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的“任真”思想对其诗作的影响
作者: 常进山  来源:天中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园田居》  《朱子语类》  论诗三十首  任真自得  陶渊明  庄子思想  真率自然  “真”  诗作风格  创作思想 
描述:千百年来,陶渊明的诗文获得了不同出身、不同地位、不同思想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关键在一“真”字。“真”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他做诗的准则。可以这样说,他的诗文达到了“真”的极高境界。陶诗真实自然的风格,来自于他的“任真”思想。沈约最早指出陶渊明“真率”,昭明太子进一步肯定其“颖脱不羁,任其自
全文:千百年来,陶渊明的诗文获得了不同出身、不同地位、不同思想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关键在一“真”字。“真”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他做诗的准则。可以这样说,他的诗文达到了“真”的极高境界。陶诗真实自然的风格,来自于他的“任真”思想。沈约最早指出陶渊明“真率”,昭明太子进一步肯定其“颖脱不羁,任其自得”①的品性。陶渊明自己除说过:“任真无所先”外,还多次表露过类似的胸怀:“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②,“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③。这些诗句确实是陶渊明思想的自我写照。而“任真自得”也是最能概括陶渊明的神采风韵的。他的一生以“任真”自期自许,他的“真率”甚至超出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程度。“贵贱造之者,有酒辄没。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o陶渊明无论是对日常生活小事,还是对有关经世济时的大事,都一任自然。他在思想上以“任真”规范自己,把社会上侈糜华竞、浮虚放诞之风的流行,也归之于失“真”。“安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o;“自真风告近,大为斯兴”@。陶渊明感到他所处的时代崇真尚朴的道德观念已经淡薄,以至出现了“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的腐败世风,对此,他曾痛心疾首。文如其人,陶渊明“任...
他乡的流变—陶渊明诗歌英译及陶渊明形象变迁研究
作者: 段漫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英译  形象  陶渊明  演变  补偿 
描述: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
全文: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事实上,陶渊明英译由散译发展到系统性译介,由原文被恣意改动发展到原文得到充分尊重,由误解、误译发展到正确解读,由单一诗歌翻译发展到注释详尽的厚翻译,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演变。西方译者的翻译展现了后译者不断补偿前译者的努力,在补偿的过程中,陶渊明的个人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尽管如此,由于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西方译者复制出的陶渊明出现了偏差。陶渊明作为诗人的特性逐渐被掩盖,其真率的个性也遭遇了解构的危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归根结底还需从陶渊明的作品入手。本土译者追求气韵、神似的翻译倾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译者准确有余、而气韵不足的翻译缺点。最终,本文认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诗文,需要中外译者共同努力,相互补偿。
士庶关系视角中的陶渊明思想研究
作者: 夏靖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庶族  陶渊明  思想  士族 
描述:东晋时期是门阀政治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与其士庶身份有密切的联系,士人的思想及当时的士风也受门阀政治背景的影响。因而在士庶关系视角中研究士人的思想状况十分必要。陶渊明的思想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在士庶关系视角中考察陶渊明的思想意识的研究还比较少。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一位独特且突出的诗人、思
全文:东晋时期是门阀政治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与其士庶身份有密切的联系,士人的思想及当时的士风也受门阀政治背景的影响。因而在士庶关系视角中研究士人的思想状况十分必要。陶渊明的思想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在士庶关系视角中考察陶渊明的思想意识的研究还比较少。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一位独特且突出的诗人、思想家,因而在士庶关系视角下探讨陶渊明的思想十分有意义。本文第一章交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简单厘清大士族、次等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界线。本文的第二章是论述重点之一,这一章主要论述陶渊明的身份问题,将从陶渊明的家世、外家、自身的社会境遇和自我体认这四个方面展开,探讨陶渊明的身份地位。在确定陶渊明的身份定位身份体认后,本文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展开讨论,考察陶渊明的士族意识和陶渊明的庶族意识。陶渊明的思想中既有士族意识,比如门第观念和士族审美情趣,又有庶族意识,如他的不遇之叹,他的安贫之态和自尊自贵的精神。陶渊明的士族意识中有庶族思想的成分,有与士族的相隔阂的地方;而陶渊明的庶族意识则有雅化和玄化的特点。陶渊明的士族意识与庶族意识是相互交错、矛盾统一的。
名人效应对旅游地吸引力影响研究:以九江陶渊明故里为例
作者: 曹慧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名人效应  影响因素  吸引力  旅游 
描述:近10年来,我国GDP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进入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同时,随着公众假日、休息日、带薪休假等休息时间趋近于中等发达国
全文:近10年来,我国GDP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进入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同时,随着公众假日、休息日、带薪休假等休息时间趋近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旅游消费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为抢占这一市场,各地都在想尽办法挖掘旅游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提升旅游知名度,吸引游客的到访,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提升旅游知名度的诸多因素中,名人及其作品、人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利用名人效应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而且能促进旅游目的地对名人遗迹的保护和名人文化的挖掘传承,从而实现保护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旅游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选取陶渊明这一历史文化名人及九江县、星子县两个较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深入分析了名人及其作品、人格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实地访谈的方式,采访了游客、当地群众及旅游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力求从多方面了解名人及其文化对当地旅游产生的影响。基于名人及其作品、精神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笔者指出了当前旅游目的地在挖掘、保护、开发名人资源中的不足,同时,提出了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开发利用产品,提升旅游知名度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相关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借鉴。
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作者: 赵雪梅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美学思想  精神生态  陶渊明  诗意栖居 
描述: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体裁。陶渊明是魏晋独具风流的人物,
全文: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体裁。陶渊明是魏晋独具风流的人物,不仅是诗,在他的文章中也处处体现出以自然为最高境界的处世哲学。陶渊明诗文中所描写的田园之乐正是现代所提倡的“生态中心主义”的典型文本。陶渊明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为“顺应自然”、“诗意栖居”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在自然中寻求人生的安顿,这是陶渊明带给我们的生存智慧,同时也是我们为这个时代的生态危机所寻得的一方心灵的栖息处。本文拟对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集中的考察。首先,主要是追溯陶渊明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周易》、孔子、老庄等对陶渊明生态美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哲学思潮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从文本入手,深入研究陶渊明诗文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最后,掘发陶渊明生态美学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为当下我们寻求生态文明,追求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指明了方向。
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
作者: 李雅玲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仕隐  生死  陶渊明  郭象玄学 
描述:提到陶渊明,人们心目中便会出现一个飘逸旷达的隐者形象。但陶渊明实际上曾经五次踏入仕途,如此仕隐不定,可见仕隐在他心中是怎样一个纠缠不清的心结了。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之就困难
全文:敏感,他对生死乖隔的体验极其深刻,他人的死亡使他觉悟到自己的归宿——死亡。陶渊明对死亡充满了焦虑,但他最终以郭象玄学的“纵浪大化”的智慧化解了焦虑。《形影》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死观。“形”代表了陶渊明思想中及时行乐的思想,“...
陶渊明生死观与佛教文化研究
作者: 李晓敏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观  佛教文化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本文将陶渊明放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大文化背景之中,结合渊明所处历史时期各种哲学思想斗争现状及诗人的作品进行研究。从陶渊明的生死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生存困境,并引出诗人与佛教关系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佛教对诗人处理生死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全文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
全文:本文将陶渊明放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大文化背景之中,结合渊明所处历史时期各种哲学思想斗争现状及诗人的作品进行研究。从陶渊明的生死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生存困境,并引出诗人与佛教关系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佛教对诗人处理生死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全文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结合渊明的整本诗文集的考察,提出贯穿诗人的整个生命的生与死的困惑。揭示出诗人身上存在的儒道思想的相互矛盾斗争是这种生命困惑的主要根源。儒家思想赋予渊明以生命的张力,道家等传统思想并不足以消解。而外来的佛教文化对诗人摆脱精神困境有很大的作用。这是陶渊明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首先从渊明所处的时风和诗人交游情况考察,陶渊明是完全有可能接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的。佛教的空观思想对于渊明生的执着的产生了很大的消解作用。佛教的人生苦难观对于渊明能够直面死亡影响也很大。 第三部分:简单的考察了与渊明同时的两位重要的魏晋文人谢灵运和颜延之。研究他们对于生死的观的考察和佛教对其影响,并将此作为陶渊明生死观受佛教影响的旁证。 陶渊明生死观的研究,前...
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
作者: 赵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轼诗歌  归去  “和陶诗”  “陶渊明”情结 
描述: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词、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却视与之生活时代相隔约七百年的陶渊明为异世知音,写有不少涉及陶渊明、间接模仿陶诗冲淡质朴风味的作品和对陶诗平淡风格的评介。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
全文:。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本文即将苏轼对陶渊明的这种浓厚的追慕情怀称之为“陶渊明”情结,集中
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彭晓芸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闲趣  崇陶    固穷  现代意义  陶渊明  逍遥  诗意栖居 
描述: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
全文:陶渊明诗古朴自然的美学风格已经学界反复论述,本文拟从诗人之“居”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居”的文化渊源,进而探析陶渊明诗文中“居”的审美意象,呈示出陶渊明糅合儒家“君子固穷”和道家“逍遥”以形成的“闲”的诗意栖居形式。 陶渊明的审美栖居,既有“身体之居”,也就是他的居住美学,又有“心灵之居”,也就是他在自然天成的写作风格中,用他的诗,构造了一个供心灵安栖的纯美的世界。纵观渊明诗文,处处流露着一种归之于田园的恬淡气息,诗人对于生命的安置,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这种追求尽管艰辛甚至必然忍受“固穷”之煎熬,但作为诗人的渊明,坚守着一种“诗意栖居”的浪漫情怀,在颠沛流离之中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个诗意“桃源”。这种带着诗意和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追寻,已经无法用世俗的标准和现世的物化思想去考量,而只能回到诗人的诗文当中,回到诗人心中,在诗、思与语言当中去感悟诗人的存在。“居”这样一种“所在”和“意味”弥漫在整个渊明诗文之中,几乎构成了陶渊明诗文审美旨趣的核心,也构成了笔者重读渊明诗文、解其诗人本性的一把钥匙。 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士,反复被赞颂的是其隐士精神,其清高旷达的情操和人格。文人崇陶以及仿陶已...
他乡的流变:陶渊明诗歌英译与陶渊明形象变迁研究
作者: 段漫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英译  形象  陶渊明  演变  补偿 
描述: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
全文: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生动质朴,其人格高洁不屈,历来备受国内学者推崇。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陶学研究呈现出陶渊明兼具诗人、隐士、政客以及哲人的多重形象特点。本文试以韦利、阿克、海陶伟、戴维斯的译文为素材,通过逐步分析英译陶渊明的过程来展现翻译的历史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个人形象的转变。事实上,陶渊明英译由散译发展到系统性译介,由原文被恣意改动发展到原文得到充分尊重,由误解、误译发展到正确解读,由单一诗歌翻译发展到注释详尽的厚翻译,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演变。西方译者的翻译展现了后译者不断补偿前译者的努力,在补偿的过程中,陶渊明的个人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尽管如此,由于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西方译者复制出的陶渊明出现了偏差。陶渊明作为诗人的特性逐渐被掩盖,其真率的个性也遭遇了解构的危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归根结底还需从陶渊明的作品入手。本土译者追求气韵、神似的翻译倾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译者准确有余、而气韵不足的翻译缺点。最终,本文认为,还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渊明诗文,需要中外译者共同努力,相互补偿。
Rss订阅