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084)
学位论文(194)
报纸(150)
图书(98)
会议论文(37)
新闻(13)
诗文作品(2)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4413)
人物生平 (150)
作品著述 (11)
缅怀纪念 (4)
珍贵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7(61)
2016(240)
2015(306)
2014(288)
2013(328)
2012(306)
2011(327)
2010(364)
2009(304)
2008(250)
2007(197)
2006(163)
2005(119)
2003(104)
2002(105)
2001(75)
2000(73)
1999(60)
1998(53)
1997(50)
1996(54)
1995(45)
1994(42)
1993(42)
1991(37)
1990(28)
1986(32)
1985(55)
1984(30)
按来源分组
青年文学家(44)
文学界(理论版)(13)
宜春学院学报(9)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9)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
鸭绿江(下半月版)(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6)
中州学刊(6)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北方文学(下半月)(4)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4)
固原师专学报(4)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
科技信息(3)
湖北社会科学(3)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清华中文学报(2)
河北学刊(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
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鹅湖月刊(1)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1)
语文世界(1)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1)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作者: 许晓晴  来源:社会科学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陶渊明  非理性  理性 
描述:陶渊明以一个哲人的心态和思考来面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理性地探索着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方法,在同时代诗人不断发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与苦痛的氛围中,表现了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的主观品格,能够不受时代风气和思潮左右的独立的自我,用自我理性的思考去面对人与生俱来的永远也无法解脱的痛苦———死亡,并且以自我的
全文:陶渊明以一个哲人的心态和思考来面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理性地探索着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方法,在同时代诗人不断发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与苦痛的氛围中,表现了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的主观品格,能够不受时代风气和思潮左右的独立的自我,用自我理性的思考去面对人与生俱来的永远也无法解脱的痛苦———死亡,并且以自我的实践来证明。在魏晋非理性的生存形态中,理性地面对生命的悲剧性并化解着其苦痛无疑是陶渊明超越他人之处。
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
作者: 康保成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四皓精神  隐居  避祸  陶渊明  南山四皓  外圆内方 
描述:人们熟知的"商山四皓"从汉代起就可以叫做"南山四皓",陶渊明诗文中的"南山"、"南岭"、"南阜"都是在暗用"四皓"的故事."四皓"精神大致可用"避乱隐居,不仕修身,待机出山"来概括.陶渊明具有浓厚的"四皓"情结,他归隐的主要原因是为躲避当时政治风云可能造成的祸患,同时也在等待着出山的机会.陶渊明的"
全文:人们熟知的"商山四皓"从汉代起就可以叫做"南山四皓",陶渊明诗文中的"南山"、"南岭"、"南阜"都是在暗用"四皓"的故事."四皓"精神大致可用"避乱隐居,不仕修身,待机出山"来概括.陶渊明具有浓厚的"四皓"情结,他归隐的主要原因是为躲避当时政治风云可能造成的祸患,同时也在等待着出山的机会.陶渊明的"四皓"情结对我国传统文人"外圆内方"集体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静念园林好 商歌非吾事——陶渊明归田探析
作者: 韦燕宁  来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  归田  恋情  质性自然  仕宦 
描述:对田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深依恋情结。这种情结包括他对田园生活难以割舍的秉性、对亲情故旧的眷恋以及欲以
全文:陶渊明的一生中,曾数度为官,而每每又旋即辞官归田。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经历,为后人颇多揣测争议,但见仁见智,始终都没有对其归田的最根本原因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笔者近日重读陶集,仔细搜检其思绪情感,发觉其对田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深依恋情结。这种情结包括他对田园生活难以割舍的秉性、对亲情故旧的眷恋以及欲以诗文彰显于世的愿望。笔者以为这些因素才是陶公归田的根本原因。
尘几: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问题初探
作者: 田晓菲  来源:中国学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思想感情  陶渊明  文本  手抄本文化  读者  异文 
描述:十一世纪初期,在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一位阿拉伯贵族学者伊贲·哈赞(994—1069年)写了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鸽子的颈环》。在这部著作里,伊贲.哈赞探索了爱情的各个方面:它的起源,它的征象,恋爱中的人遭受的种种不幸。上面所引的诗句来自书中的一个章节。在这一章节里,伊贲.哈赞声称一个人可以仅仅通过
全文:十一世纪初期,在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一位阿拉伯贵族学者伊贲·哈赞(994—1069年)写了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鸽子的颈环》。在这部著作里,伊贲.哈赞探索了爱情的各个方面:它的起源,它的征象,恋爱中的人遭受的种种不幸。上面所引的诗句来自书中的一个章节。在这一章节里,伊贲.哈赞声称一个人可以仅仅通过聆听他人的描述而堕入爱河,根本用不
《〈桃花源记〉旁证》的旁证——兼论陶渊明的创作意识
作者: 刘欣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意识  魏晋时期  《〈桃花源记〉旁证》  社会审美理想  小说创作  散文  陶渊明 
描述:《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文中描写了一个美丽虚幻长期与世隔绝的神异世界——桃花源。此文是陶渊明社会审美理想的最完美体现。淳朴优美的桃源境界放射出理想的光辉。引起无数后人的遐想。然而,关于此文是虚构还是纪实,文中的“秦”是指“赢秦”还是指“苻秦”,桃花源是否确有其地,千百年来,一直
全文:《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文中描写了一个美丽虚幻长期与世隔绝的神异世界——桃花源。此文是陶渊明社会审美理想的最完美体现。淳朴优美的桃源境界放射出理想的光辉。引起无数后人的遐想。然而,关于此文是虚构还是纪实,文中的“秦”是指“赢秦”还是指“苻秦”,桃花源是否确有其地,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一代宗师陈寅恪先生在其《桃花源记旁证》中博引《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地
自我放逐者的旷达之歌——试论中古时代隐逸文化及比较阮籍与陶渊明之隐逸人格特征
作者: 王迎春  来源: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逸人格  陶渊明  隐逸文化  阮籍 
描述: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 ,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 ,因而士子隐逸成风 ,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 ,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 ,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
全文: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 ,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 ,因而士子隐逸成风 ,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 ,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 ,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及作品创作来阐释二人共同的隐逸人格特征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 ,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 ,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 :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 ,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陶渊明交游考
作者: 钟书林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考据  心路历程  陶渊明  交游 
描述:对陶渊明交游的考察,自南宋以来,多采用年谱形式,至现代朱光潜先生,始有专题的论述。之后,魏正申、龚斌、王定璋先生等人的研究,均又有所深入和拓展。本文在吸纳前贤成果的基础上,或总结归纳,或提出新说,系统地考察渊明的交游,并以此为视角,勾勒渊明各个时期仕隐矛盾的心路变化历程。 具体说来,全
全文:新说,系统地考察渊明的交游,并以此为视角,勾勒渊明各个时期仕隐矛盾的心路变化历程。 具体说来,全文共分为七大部分进行论述: 一、庞通之、羊松龄与《联句》。首先是关于渊明《联句》
陶渊明 志趣性格的形成
作者: 张炜  来源:学子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志趣性格  语文教学  陶渊明  社会背景  教学参考 
描述: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一生基本上是在东晋时代度过的。虽然陶渊明年少时雄心勃勃,但家境贫寒,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严酷的门阀制度,造成陶渊明并无兼济天下的仕官空间。但社会的发展往往非彼即此,政治的压抑反使文化出现精神释放的宏大机遇,晋时书法、绘画
全文: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一生基本上是在东晋时代度过的。虽然陶渊明年少时雄心勃勃,但家境贫寒,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严酷的门阀制度,造成陶渊明并无兼济天下的仕官空间。但社会的发展往往非彼即此,政治的压抑反使文化出现精神释放的宏大机遇,晋时书法、绘画、琴曲、诗文、建筑等都在那时出现了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