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从“质性自然”到“一语天然”—陶渊明自然思想及诗风析论
-
作者:
吴莹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思想 陶诗 陶渊明
-
描述:徐复观先生曾言:“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中国艺术精神》)表现于魏晋时期尤盛,其缘于此时期以老庄为中心的“玄学”对“自然”之开启。这无疑给生于浊世的陶渊明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开启了他反抗现实,回归自然的思路,在此思想之影响下,陶渊
-
全文:徐复观先生曾言:“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中国艺术精神》)表现于魏晋时期尤盛,其缘于此时期以老庄为中心的“玄学”对“自然”之开启。这无疑给生于浊世的陶渊明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开启了他反抗现实,回归自然的思路,在此思想之影响下,陶渊明诗文表现出他终生对自然、自由、和谐人生的追求。他重视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热爱自然之景,遵从自然之理。为追求自由,他辞官归田,在田园生活中享受自由之趣。他注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陶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既情词并茂又情景交融,在艺术情趣和写作技巧方面,亦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概述自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各阶段陶学研究的代表作品及研究状况,综述其研究特点与不足。第一章探讨了陶渊明思想为新自然思想。本章将从儒家、道家、佛教三家思想对陶渊明思想之影响的阐释得出:陶渊明思想为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所提出的“新自然”思想。第二章探讨了魏晋玄学下的陶渊明自然思想及艺术情趣与价值取向。陶渊明...
-
试论陶渊明诗歌的独特风貌
-
作者:
刘克勤 来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悲剧英雄 自然景物 田园生活 陶渊明诗歌 语言风格 艺术风格 田园风光 《陶渊明集序》 田园诗歌
-
描述: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评价,是个逐渐认识的过程:有“文附质,质待文”、“风骨清峻”之论的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竟对其只字未提;倡导“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的钟嵘,第一个注目陶诗,称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评价虽妙,但也仅将其列入中品,在陆机
-
全文::“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评价陶渊明诗文词采精练、秀拔,文势抑扬,内容不凡,品格高扬,风格明丽,论时事含蓄不露,抒怀抱旷达真率,独树一帜,特异于流俗.评价颇有见地.
-
挣扎在仕与隐之间的痛苦灵魂——读陶渊明《杂诗》(其二)
-
作者:
孙明君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杂诗 中国 文学研究
-
描述: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入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长期以来,历代士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针对这种误解
-
全文:看成是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针对这种误解,鲁迅先生说过:“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
-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
作者:
顾农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哲学 轻物质 道家思想 人生态度 陶渊明 发展变化 知识分子 大传统 宿命论 天命论
-
描述:归隐以后的陶渊明一方面避开政治风浪和官场尘嚣,退入故乡田园以求得心灵的自由,另一方面又继续讲究个人的修养,过踏实而淳朴的生活,这样他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综合了儒道两大传统,解决了魏晋以来困扰士人的“自然”与“名教”之争。陶渊明拿“天命”作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和安身立命的依据,轻物质,重精神,委运任化,随遇
-
全文:的“自然”与“名教”之争。陶渊明拿“天命”作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和安身立命的依据,轻物质,重精神,委运任化,随遇而安,因此能够襟怀旷达,无喜无惧,无怨无尤。这种乐天知命无所作为的宿命论人生哲学对后代影响极大,其作用主要是消极的。
-
陶渊明“立场彻底转变”说平议:与王春来同志商榷
-
作者:
赵治中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田园 陶潜 园田居 地主阶级 农民诗人 田父 陶渊明 生活状况 文人 农务
-
描述:陶渊明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自唐宋以降,陶渊明一直是诗人和学者探讨的热点所在。近年来,学术界更出现了陶渊明研究的热潮。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受“左”的,有时却又是右的思潮的影响,在陶渊明的研究中,仍然出现以今类昔,用现成的理论构架去框束古人的倾向。新近读到的王春
-
全文:是右的思潮的影响,在陶渊明的研究中,仍然出现以今类昔,用现成的理论构架去框束古人的倾向。新近读到的王春来同志的《论陶渊明阶级成分的变化》一文(下面简称王文),提出的陶渊明“立场彻底转变”说,就有上
-
也谈陶渊明诗文的倾向性:与张啸虎同志商榷
-
作者:
赵治中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作品倾向性 山海经 读后 作家 隐逸诗人 政治倾向 统治阶级 文学发展 思想倾向
-
描述:《江汉论坛》1983年第4期张啸虎同志《陶渊明诗文的倾向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陶渊明某些作品的阐述,给人以启发,读后受益良多。但是,张文论定陶渊明“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在主体上是属于无倾向的诗人”,倒有可以商榷之处。一张文在论定陶渊明“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时,曾引用思格斯给明娜·考茨
-
全文:倾向的诗人”,倒有可以商榷之处。一张文在论定陶渊明“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时,曾引用思格斯给明娜·考茨基信里论“倾向文学”的一段话,得出“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同程度倾向性的作家与作品,是大量存在的;不具有倾向性的作家与
-
求真,还是解构后的肆意涂抹?:再论《尘几录一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
作者:
田晋芳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隐士文化 陶渊明 后现代主义 身份认同
-
描述:以独特的视角与大胆的否定评价在新世纪的陶渊明研究中备受瞩目.但作者田晓菲其实是以颠覆陶渊明的崇高形象为预设,凭借少数陶集版本的异文进行的肆意曲解.除了已揭示的问题,该书还在陶渊明的隐士身份的体认上,及诗人"任真自得"的人格个性及中国文化特征的定位上,暴露出严重的失误.其理论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西方
-
全文:以独特的视角与大胆的否定评价在新世纪的陶渊明研究中备受瞩目.但作者田晓菲其实是以颠覆陶渊明的崇高形象为预设,凭借少数陶集版本的异文进行的肆意曲解.除了已揭示的问题,该书还在陶渊明的隐士身份的体认上,及诗人"任真自得"的人格个性及中国文化特征的定位上,暴露出严重的失误.其理论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倾向.
-
论译者主体性在陶渊明田园诗英译中的适度发挥:以陶诗两英译本为例
-
作者:
叶春露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歌 亚瑟·韦利 许渊冲 适度发挥 译者主体性
-
描述:古典诗歌翻译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最集中体现,译者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既是原诗歌的读者,又是目标文本的作者。因此,他的主体性发挥适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诗歌翻译的长远发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层出不穷。陶渊明
-
全文:古典诗歌翻译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最集中体现,译者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既是原诗歌的读者,又是目标文本的作者。因此,他的主体性发挥适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诗歌翻译的长远发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层出不穷。陶渊明田园诗歌素以语言质朴、风格清新、情景交融著称,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译者和学者的重视。每一首的英译本都有十余种。其中,著名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最早开始从事陶诗英译,他选了陶渊明的十二首诗歌译作散体,影响深远。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代表人物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则尽力保留了陶诗原有的优美韵律和深刻内涵,广为流传。作为生活时代相隔七十二年的不同主体,他们的译本都有着明显的代表性,充分体现了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影响下的不同的主体性。因此,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依据,首先厘定了译者主体性的含义,分析了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及个性等因素对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在英译陶渊明四首田园诗中的主体性差异,总结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英译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优势与不足,并试图为译者主体性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适度性发挥寻求一定的解决办法,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和主体性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
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
-
作者:
田晋芳 来源:复旦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接受模式 接受类型 陶渊明接受 西方汉学 文化意识
-
描述:陶渊明(公元365~427)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影响力穿越了时代和地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感动着一代代读者,直至现代世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则正是中外读者的持续的接受,构成了陶渊明至今不灭的艺术生命力。聚焦于这一现象,以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为途径,探讨其中不同的历史文化因子和中外文
-
全文:陶渊明(公元365~427)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影响力穿越了时代和地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感动着一代代读者,直至现代世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则正是中外读者的持续的接受,构成了陶渊明至今不灭的艺术生命力。聚焦于这一现象,以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为途径,探讨其中不同的历史文化因子和中外文化的异同,将陶渊明的文学效应视为动态的作用与反作用,即是本学位论文的主题和宗旨。这也是坚持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运用新的观念和方法,来探讨一位古典诗人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得到接受的图景的尝试。 论文主体由序论与四章内容构成。序论包括:第一,关于中西文化交汇下的陶渊明及其研究的课题史。第二,接受研究的理论来源与论文的学理支撑。第三,接受的主体——“读者”的独特界定。第四,论文的理论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现代思潮催生的接受模式”,评述现代思潮中对陶渊明接受的新模式。一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批评新标准。他的关注点转向了诗人的个性,这种以诗人人格为核心的做法,体现了将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引向艺术审美领域的努力。二是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文史兼通与中西合璧的独特研究视角。他在现代历史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下形...
-
“金刚怒目”陶渊明
-
作者:
赵睿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诗歌风格 金刚 陶渊明 隐逸 钟嵘
-
描述: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过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做一个“只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他身后的声名却越来越大.自从钟嵘《诗品》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之宗”后,围绕着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朱光潜先生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金刚怒目,愤愤
-
全文: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的,所以他伟大.”并从作品题材的角度,正确地指出陶诗中“除论客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