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以陶渊明祭文为例谈东晋士人的文学生命主题
作者: 朱秀敏  来源: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晋士人  祭文  陶渊明  生命主题 
描述:生命主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重镇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人伤悼文学的考察,探究其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永嘉南渡以后,正始玄学引发了士子文人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崇尚,山水审美意识的萌动和勃兴消解了东晋士人对生命探寻的困惑和焦虑。他们在山水田园的描摹和亲近中,发现了个体生命的真性情。陶渊明是东
全文:生命主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重镇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人伤悼文学的考察,探究其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永嘉南渡以后,正始玄学引发了士子文人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崇尚,山水审美意识的萌动和勃兴消解了东晋士人对生命探寻的困惑和焦虑。他们在山水田园的描摹和亲近中,发现了个体生命的真性情。陶渊明是东晋文学的杰出代表,其《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等祭文体现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态度,已经不同于西晋士人对生命的感性体验与忧患,而是站在了一定的理性高度上,更具有哲理意味和文化意味。
陶渊明与张衡、束皙之关系发微——“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说续貂
作者: 范子烨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束皙  陶渊明  《诗品》  锺嵘  张衡 
描述:本文从西方的"互文性"文本理论出发,揭示了陶渊明与张衡、束皙的关系,对嵘《诗品》品陶之说进行了补充。文章特别强调陈寅恪对古人"应具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的重要性,通过理论的阐发和诗文的对照,表明了陶渊明对汉晋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同时,本文对《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指出,陶渊明与张衡、
全文:对汉晋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同时,本文对《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指出,陶渊明与张衡、束皙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其平生的志业与人生的践履亦有差异,但是,隐逸的情怀与脱俗的高,却是其共同的追求。由此,张衡的归田与束皙的贫居成为《归园田居》诗的深层文化背景,陶渊明也成为这两位作家的异代知音。
灵聚大化 悠然心会:陶渊明田园诗抒写范式的生命心语
作者: 张鹏飞  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抒写范式  陶渊明  田园诗  悠然心会  生命心语  灵聚大化 
描述: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
全文: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灵聚大化悠然心会:陶渊明田园诗抒写范式的生命心语
作者: 张鹏飞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抒写范式  陶渊明  田园诗  悠然心会  生命心语  灵聚大化 
描述: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
全文: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的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况味心白知:归去含凄凉,欢歌有余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教后有感
作者: 王海荣  来源:新天地(开拓教育新天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诗人  自然景物  文章内容  浪漫情怀  陶渊明  崇尚自然  深层内涵 
描述:《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战书,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
全文: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
浅谈陶渊明
作者: 张振年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官场的黑暗(客观条件影响) 东晋政权是衰败腐朽的政权。陶渊明有诗为证: “蔼蔼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依阻。”①《停云》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②《庚子岁五月中从读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其①中以“停云”“雨”作为象征来暗示当时政治气候恶劣,时运混浊。其②中初看似为船停江畔目睹狂风恶浪
全文:一、官场的黑暗(客观条件影响) 东晋政权是衰败腐朽的政权。陶渊明有诗为证: “蔼蔼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依阻。”①《停云》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②《庚子岁五月中从读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其①中以“停云”“雨”作为象征来暗示当时政治气候恶劣,时运混浊。其②中初看似为船停江畔目睹狂风恶浪的骇人景象,细味实则是当时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真实写照。 从上可知,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政局极为混乱,导致官场的险风恶浪,真是“八表同昏,平路依阻”。一般文人想入仕途的圈子,谈何容易,这使陶渊明对出仕的兴趣越来越淡。况且当时上层集团互相火并,几次废立皇帝,每一变革都是一场大清洗和大屠杀。这样的现实造成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陶渊明对此也不无恐惧之感。少年时“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信心,伟大的抱负化为泡影,“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的欢乐、希望付之东流。为了躲避伸向他的恶运,他不得不退出仕途,用自己的话说: “性刚才拙,与物多杵。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与子俨等疏》 “俗患“二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是政治迫害,诛杀不赦的代名词。
陶渊明\苏轼人格特征异同浅析
作者: 蒋泽洪  来源:课外阅读·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人格结构  独善其身  人格特征  陶渊明  兼济天下  苏轼  士人阶层 
描述:陶渊明、苏轼都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有着代表性格的人物,他们的人格结构都是由心灵自救与社会拯救两种倾向构成,可以说“退”与“进”,“仕”与“隐”,自救与救世在他们身上交织在一起,都有着成为道家与成为儒家两种可能性的人格基础,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苏轼这种二重人格。这
全文:感情与陶冶情操,这样既可以在精神上超越现实政治,又可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瞬间的愉悦,与文学方式的救世主要是在作品中宣扬一种价值观念,扬善抑恶,以“刺”形式来干预社会政治,从大体上来说,陶渊明、苏轼都是
现代陶渊明的梦想与追求
作者: 无极  来源:黄金时代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隐者王青松:斯巴达克式的人生实验 编者按:他们都是高学历者,曾在大城市里生活,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物质条件,却都不约而同加入“深山隐者”的行列,在无自来水、无电、无电视、无网络的原始环境自得其乐。现代陶渊明们,与纷繁混乱的城市和世俗生活划清界线,究竟为了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生活常态窒息了他们的创造力?还是
全文:隐者王青松:斯巴达克式的人生实验 编者按:他们都是高学历者,曾在大城市里生活,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物质条件,却都不约而同加入“深山隐者”的行列,在无自来水、无电、无电视、无网络的原始环境自得其乐。现代陶渊明们,与纷繁混乱的城市和世俗生活划清界线,究竟为了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生活常态窒息了他们的创造力?还是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躲避喧嚣的行为艺术? 著名记者唐师曾一篇《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的博文,迅速引起网友的极大兴趣,一天点击量超百万。 3月31日,隐居22年的王青松在老同学唐师曾的陪伴下,出山为学友讲述他22年的世外生活。王青松激动地说:“驱车到朋友办公室,看了鸭弟(指唐师曾)的博客,感慨万千,这么多颗善良的心关注着我们,受宠若惊,潸然泪下……” 上世纪80年代,王青松是个好学生:曾任班团委书记,北大国政系79级学士、北大法律系83级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北大哲学系89级博士第一名未读。1989年,他与原在北大英语系任教的妻子辞职进山,在离北京10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开荒蓄水、植草种树、耕牧读书,与大自然为友,过起了无路无电的现代陶渊明式的生活。
陶渊明的菊花与南山
作者: 徐建委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寿  菊花酒  终南山  延缓衰老  道教  陶渊明  袁行霈  天师道  魏晋时代  丹药 
描述: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是他辞官归隐十几年后的作品,大约写于他66岁之时。其中的第五首最为有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更是广为传诵,其气息、意境、格调均冲淡高逸,渺不可追。袁行霈先生评价此诗说:"在偶一举首之间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山交融为一体。日夕之山气、相与之归鸟,诸般景物仿佛不在外界
全文: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是他辞官归隐十几年后的作品,大约写于他66岁之时。其中的第五首最为有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更是广为传诵,其气息、意境、格调均冲淡高逸,渺不可追。袁行霈先生评价此诗说:"在偶一举首之间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山交融为一体。日夕之山气、相与之归鸟,诸般景物仿佛不在外界而在心中,构成一片美妙风景。"在赏鉴此诗的艺术妙境之时,有人或许会问:如果陶渊明是以欣赏秋菊为目的,为何要"采菊"?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心态
作者: 张媛媛  来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孤独  心态  陶渊明  审美想象 
描述:从陶渊明反反复复的仕隐经历,"质性自然"的本性,魏晋社会思潮的影响及其归隐后的主要作品四个方面分析了陶渊明的归隐心态。不为官场所容,是归隐的直接原因;"质性自然"的本性使他与官场格格不入;魏晋社会思潮下个体意识的觉醒对归隐起了促成作用;通过对陶渊明归隐后所作诗文的分析,认为陶渊明归隐后一直处于孤独矛
全文:从陶渊明反反复复的仕隐经历,"质性自然"的本性,魏晋社会思潮的影响及其归隐后的主要作品四个方面分析了陶渊明的归隐心态。不为官场所容,是归隐的直接原因;"质性自然"的本性使他与官场格格不入;魏晋社会思潮下个体意识的觉醒对归隐起了促成作用;通过对陶渊明归隐后所作诗文的分析,认为陶渊明归隐后一直处于孤独矛盾痛苦的心理状态,他固守自己高洁人格,摆脱矛盾痛苦的办法是酒醉下的审美想象。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