左右便出现了田园诗的“开山之祖”陶渊明,而西方直到公元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才出现像华兹华斯这样的“湖畔之魂”。他们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他们都以自然的山水田园景象作为
全文:自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是同一的;但作为一种折射在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则是千差万别。中国在约公元5世纪左右便出现了田园诗的“开山之祖”陶渊明,而西方直到公元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才出现像华兹华斯这样的“湖畔之魂”。他们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他们都以自然的山水田园景象作为主要的诗歌素材;他们的审美观注集中在这些景物上,在其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自然是两位诗人共同的主题。但两位诗人的自然观及诗中的“自然”却呈现出不同的风采。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对“自然”的态度及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对两位诗人的文本欣赏为切入点,注重心灵的感悟,从观物方式与语言风格两个角度来探讨,进而探寻出陶渊明的自然诗呈现出与天地同一的审美境界——妙,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却呈现出在人神之间的宗教情怀——美,从而构成了中西方自然诗的二重协奏曲——美妙。这也是中西方审美理想的不同之所在。总之,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自然观及表现的差异并不仅仅在单纯的艺术技巧,它们所赖以发展的文化渊源及审美理想才是形成不同的关键。
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作者: 潘多灵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陶渊明  内心世界  晋宋时期  田园诗歌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具体而言其内心世界包括以下三组矛盾关系: 一、孤独与自足。孤独是诗人人生旅途中挥之不去的生命情绪,在孤独中诗人完成了人生智慧的增长与丰富。诗人一面为孤独所苦,另一方面又主动迎接这种普遍情绪的考验,且坚定的以此种方式实践自己对“道”的维护。因此诗人在忍受孤独的同时又努力构建了一个自足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了强烈的自我体认意识,又于此种努力中体现了儒家严肃的自励自省精神。 二、悲凄与放达。陶渊明生于乱世,饱受战乱之苦,穷困、贫病、亲人的先后离世,都使陶渊明在生死问题面前难以释怀。当此时,陶渊明在诗文中直接抒写了自己在死亡面前的忧惧与悲痛,诚实地表现自己的困惑与无奈。另一方面,诗人又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寻找精神的力量以实现放达与快乐。在直面死亡之时,陶渊明时而表现出难以排遣的悲凄,时而又放达如老庄,坚强如孔夫子。 三、痛苦与超脱。一直以知识分子自居的陶渊明始终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他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陶渊明常常在自省中忍受精神的苦痛。但陶渊明并没有放弃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责任感,而是在对痛苦的审视中完成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痛苦的超越。诗人从自然界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不断的超越生存与个体精神的苦痛,积极地找寻快乐与希望。 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分析和梳理,本文得出了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以上三组矛盾,笔者认为,只有在肯定陶渊明本身的复杂性的前提下,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证明。接下来本文便在第二部分着重论述陶渊明是如何在文学活动中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外化到诗文中去的。 首先,陶渊明重新发扬了诗歌的抒情传统。陶渊明通过塑造一个矛盾复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体现其对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东晋玄言诗大行天下的文学背景下,这显示了陶渊明的独立性与勇气。诗人与这个抒情主人公若即若离,用真诚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高尚深沉的内心世界中去。 其次,陶渊明运用象征的手法,构建了“飞鸟”、“游云”、“孤松”等几个意象,他们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展示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之旅。在陶渊明的个性精神的影响下,这些意象表现出生动的内在统一性。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塑造,诗人展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 最后,在极具抒情性的形象与意象之外,陶渊明又用神来之笔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自然”世界,这可以说是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所在。陶渊明达观的接受躬耕生活的贫苦,在朴素的自然观的指引下平等的同大自然进行对话,并通过对大自然内在精神的深刻体会与超越式的审美活动构建了一个属于诗人自己的自然世界。诗人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欢快适意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思意志都表现在他的田园诗歌中,营造了一个自足和谐的精神家园。本文着重从“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独立”和“对主客体关系的共同超越”两个方面来分析陶渊明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是如何产生的。 经过对陶渊明内心世界复杂性的分析和对陶渊明文学创作活动的总结与归纳,本文完成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的展示。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将陶渊明放置到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在与同时代人的简单比较中显现陶渊明的共性与个性,肯定陶渊明在文学风格上的开创性地位。而后再将陶渊明放置于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中,分析陶渊明其人其文的特殊性与必然性,以此肯定陶渊明思想的价值与地位。由此完成对陶渊明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系统而有力的证明。 笔者借鉴西方文化的视角,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细读其诗作,对陶渊明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在诗人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上得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在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的肯定中也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证明。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